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16年:从通信工程师到心理咨询师(5)
12.以心理学为终身职业:申硕
发现自己能够做好心理咨询,让我非常开心。之前学心理咨询做志愿者是一种票友性质,反正闲极无聊就做点事呗,但现在既然能做好,又对国企的工作现状不满,为什么不把心理咨询技能好好地打磨打磨,打牢基础,好作为一种跳槽的备选答案呢?
于是决定申硕。了解了一下各高校的心理学在职硕的大概情况,选定了中科院心理所的同等学力硕士。北师大和北大的在职研条件比较苛刻,要通过全国统考才能上课,还是心理所好,交钱就能上,先上后考。
实际上我想简单了,同等学力考试难度也很大。我们同班有申硕意向的十几号人,只有我一个人一次过关顺利通过了考试。最终每期能够走这条道拿到学位的也就是40人左右,在心理所官网的所友录里可以查询到姓名。相对于周末心理所院里乌央乌央的同学来说,这个比例也太低了。还有倒霉的一点,是同等学力硕士是没有学历证的,只有学位证。
总之我开始了每周末往返南北四环的生活,持续了三年多。同学们岁数跨度较大,有我这种大龄学生,也有刚毕业的年轻人。整体来说,大龄学生学习更认真,出勤率更高,年轻同学们学着学着人就消失了,只交作业而已,最后一年常常只有十几个同学,按时到的个位数。纵然我们那个专业人少(儿童心理和心理咨询人比较多),也不至于只有1/4的人来吧。这么低的出勤率真是对老师的不尊重。我们的老师都来自高校和心理所,不乏心理行业的大咖,整体水平相当高。其中也有一二水货,大概多年不学习研究了,只会照本宣科,拿自己N年前的研究结论来说。
我算是好同学,常常第一个到校,全部课程学完大概缺了五天课(旅游一次,考试一次,参加婚礼一次,当爸爸一次,还有忘记什么事缺过两个半天儿)。作业认真,成绩优秀。
三年多的学习主要是打基础。应该说硕士学位与心理咨询水平关系不大,因为学院派心理学仍然是偏重心理学基础研究,并不太讲心理咨询。原因之一是心理咨询不易用实验手段去研究,所以干脆被忽略了;心理学的“唯心主义”嫌疑可能也是原因之一(心理所在某个年代因此受尽折磨),为了划清界限,学院派有点固步自封,对心理咨询颇有点非礼勿听的意思。结果学院派在象牙塔内自娱自乐,潜心研究实验心理学,心理咨询尽管社会需求旺盛,却难登堂入室。其实对于所谓科学心理学,我个人很不赞同,认为这是对心理现象的降维,让立体的心理现象变得单薄;是对心理的肢解,并选择性失明。管窥蠡测,徒惹人笑。
13.论文,地狱模式
有志于申硕的同学应当在心理所选择一位导师,完成资格论文和学位论文。我非常幸运,选择了一位超好的导师,人非常好,对学生非常用心,当然也非常严格。论文期间恰逢导师做妈妈,可想而知她有多么辛苦忙碌,但她依然悉心指导,付出了极大的心血,我太感激她了。
照导师的说法,中文论文完全没有必要看,我得看英文的。毕业多年,英语退步严重,看着动辄十几页的英文论文倍感头疼。别无他途,生啃。这时候要感谢我强悍的意志了。我读完了题目相关的两百多篇英文论文,开始艰难地做综述。
综述论文难度极高,要求你从通读的论文中提炼出一个结构来,通常是行业大牛的任务。最初我只能做比较松散的总结,好容易看了那么多篇,总觉得丢下任何一块都很可惜,结果完整但拖沓。导师帮我理了两版整体推倒重来的思路,前后修改大版本6版,小版本49版,终于写成一篇还不错的综述。但是有一个天然缺陷:有一类相关研究太少。写完后我着手写下一篇全英文的研究论文,准备投顶会EI。
由无名作者撰写的综述发表是很困难的,虽然我的导师自己也是审稿人,她认为够发表的标准了,但投了n个核心期刊都没有发表。有人跟我联系,索要两万元版面费就给发表,还提供了审稿界面的后台截图证明自己的身份。我坚决拒绝了。两万元不是什么大事儿,我只是很厌恶这种卑鄙下流的行径。想到这群人道貌岸然地登坛布道,把关系国家未来的科研当做敛财逐利的工具,我就发自心底地感到厌恶。
