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学札记
汪梧凤(1726-1771),从学江永,尝客戴震、汪肇龙于家,讨论经义。著有《松溪文集》、《诗学女为》。
汪梧凤弟子有程敦。见钱仲联《广清碑传集》581页。程敦,歙人,曾客毕沅幕府在乙巳、丙午间(1785—1786年),受赵魏、钱坫及其他友朋如俞肇修、申兆定影响,撰有《秦汉瓦当文字》,见该书程敦序。
汪肇龙(1721—1780),字松麓,初习篆刻,赖以为生。乾隆十七年(1752)从学江永于歙县西溪汪氏不疏园,与金榜、程瑶田、汪梧凤、郑牧、方矩、洪榜并称“江门七子”。汪肇龙专力治经,宗主郑玄。“尝游京师,观太学石鼓文,曰:‘是可注而读也。’退则摹其文而注释之,著《石鼓文考》,定为周宣王时史籀所篆,非后世物。”“至于尊彝、钟鼎诸古篆,云鸟、蝌蚪之文,寓目能辨,且暗中能手扪而识之,见者誉为古今绝学”。
江永(1681—1762)徽州府婺源县人。27岁开始以教书为业,先后在婺源大畈、江湾,城郊宜园、七里亭;安徽休宁山斗、五城;安徽歙县紫阳书院等地开设学馆收徒授业。著作有《礼书纲目》、《四书典林》、《周礼疑义举要》、《律吕阐微》、《古韵标准》、《音学辨微》、《四声切韵表》、《春秋地理考实》、《乡党图考》、《深衣考误》、《礼记训义释言》、、《群经补义》、《仪礼释例》等。
江永好穷经,尤精卜筮之学。著《周易释义》十六卷行世,其析理颇精,创三十六宫之说。
《汉学师承记笺释》卷五:《江慎修先生年谱》载:江永得其父口授十三经注疏。
江永音韵得自顾炎武,历算得自梅文鼎。
方楘如,字若文,一字文辀,号朴山,浙江淳安人。曾受业于毛奇龄,康熙四十五年(1706)进士,选授顺天丰润(今属河北省)知县,历官3年,终以“烧锅失察”去官。自此以后,家居力学,清严律己,教书自给。曾在敷文、蕺山、紫阳书院讲学。门下多出高足,如梁文庄、陈兆仑。讲学之余,曾与秀水朱彝尊和桐城方苞等商榷文史,及砥节励行、修身体道之事。乾隆二年(1737),以经学被推举,钦召纂修三礼,固辞不就。自是闭户著书,深究经学。所著有《周易通义》14卷、《尚书通义》14卷、《毛诗通义》14卷、《集虚斋学古文》12卷、《离骚经解》1卷及《朴山存稿》《朴山续稿》,并传于世。
胡赓善,受业于方楘如,见姚鼐《歙胡孝廉墓志铭》。周廷寀,胡赓善弟子,著有《韩诗外传校注》,见胡赓善《新城伯子文集》之《韩诗外传校正序》。胡赓善与方矩(1729—1789)善,方矩字晞原。见胡赓善《方君晞原权厝志》。
1750年,程瑶田及其弟光莹受业于方楘如之子方粹然(方粹然撰有《程瑶田传》,见《文献征存录》卷九)。方粹然为何焯高足。
郑虎文(1714~1784),字炳也,号诚斋,浙江秀水人。 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后,主管徽州的紫阳书院十年,和杭州的紫阳、崇文两书院五年,撰有《吞松阁集》四十卷。
