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之后
这两年,一直都对二战时期的历史很感兴趣,之前花了大半时间都在拜读德意志第三帝国史,后来又延伸到犹太种族上。早些年,一直不明白为何犹太人会遭遇那样残酷的大屠杀。而后算是摸清了一些脉络,很细微,但也算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个人感觉,早期的西方对于犹太人的敌意及愤怒,绝大部分都来源于宗教信仰。
首先,早期的基督教义认为金钱是万恶之源。
而早在二战开始前,德国浪漫主义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就开始对《尼伯龙根的指环》中的阿尔伯里希阴暗帝国,有了一个确定的面貌,那就是——犹太人。就他看来,无论是在商业生活中,还是在文化事业里,犹太人都是金钱和贸易精神的化身。
当这种没由来的狠和意有所指不断发酵后,在浪漫主义席卷的德国,民众也开始普遍认为犹太人是金钱的奴隶。他们掠取资源,赚得盆满钵满;他们不参军,对这个国家毫无贡献。而事实是,不让犹太人参军和参加工作的也正是德国人。甚至是在当时的许多欧洲国家,犹太人都被禁止拥有土地。可以说,选择做生意谋生,是犹太人没选择中的选择。
其次,犹太民族对教育是极其看重的。即便是一个快要揭不开锅的贫困家庭,也愿意不惜一切供子女上学。虽然同样是信奉神谕的民族,但他们本质上没有丧失对于教育之重要性的坚定。这同样带来了灾难,加深了西方人对于犹太人更进一步的愤恨。
然后就到了二战时期。我们现在说到二战,就会提起奥斯维辛。但事实上,奥斯维辛并不是残杀犹太人最多的集中营。在奥斯维辛建立初期,也并不是专门用于杀害犹太人的灭绝营。
而是什么导致了“屠犹”行动的发生?又是什么令奥斯维辛集中营成为所有犹太人的噩梦?
1、在战争爆发后,波兰旋即被德国和苏联占领,超过200万波兰犹太人现在生活在纳粹占领的区域。纳粹要为成千上万正在前往波兰的德意志人寻找住所,那就不得不驱赶犹太人。根据德国和苏联签订的协议,斯大林所占有地区的德意志人获准移居德国。希姆莱已经意识到,同时转移犹太人、波兰人和德意志人是不现实的,于是他想出了另一个办法:如果德意志人需要更多空间——事实上他们确实非常需要——那么犹太人的生存空间必须大大压缩。
因此就有了犹太人隔离区。这是建立集中营最初的目的。
2、早期,希姆莱希望通过大规模驱逐把所有犹太人赶到非洲或其他殖民地去。但即便是发生现代社会,这种把几百万人装进轮船运到非洲的设想也很不现实。于是,在如何解决犹太人的问题上,希姆莱只倾向于选择最不麻烦的一种选择。
3、在建造了安放犹太人的集中营后,由于容纳人数受限,击毙手段又对行刑的德军心理造成难以磨灭的阴影,所以希姆莱下令开辟一种新的屠杀方法:毒气。这是集中营向屠杀营转变的第一步。
从一开始的驱赶犹太人到“最终解决”里种种屠杀手段,这个演变的历程都是这个国家许多人共同谋划的结果。
除此之外,我们今天说纳粹和希特勒的残酷,很容易忽略了一个重点——在当时驱赶犹太人的历史上,欧洲大部分的国家都没有接纳犹太人,他们默认了这种行为。整个西方笼罩在对于这个族群的恨意上。
而在集中营里,也到处散播着纳粹的所谓种族理论。德军对于犹太女性几乎没有过性侵犯行为,这不是他们对于犹太人存有一丝怜悯之心,而是他们普遍认为——犹太人会影响帝国公民的身体健康,因此才命令禁止了党卫队成员与集中营犯人之间的性关系。
时至今日,大多数人都还是很难想象,为什么当时的欧洲社会,甚至是整个西方都对犹太民族有这样深切的恨意。他们一边骂犹太人懒惰,一边又怪他们勤奋;嫉妒犹太人把生意做得又大又成功的同时,却宣称他们从不工作。他们都不得这其中有什么矛盾的地方。
© 本文版权归 Jennifer黄小小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