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西域记(day3):吐鲁番不仅仅有葡萄干
从昨日的疲惫中清醒过来,早餐前逛了逛酒店,在这片放眼望去苍茫一片的地方居然还有这样一座有江南庭院风格的酒店。





今天的计划是先去连木沁大墩烽燧。

新疆的烽燧众多遍布天山南北,它们与丝绸之路走向一致,起到了护卫丝路畅通的重要作用,从汉代至清代,新疆的烽燧总计有一百六十多座,而这个烽火台位于鄯善县连木沁乡西6公里吐尔坎村的山坡上,因其位于连木沁乡而得名。
连木沁大墩烽火台凭借自身的体量和完整度足以跻身吐鲁番盆地保存最完整、最壮观的烽燧行列之中,它由土坯砌成,方形的基底,梯形的墙体,呈上小下大的布局,历史上这里曾是烽火台,一旦遇有敌情便燃起狼烟传递情报。连木沁大墩烽燧(也称阿克墩烽火台、汉墩烽火台),其地南有火焰山,其余三面地势开阔平坦,烽火台呈方形,高21米,边长约18米,为黄黏土结构。烽燧虽有损毁,但建筑结构基本完整,共3层,有内室5间,建筑轮廓较为清晰,中上部为空心状,为唐代遗址。它的别名“阿克墩”为维语“白色的烽火台的意思。












烽燧南边就是火焰山,周边有一片麻扎(新疆伊斯兰教谢赫、贤哲及显贵之坟墓或纪念冢的通称 )和错落的用于晾晒葡萄干的砖房。





接下来去的是同位于鄯善县的柳中古城遗址,该城坐落在鲁克沁镇,是一个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古城,柳中城曾以柳色而闻名,有“绿柳城廓”之称,曾有“城廓日日柳年年,火焰山下杨柳春”的诗句歌柳色。


一边的大门关闭,暂不开放。

于是绕着城墙遗址从小镇中穿过,遇到一群特别可爱的维族小朋友,他们说自己平时经常在这里玩可以带我们从另一个门进去。

整个小镇依然保存着很多具有当地特色的生土建筑,而每家每户的大门也各具特色,非常养眼,与单纯的打卡一些景点或者遗迹相比,民居民风乃至于当地居民的交流跟生动和具有吸引力,因为旅游不光光是打卡这么浮于表面,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才是活生生的行走在生活里。





















半路上还遇到这么一座规模宏大的伊斯兰建筑,并不对外开放所以不甚了解具体名称。

由孩子们带路,我们从村子里的另一个小门进入遗址大概的看了一眼。






出来后请孩子们吃冰棍,和孩子玩了一会,遇到了很多热情的当地村民,还请我们随便采摘和品尝各家各户门口的白桑葚,这里桑葚真的很甜很好吃。






在镇上解决了午饭后,下午还有两个地方要去,一个是洋海墓地另一个是吐峪沟。
第一次听说洋海墓地还是在出发前做的功课里:
其实内心很清楚,洋海墓地发掘后已经全部回填,所以即便是去了实地也是什么都看不到的,但是倘若真的能到实地去走一走哪怕站一会儿呢,这个名字会印象深刻的存放在我的脑海里再也不会忘记。果不其然,洋海古墓群就在纪录片里描绘的村口位置,一边有一排杨树,另一边是一片戈壁,远处是火焰山,深一脚浅一脚的走在戈壁里寻找的过程有点痛苦,又晒又把沙子灌进了鞋里,直到看到一大片用铁丝网围起来的大面积荒凉戈壁滩,心里大致已经可以确认就是目的地所在了。