郑虎文主讲徽州紫阳书院,因与江门七子认识,尤与汪肇龙颇有往来。《吞松阁集》卷三十九有《与汪明经稚川书》,卷三十二有《汪明经稚川家传》。
汪肇龙系汪梧凤族人,制义从学于方楘如及其子方粹然。乾隆十七年(1752)经学从学江永于 “不疏园”。汪肇龙于三礼用功尤深。乙酉年(1765)与金榜一同入京师,时金榜授内阁中书。汪肇龙则就郑虎文宅作家教。戴震初逝时,郑虎文劝早成三礼之书,惜未成,乾隆庚子卒。
1767年郑虎文任紫阳书院山长,被汪梧凤聘,教其子汪灼。汪梧凤,字在湘,号松溪,汪梧凤“不疏园”之名来自其祖“泉明渐与田园疏”有感,遂颜其别业。汪梧凤制义师法方楘如、古文师法刘大櫆、经学师法江永,精三礼,经学造诣仅次于戴震。时戴震、汪肇龙均住在汪梧凤家。汪梧凤仅成《诗学女为》一书,逝时年仅四十六岁。郑虎文、刘大櫆辑汪梧凤手稿为《松溪文集》两册,见《吞松阁集》卷三十五《汪明经松溪行状》。
江门七子之一郑牧事迹可见《悔生文集》之《郑先生传》。郑牧与戴震是中表兄弟,尊崇程子、朱子。
汪灼为汪梧凤次子,《渔村文集》卷五有《四先生合传》。
《岫云经说》与《岫云杂著》,汪应镛著,见道光《歙县志》卷九著录。汪应镛,字怿堂,歙县人,乾隆壬子(1792)副榜,曾任四川泸州州判,还撰有《蜀游草》(又名《岫云诗稿》)一卷。黄易1783年作《江干折柳》手卷有汪应镛题:“时夏游邗上,冬客汉皋,岁莫匆匆又将旋里,适芳原词长兄先生出江干折柳图属题用,感行踪,漫成二截句,録以吟坛,兼以志别,即祈斧斯。岫云弟汪应镛未定稿。”
汪应镛所交多乾嘉时著名学人,即《岫云经说》所载,即有汪莱、巴树榖、金榜、程瑶田、胡赓善、姚鼐、方牧夫(字牧夫,方矩之子。方矩系不疏园七子之一,江永门人,见张穆《方牧夫先生七十寿序》)。其中又载“吾友张梦畹”。按:张节,字心在,号梦畹,安徽歙县人。生而聪颖,能诗文,兼通医学。至老所学益富,著述甚多,有《梦畹诗文集》、《诗韵存音》等八种,又有《张氏医参》七种。《岫云杂著》所收往来学人有巴树榖、许宗彦、丁杰、张惠言、张节、丁授经、淩廷堪、程祖洛、程恩泽(字云芬,号春海)、张匡学(字三悦,著有《水经注释地》四十卷、《水道直指》一卷、《补遗》一卷。)
程恂,字慄也,一字栗也,徽州休宁人。曾入三礼馆。延江永入都,多与之论《礼》。乾隆辛酉(1741),江永随程恂入都,时朝廷方开馆修三礼。方苞为《周礼》总裁,程恂与吴绂佐之。方苞向江永虚怀下问。见戴震所撰《寿序》及江永《读书随笔原序》,载《善余堂文集》。
乾隆十五年,戴震28岁,是年受教于方楘如。程瑶田《五友记》曰:“庚午、辛未之间,余与稚川及余姊婿汪松岑兰人同研席,每论当世士可交而资讲习益者,余日‘戴东原也’。东原名震, 休宁隆阜人。先是己巳岁,余初识东原。当是时, 东原方于小试, 而学已粗成, 出其所校《太傅礼》示余。《太傅礼》者,人多不治,故经传错互,字句讹脱,学者恒苦其难读,东原一一更正之。余读而惊焉, 遂与东原定交。至是, 稚川、松岑亦交于东原矣。”
戴蓥,戴震族弟。休宁人,1784年举人。曾任四库书校对。著《尔雅郭注补正》九卷,乾隆五十二年刻本。