EI顺利接收了,但从接收到EI检索要经过很长时间,并且存在一定几率的不确定性。稳妥申硕的话,我需要一篇中文核心。我想着手写一篇CSCD,但导师不同意。实验数据是很宝贵的,如果这批数据被浪费用来发中文核心,就不能再用来发EI了。这里有个很讨厌的问题:对于老师们来说,发中文核心是没有绩效的,EI和SCI才有;但申硕的大路是中文核心,EI是羊肠小道。中文核心期刊索要版面费这件事适时发生,对于中文期刊的厌恶加上导师的倾向性使得我又发了第二篇顶会EI。因为一篇论文就够了,所以我实际上是超额完成任务。
写来似乎轻而易举,但我知道自己付出了多少辛苦。从对英文论文望而生畏到读完两百多篇已经够难了,写英文论文却是我在英文最好的时候也不敢想象的。实际上两篇EI的审稿人都提到我的英文表达能力欠佳需要提高和精炼;但只是建议,所以也就这么发表了。这也是没有挑战SCI的原因,我的英文水平不够,而要提高也非朝夕之功。
综述也没有浪费,用在毕业大论文上了,全文4万余字,引文100多篇,其中中文论文只有2篇,核心部分查重率0%,总查重率1.8%。答辩时评委老师称赞我写得比全日制学生都好,其中当然很可能有恭维我导师和客气的成分在,但看在我这么努力的份上,就当真一回吧。
辛苦四年,我闯过地狱模式,拿到了学位。
貌似翟天临知网事件之后,很多同学为了写论文的事跑去骂翟。有那个功夫,为什么不能好好地下点功夫,把自己的论文写好点呢?如果只是想混过去,与翟天临又有何区别?凭什么去骂翟呢?那不是骂自己吗。
14.学习型人格障碍
单就读书学习来说,心理咨询师真是一群疯子,我们自己开玩笑叫“学习型人格障碍”。心理咨询师们的生活都非常简单,要么在咨询,要么在培训,要么在去咨询和培训的路上。为了成为一个优秀的心理咨询师,这群疯子或自愿或被动地放弃了很多生活,因为有太多的书要读了。
对于为何心理咨询师这么辛苦,为一门技术动辄就得投入数年,而又有这么多流派要学习,我认为这是因为心理行业没有细分。既然生理疾病可以分科室,那为何心理咨询师必须是“全科”心理咨询师,不管什么来访者都要能够对付呢?心理咨询应该按照流派适用症分别治疗不同的来访者。以前我写过一篇《请问您挂心理医院哪个科》系统论述过这一问题。
说归说,书还是要读的。首先随便哪个流派都有一堆书要读;其他流派即便是不打算学,也需要了解一二,要知道既然能够开宗立派,这些大佬们都不是浪得虚名,他们的理论都有非常可观可取之处。结果常常是只打算了解一下,结果就不由自主地沉浸其中努力学习起来。
因此在初学者身上会有门派之争。当学习了某个流派后,总觉得我派最好,星宿老仙法力无边神通广大法驾中原;而百川归海殊途同归,长期学习的人则往往会接纳更多流派的观点。实际上,各个流派都有自己的适应症,特别适用于治疗某种心理疾病,但其他心理问题就未必适用。咨询师往往会擅长一两种,而选择哪种流派则与咨询师的个性有很大关系,与咨询师性格匹配的技术使用起来也更为自如。所以如果需要找心理咨询师,最好是看看TA的受训背景。如果咨询师与自己不匹配,也不能说明TA就一定水平差,眼科大夫治不好颈椎病不是很正常的吗?换人就是了。
算起来我大概在绘画治疗上用了2年,超个人心理学用了4年,经典精分用了4年,客体关系用了2年,时间略有交叉。学无止境,也不敢说哪个流派学到纯熟了,相对而言,前三个还算凑合。今年一个为期3年的精分培训即将结束,计划再用两年的时间回顾梳理。
一边上班一边疯狂读书的模式对我是很大的挑战,随着年龄增大,我慢慢觉得有点过度透支。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我希望能通过系统梳理,理清思路,辨明方向,做出取舍。
继续阅读
从头阅读
天禄阁校书郎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内蒙行(2):包头包你满意 (1人喜欢)
- 内蒙行(1):鄂尔多斯一切都很好,除了民族主义
- 青州/临淄/淄博:不只是烧烤
- 越南行记(五):信息篇 (1人喜欢)
- 越南行记(四):河内 (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