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作品之彼得・潘
记得之前看过一片文章,剖析经典儿童文学中的暗黑与暴力,比如格林童话。觉得有道理,想到有几点。
一、回想小时候听或看故事,故事结局往往坏人被杀死、砍头,各种死法,看到听到也并没有感觉,并不觉察到其中的残酷。或许小孩子的世界里,跟玩游戏一样,并没有特别区分:分不出真假,不清楚现实与想象的差别。反而因为小时候多只是游戏,往往尽可能说成或当成真的一样。
二、当今社会的富足,文明发展,法律、规则更多更完善,暴力行为行不通。从小教育也大都培养爱心,守规矩,智力而非暴力。而历史上可能并不能这么“和谐”。从中世纪文学看觉得那时的人们普遍很“狠”。不说那么远,倒推几十年看也有点。
三、人类相当一部分人实际上不是很富有同情心或说感情的,不分男女。虽说随社会文明进步的教化会有改善。猜想生活在中世纪,善良温柔有同情心的人,也许会有难觅同类的感觉。
六一为了给小朋友准备礼物,为此了解一下经典儿童文学或童话。慕名听(没有读)《彼得・潘》,跟那篇文章作者所讲一样。孩子读来看你觉得奇幻有趣,可成年人理解的却可能各有不同。经过生活磨练洗礼的人,可能读来完全不同的感受。自己可能也不是那么阳光单纯了,加上之前文章的影响,所以感受颇沉重,觉得作者写这故事也沉重。
举例一些,从窗口飞走往往是说人的灵魂,也就是死亡。永不长大的孩子,也是死亡的人才能青春永驻。时好时恶本性如此的小仙女。海盗与印第安人的战斗,海盗船上孩子们与海盗的搏斗,讲述波澜不惊,但换成战争片角度会是怎样场景。彼得的自我与专横,杀死胡克之后某些方面想另一个胡克,并没有人觉得不妥。温迪当母亲后的严格管教,与小仙女的嫉妒互骂,对彼得的情窦(似乎明显女孩发育早)。等等太多,似乎是一个没有感情的丛林世界,冥顽不化。但,自然界何尝不正式如此,且运行了千千万万年。
所以作者才说“没心没肺”的孩子才不会长大。我想是这样,一个不会走的小孩子,会把手里的一只小鸟撕碎,可能血肉模糊的那种,还拿给你看,什么也不明白。你不能责怪一个孩子。印象中《飘》中白瑞德对斯嘉丽说过一句,有了一颗女人的心?或者类似的话。人跟野兽到底有多大区别,很难说。古人费了很大的劲来教化人。我们是一定程度上驯化了的。什么程度不知道。
所以,所以有时想,但不一定对,人本质可能是孤独的。并且是难以沟通的。
有人提出语言限制了人类的思考,开始觉得奇怪,认为怎么可能,人的想象力是无限的,可以随意驰骋。但有时候可能的确那样。无法表达便无法沟通,甚至无法记录。语言只是一种方式,有其能力范围和局限。而其他方式,还没有比较简单或统一的规则,只能类似口耳相传。其他交流,可能只能随缘,类似自然界的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