戴祖启,戴震族人,同举于乡。撰有《尚书协异》、《尚书涉传》。甲午岁,陕西巡抚毕沅曾延请戴祖启任关中书院院长。见《清史列传》卷六十七《戴祖启传》。
韦力先生言曰:“戴震29岁时,来到汪梧凤家中,遇到毛奇龄的弟子方楘如。毛奇龄是清初反对理学最激烈的人物之一,他的观念当然影响到了方楘如,而方又跟校勘家何焯的关系密切,方从何那里学到了校勘学的概念,这些观念汇集在一起,使得方楘如开始提倡汉学反对宋学。”张舜徽先生评价他说:“大抵扬汉抑宋,其时汉学之帜未张,尊郑学者殆无几人,而楘如所言如此,亦实有以开乾嘉风气之先也。”刘墨在《乾嘉学术十论》中说:“方楘如是较早意识到汉人学说中郑玄的重要性,他甚至亲自动手编成《郑注拾渖》一书以收罗郑玄的遗著,而这要比孔广森、黄奭、袁钧诸人早得多。”
金榜《礼笺》自序曰:“榜幼承义方,治《礼》宗郑氏学,长而受学于先师江慎修先生,遂窥礼堂论赞之绪。其间采获旧闻,或摭秘逸发,于郑氏治经家法,不敢诬也。昔郑氏笺《诗》云:‘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辨识。'《礼笺》,凡十卷,盖首其义。”
吴定《紫石泉山房文集》有金榜墓志铭,又《娑罗园燕集序》有1784年金榜林下生活的记录。凌廷堪《题程易田先生让堂话别图乙卯》诗有1791年与金榜交往的记录。
以下至姚鼐《礼笺序》转自徐道彬《清代学者金榜著述与佚文辑考》。
金榜《礼笺》三卷凡50篇,1794年刊,有朱珪序。金榜弟子方起泰(方晞原之子)云:“金檠斋先生所著《礼笺》,凡十卷,其书未写定,秘不以示人。癸丑冬,以髀痛卧床褥间,因刺取其荦荦大者数十事,录寄大兴朱大中丞。大中丞既为之叙。泰等窃见远近承学之士,愿睹先生书者众矣,辄不揆梼昧,将此帙依经叙录,厘为三卷校刊之,资省览焉。”
金榜37岁中壬辰状元,任武英殿缮写校正《四库全书》分校官多年;乾隆丁酉,出典山西乡试副主考,此后即辞官归里,“徜徉林下,著书自娱”,年至67而逝。
金榜有江永《读书随笔》题记一篇:“此江慎修先生《读书随笔》原书叙目也。自三卷至九卷,本名《周礼疑义举要》,先生以其为随笔签答之书。又《夏》、《秋》二官尚未卒业,因改名《读书随笔》,而以散见群经诸条,依经类次之为12卷。先生殁,史馆檄取其遗书,同门戴东原以《随笔》之名难以缮进,取其说《周礼》7卷,复名《周礼疑义举要》;其说群经5卷,更名《群经补义》,今据以录入《四库全书》者是也。先生之族子鸿绪为刻《群经补义》。同门方晞原欲并刻其《周礼疑义举要》而未遑也,其子起泰、起谦乃校刊之。榜既幸二书并行,又嘉起泰兄弟之克成父志也,爰取先生《读书随笔》原叙,并手定目录冠于前,以存旧观,而述其分合之由如此。乾隆壬子,门人金榜拜记”。《读书随笔》十二卷,包括《群经补义》五卷、《周礼疑义举要》七卷。方起泰兄弟在乾隆五十七年刊刻。
巴慰祖(1744-1793)字予藉,号隽堂,歙县人,与金榜交好。汪中《述学》收有《巴予藉别传》。金榜有题诗曰:“衡山狂道士,不解世俗书。说子不去口,相与游物初。一见若旧识,高言时起予。低徊感旧游,弹指卅年余。”又“鸟迹既茫昧,今惟石鼓尊。昧者纪其近,但说李少温。斯人篆籀学,如导源昆仑。兹事竟不坠,世守到儿孙。”
