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斌:清代唯一一位祀孔庙、谥文正的理学名臣
高阳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版的《清官册》,是为清初顺康两朝理学名臣汤斌立传的一本历史小说。

作为有清一代唯一从祀孔庙的三位名臣(汤斌、陆陇其、张伯行)之首,汤斌的“文正”(谥号)一生确有诸多值得大书之处,若与《清史稿》本传对照来读,高阳书中选择的几个代表性时段和事件,兼顾了史传秉笔与稗钞野趣。

汤斌,字孔伯,号荆岘,晚号潜庵,河南睢州人。生于明末乱世,十六岁时故乡睢州城破于李闯兵祸,生母殉节,乃与父亲避祸于浙江衢州。

顺治二年回乡,九年中进士,十二年授陕西潼商道(也算是我老家当年的父母官了),三骡一仆赴任传为佳话,智审逃人案名动一时,招徕流民回乡屯田开荒,三年免征租课,创办社学,教民以德,使潼关人户一年多时间由不足三百户增至数千户,始有“汤青天”之誉。
十六年调任江西岭北道,追步前贤王阳明道德懿行和文治武功,奖耕织,舒民困,伏匪首,安民众,擒李玉廷,审董游击,政通人和,持法务平。
康熙三年丁父忧,五年师从理学家孙奇逢,不薄程朱爱阳明,十八年应博学鸿儒科,授翰林院侍讲,修《明史》,以亲撰《太祖本纪》《后妃传》等名篇传世。

康熙二十年放浙江乡试主考,一改杭州闱差陋习,弊绝风清,三场试毕发榜皆寒士,杭城震动。之后自备酒菜,游西湖而不扰;门生谒见,收贽敬而不用,分送于诸寒门士子,勉励其敦身立本,力学励行,自己则坚持事竣覆命,不作盘桓,径由运河回京。

二十三年任江苏巡抚,刚到任恰逢康熙南巡,以拆迁扰民几千户之故,力阻总督王新命修跸道之旧制,得康熙之激赏,后减免赋税,改革吏治,大兴教学,整饬民风,官声极廉且盛。以天下第一巡抚之名,居天下膏腴之区,却克几省身,自奉极苛且苦,三餐常以豆腐为主菜,民间乃有“豆腐汤”之谑称。花甲之庆时,苏州士绅百姓知其不喜铺张、不收寿礼,乃请名士汪琬撰并书寿序为贺,汤斌竟只将序文抄下,原件奉还。故而日后汤斌擢升礼部尚书管詹事府事时,苏州百姓哭泣挽留未成,停市三天,拦路烧香为其送行,后更立生祠(汤公祠)纪念,俎豆千秋。

不过,高阳在书中对汤斌擢升一事的看法主要是归咎于明珠擅权,以汤在苏阻其财路之故,这当然也不无道理,明嘉靖年间名臣海瑞屡次因受排挤而意外擢升,不也是劣币驱逐良币的典范么?故而回到中枢辅佐东宫的汤斌,实则是夹在了权臣和党争之中,其官运远不如地方时,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加之康熙二十六年时,明珠、余国柱之流以汤斌在苏州文告中“爱民有心,救民无术”之句诽为汤对朝廷之谤,引怨忿于康熙,汤斌以忧病交加逝,享年六十一岁。

汤斌在清代所获评价颇高,生前有顺治赞其“品行清端,才猷赡裕”,康熙言其“洁己率属,实心任事”,逝后则有雍正十年入祀贤良祠,乾隆元年谥号“文正”(也是清代八位谥“文正”的名臣之首,余七人为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道光三年从祀孔庙之荣。

然而民初以来对其评价则大多走向另一个极端。刘师培《清儒得失论》说汤斌“亦受学夏峰,然觍颜仕虏,官至一品,贻儒学之羞”;章太炎《国学略论》中则有“炎黄之胄,而服官异族,大节已亏,尚得以理学称哉”之苛责;甚至梁任公也说“汤之柔媚取容,欺罔流俗”,“而以为一代开国之大儒,配食素王,末流所鼓铸,岂待问矣!”在我看来,这其实都是特定历史语境下的诛心之论。相比较而言,还是孟心史《明清史讲义》比较中肯:“道学决不负人国家,读陆陇其、汤斌、张伯行诸人传状,其德量、操守、政事,皆足令人神往。”而高阳《清官册》一书的看法和写法,基本上也是步孟森后尘了。
bookbug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复活节游走——我的2025年4月读书汇 (14人喜欢)
- 流动的阅读——我的2025年3月读书汇 (13人喜欢)
- 自己的房间——写在三八节前 (17人喜欢)
- 只要平凡——我的2025年2月读书汇 (26人喜欢)
- 每个开始,毕竟都只是续篇——我的2025年1月读书汇 (18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