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灾难现场作为旅游景点,有道德风险吗?|美国塔尔萨大屠杀100周年
这两天正值美国塔尔萨大屠杀100周年纪念。1921年5月31日至6月1日,美国发生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种族暴力事件。数千美国白人在俄克拉荷马州塔尔萨格林伍德地区的地面和空中,攻击并屠杀非裔美国人,造成可能有数百名黑人和数十名白人死亡,并导致成千上万的黑人无家可归。塔尔萨大屠杀由此也被视为美国历史上的“至暗时刻”。
灾难发生之后,什么样的纪念方式更有意义,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就美国塔尔萨大屠杀而言,事发地所在的俄克拉荷马州近日掀起了抗议活动,抗议者携带枪支器械呼吁进行赔偿,以减轻美国黑人所遭受的历史不公。而据《华盛顿邮报》消息,美国总统拜登也将于当地时间6月1日访问塔尔萨。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早些时间,当地的塔尔萨艺术与科学学院(TSAS)还组织了一次对大屠杀发生地的集体参观。大屠杀纪念馆、曾经炮火连天的战场遗迹、爆炸过的核电站废墟、虐待过囚犯的牢房旧址,前往这些铭记人类历史黑暗时刻的旅行,常被称作“黑色旅游”(Dark Tourism)。
把灾难现场作为一种“另类”的旅游资源,是否存在道德上的风险?在很多学者看来,这类旅行不仅仅有帮助人们铭记历史的积极一面,它同样也蕴含着许多不可控的因素。我们应该以一种怎样的姿态前往灾难曾经发生的现场?本期读刊,书评君与大家分享有关话题的观点。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欢迎关注。
撰文 丨刘亚光
01
灾难纪念的普遍困境:目的感与意义的缺失
1921年5月30日,美国塔尔萨的一名黑人擦鞋工迪克·罗兰走进当地一栋大楼的电梯间,而同在电梯中的一名白人女孩在罗兰进入后不久发出尖叫,并跑出了电梯。没有人知道电梯中发生了什么,但随后人们都在当地报纸上看到了罗兰“非礼”女孩的消息。这成为塔尔萨大屠杀的导火索,被各类报纸标题煽动的白人与维护罗兰的黑人发生了严重冲突。据资料显示,冲突摧毁了该地区超过35个街区,有超过800人被送往医院,超过6,000名非裔美国人居民被逮捕和拘留数天。

在一个种族歧视严重的时代,当时美国官方统计的在塔尔萨事件中死亡的人数仅有30多人,这段历史也在各种场合遭到掩盖。在近日的塔尔萨事件百年纪念日的相关文章中,美国的许多媒体也表示该事件至今仍然没有完成“正义的清算”。今年5月19日,塔尔萨大屠杀中的三名幸存者也在美国国会组织的听证会中,要求起诉大屠杀肇事者并寻求相应的赔偿。
今年1月,塔尔萨艺术与科学学院(TSAS)组织了一次对大屠杀发生地的集体参观,带队老师丹·哈恩(Dan Hahn)带领参观者们从黑人擦鞋工罗兰走进的那栋大楼出发,实地浏览整个事件的时间线。而根据计划,6月2日,一座全新的塔尔萨大屠杀纪念馆也将在该地落成。俄克拉荷马州的副州长近日发表讲话,认为该地区已经从黑暗中走出,也要用自己的方式更好地铭记过去。纪念馆的落成具有教育意义,也能以旅游业的收入带动当地的发展。

塔尔萨当地推出纪念历史的旅游项目。
在众多类型的博物馆、纪念馆中,大屠杀纪念馆是十分特殊的一类,也常常面临争议。当人类文明的耻辱史进入展柜,有多少游客是将自己作为严肃的历史见证者在此驻足沉思呢?抑或,人们只是抱着围观苦难的姿态在此打发时光?近日推出中译本的《文化记忆研究指南》一书中,收录了美国战争史研究者杰伊·温特的一篇文章,他就认为,大屠杀、战争这样的文明灾难应该以何种空间纪念是历来的一个难题。

温特对比了不同时期对二战的纪念。肇始于20世纪的现代战争一度使得死亡变得“民主化”,在全民战争的理念下,专业雇佣军之外的平民大量走上战场并阵亡,许多人并没有具体的墓穴,因此对他们的纪念,也常常以标举其姓名为主,名字被刻在纪念碑上,在二战结束后的几年间被认为是巨大的荣耀。但在1970年代后期,伴随着人们对战争的反思,战争本身的无意义感逐渐进入了纪念空间的视野,战争的纪念碑风格淡化了荣耀,突出了战争的“永不重演”这层意义。
类似的风格更为突出地体现在大屠杀的纪年方式上,温特写道,许多犹太人都认为,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很难为大屠杀数不清的遇害者寻找到任何意义或是目的感。大屠杀的沉重与意义的缺失使得其无法用具象的符号予以呈现。于是,包括柏林历史博物馆犹太馆在内的许多建筑,都采用了一种后现代的建筑形式,来暗示这段历史所显示的“人类历史方向的迷失与虚无”。