姚鼐为金榜《礼笺》作序曰:“歙金蘂中修撰,自少笃学不倦,老始成书。其于礼经,博稽而精思,慎求而能断。修撰所最奉者康成,然于郑义所未衷,纠举之至数四。夫其所服膺者,真见其善而后信也;其所疑者,必核之以尽其真也。岂非通人之用心,烈士之明志也哉。鼐取其书读之,有窃幸于愚陋夙所持论差相合者,有生平所未闻,得此而俯首悦怿,以为不可易者。”
姚鼐《惜抱轩文集》有《方睎原傳》,其中曰:“余始聞方睎原之名,自戴東原。東原爲言新安士三:曰鄭用牧、金蘂中及睎原也。蘂中在京師,與相接最久。用牧、睎原之文嘗得讀之,而不識其人。及睎原殁之前一年,余主紫陽書院。用牧以鄉試去里,不得見。得見晞原,果君子,然以事促歸,不及造其靈金山居也。其後余不復至歙,而睎原、用牧相繼喪矣。人存殁數十年閒耳,遇不遇曷足論。士有所以自處其身者,足矣。蘂中書來使作睎原傳,余以所知者述於篇。”
丁杰为程瑶田友人。丁杰与翁方纲、戴震、钱坫、王念孙、朱筠皆好文字考据,时称“六友”,见杨钟羲《雪桥诗话余集》卷四。
1797年程瑶田到苏州,始与段玉裁相见,之前通信几十年。二人在《丧服》上多有交流。
孔继涵与戴震交二十年。洪梧为洪榜之弟,有《易箴》二卷,曾纂修《全唐诗》。
程瑶田曾官嘉定教谕,王鸣盛赠诗推重之。
戴震《孟子刘注跋》云:“吾友朱君文游出所藏校本二示余。”
桂馥与戴震有往来,见桂馥《集韵跋》:“囊在京师,与戴东原先生居相近,就谈文字。先生每取《集韵》互订。”
胡亦常,李文藻门下士,1772年下第南归,与戴震同舟,尽钞其所著书,将刊之东粤。抵家时,写书信报于钱大昕(见钱大昕《孝廉胡君墓志铭》)。胡亦常与戴震“同舟行月余”(见李文藻跋惠栋《春秋左传补注》)。
秦蕙田延戴震修《五礼通考》中的观象授时部分。
沈彤见过戴震著作,叹服,与惠栋言之。但沈彤没见过戴震。
戴震著作《考工记图》等流传至浙东西,齐召南看到,叹服不已。
在京师时,王昶、王鸣盛、纪昀、朱筠皆与戴震订交。
戴震尝谓:儒者治经,当自《尔雅》始。
卢文弨在京师时,与戴震交善。见《戴东原注屈原赋序》,时为乾隆乙亥(1779年)。
洪梧,1790年进士,曾为其兄洪榜《初堂遗稿》作序。
洪梧(1750—1817年),字桐生,安徽歙县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举人,召试中书,乾隆五十五年(1790)考取进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后,授编修,官至沂州(今山东临沂)府知府。洪梧的胞兄洪朴、洪榜与戴震交往较多,在学术上深受戴氏影响。嘉庆七年(1802),洪梧任扬州梅花书院山长,悉心教授弟子,刘文淇、薛传均等人是其赏识的高足。
洪梧的族子洪莹,借读于梅花书院,嘉庆十四年(1808)会试中状元,梅花书院因此声名大振,洪莹金榜题名,也是与长辈洪梧的悉心栽培分不开的。洪梧患足疾,行走不便。但因学识渊博,曾参与编纂《全唐诗》。嘉庆十一年(1806),洪梧离开梅花书院,嘉庆二十二年(1817)洪梧因病去世,享年68岁。包世臣、凌曙等生前好友致祭,门生刘文淇撰《祭洪桐生师文》。
