风吹别调
今日小满
春粒渐满,夏果新熟
重新看曾许诺
看得并不快。可能是刻意,也可能是现在的心境。
有时候,身不由己。
有时候,确实是身处什么位置,必须担什么责任。
也许大家都没错
最近兴致寥寥,大半事都觉得索然无味。
书看得太过断续,时间拉扯得太长久,知道是文字不够对味,而同时又纵容着自己的挑剔。
某君的连载,很多时候觉得字句闪亮或者正因为它总是断续,所以撩人。而很多时候,习惯看评论,宛若多年前论坛的那些评论,总是更有兴致。
或者这就是连载的乐趣
树分享的相片大半喜欢。
比如那张,看的时候并无特别,他补充说是大西洋与地中海的界线。
在某一时刻突然反应过来问他,是海水深浅或者颜色不同么
他说,没啥不同,就是强制分界线。
人为的,不是自然的?
就是放了个牌子。
你说东海和南海有啥自然区分线
而彼时,我在图书馆看到某本书,题名《凡是过去,皆为序曲》,于是忍不住伸手。当然也因为作者,余光中。
然后与V提及时,他说,母亲在里头我在外头那位。
失笑,这一句让人完全没了感觉。
只是第一篇,文章写道:
对于我,风只分长短。比如说,桃花扇底的风是短的。西雅图的风是长的。
大西洋苍老而又年轻,蓝浸在四大洲的鼾声中。
某一个问我,风分长短是什么感觉?是故乡与异国的差别吗?
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句,不是因为感同身受吗?
回答他,就是某一刻,那一句可能触碰及我的心情,情绪。但是,感同身受其实很难。
对我而言,文字很有意思。
他说,我可能会说,语言有意思。
与他说,语言呢,它应该还有声音。当然,文字本身有声音,但是那是赋予的。
其实都不过是自己感觉。
他说,自己没有见过流星,萤火,篝火。那么,那些出现在文字里,他不知道如何应对。
应该见过的吧,比如在电视,电影。现在媒介物太多。
这样的交流,是他认为有意思的部分。
而我呢,总觉得,与文字就是一种交流,虽然是单向。而人与人,虽然是双向,但,有时也有失败。
PS:
开头在小满那天,只是经常是开个头却不知所以地没有下方。
而后面的文字,却也未必不能接上,虽然不是同日。
都是时间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