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产生共鸣?反观自己,理解他人?

每晚下播,总有人说听不够,意犹未尽,希望能继续。其实2个小时不算短,现代人大多心浮气躁,看短视频都着急拉进度条,为何能沉下心从20:00听到22:00?除了大部分朋友心变清净外,另一原因便是讲的都是大家身边的日常琐事,且能准确指出大家面对这些事情时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模式,如此,会让大家感觉被理解,继而产生共鸣,于是才能投入其中,忘了时间。这便是《素书》里提到的,同气相感。
反之,如果只讲自己在山上生活的事,大家最多感觉新鲜,由于没有经历过,没有亲切感,很难产生感受,有所共情。有些人自诩高明,言语间尽是专有名词,晦涩艰深,如此,听众理解困难,不明所以,无法得其要领,有所启发时,即便妙语连珠,又有何意义?

更有甚者,陶醉于自己的思维、认知和表达,一旦对方听不懂,便断言其愚笨、痴傻。此时,如果懂得反观内省,便不难发现,问题在己不在他。
不修行的人问道,为何要吃素?我们如果说,吃素可以增加我们的良善,对方可能会哑然失笑,随即辨驳道,鸡、鸭、鱼、肉不就是让人吃的吗?不然何以体现其生命价值?但我们若能站在对方的角度,准确感知其提问的动机,便能给出令其满意的答案。
对于单纯善良的小孩,答案可以是,敬畏、爱护生命,所以不忍心。对于注重养生的老者,我们可以说,动物在被宰杀之前,由于恐惧与愤怒,身体会释放毒素,人吃进身体之后,会增长自身烦躁、易怒的情绪。怒伤肝,且怒发冲冠时,气血上涌,长此以往,容易引发高血压。对于年轻爱美的女士,我们便可告诉对方,吃素可以净化血液,血液干净了,长痘长斑的概率就小,皮肤自然细腻姣好。如此,经过一番科学分析后,对方即便半信半疑,也会觉得似乎有点道理,不会嗤之以鼻。

有智慧的人,懂得因人而异,擅长依据对方当下的见解、性情、喜好、认知水平、接受程度、思维层级,变换内容深浅,把握情绪语气,给出相应的、匹配的解释。同时,能根据对方的回馈和反应,及时调整自己。而非站在自己的角度,固守一种标准,死磕到底。是故,换一种说法,他人也许更愿意听我们讲话。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为何生活中总有误解和矛盾?因为我们智慧不足,不懂沟通的艺术,不懂得对不同的人显不同的相,讲不同的话。
当我们不会沟通时,对方或者充耳不闻、毫无兴趣;或者认为我们高深莫测、不接地气;更有甚者,心下反感,会认为我们标新立异,故意彰显自己。于是,我们睥睨对方愚钝,感叹自己对牛弹琴!可我们却未曾想过,若明知对方是牛,还执意对其弹琴,到底是牛太笨?还是我们看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