《灵芬馆词话》有云:“洪桐生太守梧,自罢郡归,遂留滞于广陵,主梅花书院。初以足疾,不能良行。後以校阅册府元龟,穷日分夜,遂至失明。始学词,工于慢调,词成,口授侍史书之,都为一册,皆用一萼红调,数叠其韵。云山阁藏书次山尊学士韵一首,最为凄婉。……太守藏书五万卷,恐日后散佚,乃藏于……云山阁。此词所以志也。”
吴锡麟《有正味斋诗续集》提到洪梧最多。又后人俞长源有诗及自注曰:“湖上云山阁,追随白石庵。访迹惟蔓草,问君何以堪。祖泽固未央,翩翩厚德涵。雏凤久不见,清声寂淮南。注:歙县洪平太阶、为洪桐生支裔。桐生名梧,与兄朴榜有三凤之目、尝主吾扬梅花书院讲席,藏书万轴,效庐山李氏山房之遗意,举而致之湖上云山阁,洪杨以后,故迹荡然,予尝与君两访之,惟见荒烟蔓草而已。”
《毛郑诗考正》为戴震治诗的代表作。楚辞有《屈原赋注》。戴震最重要的算学著作是《勾股割圆记》。戴震卒前数月整理的是《水地记》,今存,见《文献》1995年04期《孔氏原抄本〈水地记〉》。
程瑶田46岁时才乡试中举,之后七应会试落第。64岁才被选为嘉定教谕。任满三年后归乡。阮元同程瑶田讨论过经学。
1754年戴震入都,卢文弨与戴震结识。是年,卢文弨将其外祖父冯景所著《淮南子洪保》送与戴震校读。
1758年,卢文弨与戴震共同校注《大戴礼记》结束,并赠之卢见曾。卢见曾《雅雨堂文集》卷一《大戴礼记序》云:“余家绍弓太史,于北平黄夫子家,借得元时刻本,以校今本之失,十得二三,注之为后人刊削者,亦得据以补焉。又与其友休宁戴东原震,泛滥群书,参互考订。既定,而以贻余。”
1760年冬,戴震致书卢文弨,谈论卢见曾所刻《大戴礼记》中文字讹误问题,并赠戴氏新刻《屈原赋注》给卢氏。
胡士震,字竹厂,孝廉,与惠半农父子同邑,乾隆壬午举人,曾任《四库全书》分校官。曾校汲古阁本《说文》。按:胡士震,《段玉裁先生年谱》曾提及之,曾与戴震游。
江永研究天文历法的著作有《翼梅》八卷和《推步法解》五卷,主要是推崇西方人的著作,并对梅文鼎有所批评,后来学者对江永批梅亦多有意见。1740年江永去北京,和梅瑴成进行了交流,并呈上《翼梅》一书,自称私淑其祖梅文鼎。后来,他的弟子戴震再次将《翼梅》和《推步法解》两书带到了北京,并介绍给了秦蕙田(1702~1764)。秦氏对两书评价较好,将前一书的主要内容和后一书的全文编入了自己所写的《五礼通考》“观象授时”类中。戴震对此曾有过说明:“其后戴震尝入都,秦尚书蕙田客之,见书笥中有先生历学数篇,奇其书,戴震为之言先生。尚书撰《五礼通考》,摭先生说入观象授时一类,而《推步法解》则取全书。”
任兆麟,原名任廷麟,其《有竹居集》为弟任泰等人所编。此书有《戴东原先生墓表》,其中言戴震《考工记图》、《勾股割圆记》为齐召南所推重,曰:“此旷世才也。”又言戴震精舆地之学,入四库馆前已究心《水经注》八九年。又言戴震在京时,亦为卢文弨、吴鼎所推重,皆折节交。(吴鼎,字尊彝,金匮人。乾隆九年举人,授司业。擢翰林院侍讲学士,转侍读学士。所撰有易例举要二卷,十家易象集说九十卷。)又曰戴震自言生平著述以《孟子字义辨证》为第一。(按:此文为任基振所撰,非任兆麟作也。见该文末一段可知。)