周边有一排的坎儿井,这个也符合纪录片里的描绘,坎儿井深不可测,不敢靠近。

于是同行好的小伙伴放起了飞机,拍下来以下照片,可以确认无疑了。

洋海古墓群位于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吐峪沟乡洋海夏买里村北约1.5公里,火焰山南坡的戈壁地带上。墓地主要分布在相对独立的三块略高出周围地面的台地上,台地呈现长条形,南北走向,南高北低,微有缓坡。总面积5.4万平方米。考古人员在2003年抢救性挖掘中发现,早期墓葬距今3000年上下,晚的也距今2000年以上,其使用时间跨度竟达千年。
专家在解读了洋海的丰富遗存信息后,还原了一幅古洋海人的迁徙定居图:大约在3500年前,从目前新疆的西北边或者是从北部阿拉泰地区迁徙来一支游牧民族,到达吐鲁番盆地后,适宜的生存环境使这支人定居下来。这个地方的夏天非常炎热,于是他们就把牛羊赶到北边天山里放牧;冬天山里很冷,到雪大草枯的时候,他们就把牛羊又赶下山,生活在温暖的盆地里。久而久之,一部分人开始随着农业的传入定居农耕。
历史上,新疆人种有几个欧洲类型,既有跟我们比较近的地中海类型,也有北欧类型的欧罗巴人种,从而形成史前新疆这种丰富多彩的体质人类学的情况。从洋海出土的大量头骨分析,他们深目高鼻,高加索人种所占比例更多一些,但也可能跟楼兰地区的人种上存在某些联系。这也说明洋海是史前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汇点。





以下是吐鲁番博物馆里展示的在洋海墓地出土的部分珍贵文物:








吐峪沟有大峡谷、千佛洞、霍加木麻扎以及新疆现存最古老的维吾尔族村落——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吐峪沟麻扎村(全称“麻扎阿勒迪村,本意是圣墓前的村庄”),已逾1700年历史,至今还保存着维吾尔族最古老的民俗风情,有“民俗活化石”之称。
麻扎村是以清真寺为中心,所有到这里来的游客都会经过这里,大清真寺修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占地2000余平方米,可同时容纳2000人做礼拜,是一座典型的伊斯兰教建筑艺术与维吾尔族传统建筑方法相结合的古清真寺。



麻扎村四面环山,逐绿洲而建,苏贝希河穿村而过,民居建在坡间台地上,随地形起伏三五成组,高低错落,融于环境。建筑多以土木结构的二层黄粘土及生土建筑为主,上层为平房,下层为掏山挖地而成的窑洞。窑洞还能抵御夏季的酷暑。麻扎村的先民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存需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充分巧妙地利用黄黏土造房,并采用砌、垒、挖、掏、拱、糊、搭(棚)等多种形式,集生土建筑之大成。











霍加木麻扎,全称为“艾斯哈布·凯海夫麻扎”,俗称“圣人墓”,相传已有1300多年历史。传说公元七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其弟子、古也门国传教士叶木乃哈带5名弟子最早来中国传教,历尽艰辛,终于东行来到吐峪沟。在携犬的当地牧羊人的帮助下,叶木乃哈等六人便长住此地继续传教,伊斯兰教开始在吐峪沟盛行。叶木乃哈等六人和第一个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人(牧羊人)去世后,被埋在山洞里,即吐峪沟麻扎。此处现在不对游客开放。


吐峪沟的另一个宝贝就是石窟,古称“丁谷窟”,开凿于两晋十六国时期,是高昌国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石窟寺,共有洞窟94个,有编号的46个,其中10个洞窟保留了壁画及其痕迹。吐峪沟石窟内出土了西晋元康六年(296年)佛经抄本《诸佛要集经》残叶,还发现了北凉沮渠安周所写的供养经《持世纪》《佛说菩萨藏经》《菩萨藏经》《十住经》《华严经》等。斯坦因在吐峪沟盗走了高昌延昌二十九年(589年)麴乾固抄写的《般若婆罗蜜经》。


吐峪沟石窟壁画破损程度严重。




参观了三个尚残存壁画的石窟但是不能拍照。

这扇红色的门里面就是最著名的44窟,因为山体正在整体维修没有上去的路,无缘见到真面目,但是在吐鲁番博物馆看到了复原窟。



虽然又是辛苦而内容满满的一天,但也少不了美食的慰籍:






















夜宿吐鲁番双城宾馆,结束一天行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