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影随记】书籍 | 《圣经与利剑》札记:中东的问题与民族宗教认同感
《圣经与利剑:英国和巴勒斯坦——从青铜时代到贝尔福宣言》追溯了英国和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的历史渊源,从罗马帝国时期不列颠人与犹太人的交往和战争,到中世纪时期英国人对圣地的崇拜与向往,从此延续的实现《圣经》中弥赛亚的愿望,到启蒙运动时期宗教低潮时延续的对出埃及沿路历史地理的考证,以及18世纪以来应对土耳其帝国、对中东战略地位的追求混合着宗教情感,从而断断续续开始的犹太复国运动。“圣经”与“利剑”无疑是两个主题,宗教情感始终是实现犹太复国的动力,而战争和政治又是能否控制当地的关键手段。借用书中所引,“英国人的口号永远是责任,从来不会缺少有效的道德态度……你会发现英国人善恶都做,但他们从来不会承认自己有错。”(萧伯纳,The Man of Destiny)
内容随记: 1)《圣经》传统:给予英国插手理由的同时,也使“犹太国”的后续发展走向了合情合理不可避免的独立。 中世纪时期:十字军东征的目的之一也是从伊斯兰势力中收复巴勒斯坦地区,实现教徒的“朝圣”和犹太人的回归。在那两个世纪中人们不断的往那儿征战,“以至于经常会出现同一个家族有两三代人甚至四代人都曾在巴勒斯坦作战、定居或去世”;狮心王查理在东征中取得了优秀战绩,虽然穷兵黩武、好斗鲁莽,但依然受到民众的爱戴。不禁好奇荣耀与信仰在当时的国家是否真的有如此大的力量,而为何如今类似的影响不被政治所强调。 英国古代对希伯来文化的研究:虽然在中世纪时期大学以拉丁文研究为主导,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圣经》的传播和翻译使得希伯来语研究出现了短暂的繁荣。自从廷代尔英译《圣经》之后,对圣经的翻译和修改不断地进行。在牛津,希伯来语的教授曾一度受到重视,希伯来语学习和耶路撒冷地区的历史研究也成为了大学中一个重要的科系。 18世纪启蒙运动和宗教低潮期:俗世的智慧主导着国家事物,科学的自然法则开始挑战《圣经》的权威,此时对希伯来文化的研究也偏向于科学的考古发掘。 19-20世纪,宗教情怀对于犹太复国运动最终的推动作用。
2)中东的争锋也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它的地缘优势。 第一个方面是中东地区作为贸易通道,在15-19世纪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是通往亚洲的重要通道(陆路或苏伊士运河),也是英国人在近东扩展势力的诱惑之一。1581年成立的黎凡特公司(Levant Company)便是经营近东贸易的公司,在当时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公司成立与哈勃恩谈判) 第二个方面是历史规律般的地缘政治优势。书中提到了一个不成文的战略,即“无论哪个骄横的专制君主——当然不包括英国自己——将要控制整个欧洲,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不能允许它再控制中东。”拿破仑、德皇、希特勒以及冷战时期的苏联都是类似。作为连接地中海、远东、埃及的地区,似乎对地缘政治的布局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土耳其帝国垂垂老矣之时,中东地区秃鹰盘旋,围绕巴勒斯坦地区开展了政治力量的平衡斡旋。 欧洲国家对中东地区的重视,倒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或许有一部分原因是本书主题与此相关,从而聚焦于这些相关问题,但这确实可以成为以后的一个关注点。毕竟现在的中东虽然纷乱,但也少不了西方势力的关注和干预。
3)犹太人在回归耶路撒冷以及犹太复国运动中的参与? 书中提及,犹太民族被迫离开耶路撒冷散布在欧洲各地已经有了近千年的历史,在这千年中开始一段时间始终有信念支撑着犹太民族的认同感,开始是犹太教的传统和传说,“当犹太神殿被推到后,神殿倒塌时的石头碎片进入了每个犹太人的内心,那心中的碎石是他们唯一的家园。”很长一段时间犹太人没能加入各民族之列,如同“人类的私生子”。18世纪启蒙运动之后,受到启蒙思潮的影响,“公民解放”的目标也进入犹太人的视野,而很多问题进入政治探讨的视野之后又成了各种主义的论战。19世纪成立了不少类似的犹太人保护协会或各种犹太社团,但犹太人内部不同的收入阶层、社会地位,又有不同的诉求,犹太复国运动的发起和参与或许并不是那么纯粹。
我的问题: 1)《圣经》传统的影响,在欧洲各国的政治历史发展中,到底起到了多大的影响?它是作为理想主义者的信仰,在某些关键时刻【恰巧】起了作用,还是这些理想信仰确实是政治运转中的一个机制?
2)犹太民族几千年的分散过程中,是什么能够支撑他们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