段玉裁与汪元亮亦颇有往来,见段玉裁撰《有竹居集》序。段氏该序亦自言曾与任基振、任大椿游。任兆麟兄任基振所著《尔雅注疏笺补》,得戴震称赏,戴震《尔雅文字考》多引其说,段、王亦称其足以传世,见《有竹居集》卷五《尔雅笺补序》。任启运为任兆麟从曾祖。
1763年段玉裁29岁,初识戴震。1766年,戴震入都时,路经苏州,借朱奂所藏宋刊《礼记注疏》。此书乃惠栋借吴泰来所藏宋刊校出。1775年,段玉裁与戴震师书,请为《六书音均表》作序。
据刘盼遂《段玉裁先生年谱》:1763年春,戴震在都会试不第后,居新安会馆。段玉裁与当时之好学之士,胡士震、汪元亮辈,皆往从讲学。
孔广森有送洪朴督学湖北序,又有《洪舍人诔》,盖悼洪榜也。是乾隆四十四年(1779)
屈曾发(1715—1780),常熟人,著有《九数通考》,戴震序。
《祁韵士集》,三晋出版社2014年1月出版。其中有《祭金辅之先生文》。
程瑶田在杭州呆一月,许宗彦曾与问学,今存程瑶田致许宗彦书信一封。程瑶田亦有答阮元、丁杰、程晋芳、淩廷堪等人书信。
戴震《文集》,有段玉裁壬子年序。壬子年,即1792年,原为十卷,后由臧庸、顾文炳(字子述)增其未备,校订而成十二卷。二人从学于段玉裁,亦可知。
丙戌春,任基振(字领从)以《尔雅注疏笺补》示戴震。该书任基振修订即耗七年。见戴震《尔雅注疏笺补序》。丙戌年,即1766年。任基振曰:“余窃谓儒者治经,宜自《尔雅》始。”任基振治此书已花十年。见《戴震文集》之《尔雅文字考序》。该文非戴震作,乃任基振作,见周德明《戴震〈尔雅文字考序〉考伪》。
乙亥年,戴震有与王鸣盛书。该年为1755年。1754年,戴震32岁,方进京。癸未有与秦蕙田书。时为1763年。秦蕙田1764年卒。庚辰有与卢文弨论《大戴礼记》校订。时为1760年。辛巳年又有论,时为1761年,并向卢文弨推荐其友程瑶田。曰程瑶田去年秋闱后同到扬州,今复往,特取道江阴,愿拜谒卢文弨。戴氏又曰程瑶田与其往还十余载,学愈进,境日困。戴氏曰自己逊其密。
戴震从卢见曾借得宋本《广韵》。又曾与其师江永论小学。又丁酉年与丁杰论历象,有书信两封。即1777年。戴震于该年卒。庚辰年,戴震有与任大椿论礼制书。时为1760年。
余萧客《古经解钩沉》,系其友朱奂(字文游)千里驰寄给戴震,戴震作序。其之前已有齐召南与王鸣盛序。朱奂为戴震友。1772年前二人已相识。
毕沅与戴震有往来,见戴震《送右庶子毕君赴巩秦阶道序》,丁亥年作,即1767年。毕沅“语于治经,尤勤勤绻绻,器量豁如也”。又丙申年,戴震有《送巡抚毕公归西安序》。即1776年。
庚辰前四年,时为1756年,戴震结识沈大成,后为其文集作序。
据戴震《题惠定宇先生授经图》,戴震与惠栋结识于扬州卢见曾所,时在扬州盐运使司署。后戴震入都过吴,复交于惠栋子秉高及二三门弟子江声(琴涛)及余萧客(仲林)。
1771年6月,纪昀从新疆贬所返京。1773年任四库馆总裁。1781年12月,《四库全书》成书。
卢文弨与戴震曾应卢见曾邀,共校《大戴礼记》。
戴震《经考》四卷,李文藻曾于纪昀处借得,邵晋涵手校一过。后辗转归潍县高氏。1882年,柯劭忞从宋书升借得,录副,并校之。光绪癸未(1883)有跋。见《徽学》第9册。
孔继涵《因居记》言1772年,京师“数过从者,……休宁戴东原震、程瑶田易田……”见孔继涵《杂体文稿》,载《续修四库》第1460册。
纪昀《纪文达公遗集》卷八《〈考工记图〉序》曰:“乾隆乙亥夏,余初识戴君,奇其书,欲付之梓。迟之半载,戴君乃为余删取先后郑注,而自定其说以为补注。又越半载书成,仍名曰《考工记图》,从其始也。戴君语予曰:‘昔丁卯戊辰间,先师程中允出是书,以示齐学士次风先生。学士一见而叹曰‘诚奇书也’。今再遇子,奇之是书,可不憾已。’戴君深明古人小学,故其考证制度、字义,为汉以降儒者所不能及,以是求之圣人遗经,发明独多。《诗》三百、《尚书》二十八篇、《尔雅》等皆有撰著,自以为恐成书太早,而独于《考工记》则曰:‘是亚于经也者’。考证虽难,要得其详则止矣。余以戴君之说,与昔儒旧训参互校核。……”按:程中允即程恂。乾隆七年壬戌(1742年)戴震20岁,退休回乡的程恂,一见戴震,大爱重之,并将戴震推荐给自己的好友婺源江永。见洪榜《戴先生行状》。乙亥年即1755年。
纪昀《纪文达公遗集》卷十二《与余存吾太史书》曰:“昀再拜启,存吾太史阁下:承示《戴东原事略》,具见表章古学之深心,所举著书大旨,亦具得作者本意。惟中有一条,略须商榷。东原与昀交二十馀年,主昀家前后几十年,凡所撰录,不以昀为弇陋,颇相质证,无不犁然有当于心者。独《声韵考》一编,东原计昀必异论,竟不谋而付刻。刻成昀乃见之,遂为平生之遗憾。”
乾隆二十二年,戴震三十四岁,孔继涵仅十九岁。1768年,孔继涵刊刻唐人著作《五经文字》三卷、《九经字样》一卷,并附自撰《五经文字疑》《九经字样疑》各一卷。戴震为作《重刊序》,并夸赞继涵考证经文用心审慎、核订精审。张埙亦为作序。
1769年,孔继涵春至京师参加会试,居寿云簃,与戴震见面,得戴震赠其与卢文弨论《大戴礼》书二首。其《杂体文稿卷一•夏小正考异序》曰:“己丑春,见戴君东原于京师,与论文者二昼,因出其与卢侍讲论《大戴礼》书二首,遗余以为别。余受而读之,中论'夏小正'者十有三事。”
《学福斋文集》又有乾隆辛卯(1771)秋戴震序,言“强梧赤奋若之岁,余始得交于华亭沃田先生,既而同处一室者”,沈氏治学之勤且专一,寒暑不辍,其神凝然,“于汉经师授受欲绝未绝之传,其知之也独深。……今隔别六载……”又“小学故训,研究靡遗”。案:强梧赤奋若之岁,即丁丑年(1757)。沈大成《学福斋诗集》有《久不得戴东原音耗,近知主席河汾,诗以怀之》诗,曰:“嗜古穷经最重君,却教讲学向河汾。雅琴独奏难为听,野鹤高飞自不群。羁客尚悬畿辅梦,远书犹隔太行云。年来疑义知多少,挥尘何时到夕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