02
黑色旅游的生意经:满足出于猎奇的窥探欲?
除了此类人类灾难纪念地的设计者,在此地参观的游客同样也面临着类似复杂的问题。在大屠杀纪念馆之外,围观以色列战争爆发现场、亲身前往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遗址这类旅行对灾难的接触则更为直接。苏格兰学者列侬在1996年将这类旅行命名为“黑色旅游”,这类旅游形式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滑铁卢战役时期,人们彼时曾在马车上现场围观战争的进行。
《大西洋月刊》2014年的一篇文章曾提及,经粗略估计,自2010年始,此类旅游的市场规模每年平均增长约 65%。文章认为,近年来游客们对个性化旅游需求的增长助推了此类旅游的兴盛。
文化作品也放大了人们对这类旅游地点的好奇。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有关黑色旅游的综合报道指出,随着美剧《切尔诺贝利》的热播,一年之内游客增加了约30%-40%。而有关二战与集中营历史的书籍、影像作品近年来也使得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的参观人数激增,仅在2019年一年就有200余万人次到访。

列侬将之称为一种“纪念狂热”——没人知道这份狂热的背后是不是一种出于猎奇的窥探欲,这也是黑色旅游始终备受争议的原因。卫报2019年的一篇专栏文章记录了一名前往切尔诺贝利地区游客的自述。尽管据切尔诺贝利悲剧已经过去了许多年,但该地区的辐射水平依然居高不下,这并没有妨碍当地出现集中组织核电站废墟参观的组织,他们为游客提供完全沉浸式的体验,在路边的车辆和公共设施上都贴上“注意辐射”的安全标识,景区售卖的冰淇淋等零食上也都贴有辐射符号的装饰品。旅行团的许多人都和这个贴有辐射装饰品的冰淇淋合影,表示“到此一游”。这些都让作者感到一种“历史的空虚”。
“我感觉我们穿着防辐射衣并不是因为我们确实需要,而是因为他们(组织者们)希望我们‘感到危险’”。兰卡斯特大学黑色旅游研究所的学者菲利普·斯通也曾指出,在黑色旅游的商业化进程中,这种设计危险感的做法十分普遍。在某种程度上,它异化和隔离了人们对灾难的感知,也无形中使得灾难在游客的意识中变得轻浮。
《大西洋月刊》的一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更为极端的案例。近日巴以冲突牵动人们的关注,而同在中东地区,战争冲突同样成为了一门黑色旅游的生意。在叙利亚-以色列边境,一些退役的军人近些年也常常组织战地观光团,他们在戈兰高地上架设望远镜,“每天都有数十人希望在此停留,一睹远处叙利亚内战的浓烟和屠杀。之后我会让游客坐在离边境一英里的地方吃一顿丰盛的午餐,并告诉他们,‘基地’组织正在看着他们,他们会为之疯狂”。一位此类旅游的组织者在文章中表示。

03
塑造纪念空间:让公共记忆走进个人体验
不过,从各类大屠杀的纪念馆,到战争旧址,黑色旅游的目的地是多元的,游客们的动机也是多元的,在批判之外,一些观点也指出了这类旅游所具有的独特价值。Tourism Concern 的执行董事Mark Watson 在接受卫报的一篇采访中表示,黑色旅游的道德问题是复杂的,“你很难评估人们前往灾难发生地的动机”,但是他倾向于认为,类似奥斯维辛集中营或是卢旺达种族灭绝纪念地这样的地方,相对于道听途说,亲身感知更是一个好的了解历史的方式。
斯通也认为,在一个高度世俗化的社会,人们常常遭遇价值观和道德观上的虚无,黑色旅游的目的地承载的沉重苦难,至少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反思宏大价值的空间。

一个合适的灾难纪念空间,往往需要设计者和参观者共同塑造。如前所述,作为游客,在灾难发生地打卡自拍是常常为人所诟病的行为。一些摄影师在2019年接受CNN采访时认为,理解灾难发生的情境(context)是游客参观灾难现场需要思索的一个难题。曾去过切尔诺贝利旅行的摄影师Nigel Walshe表示,在这样的现场他常常避免拍摄人,而更多地是留下一些尽可能保留历史原貌的景物。也许在某种意义上,身为游客的我们,对那里人们的影像呈现都是一种缺乏深入了解的凝视。而在他看来,任何带有展演性质的拍摄,包括自拍在内,无疑都存在语境的错位。
对于纪念空间的设计者,情境的问题同样重要。荷兰大学学者沃勒在这篇文章中也给大屠杀纪念馆这类地点的设计提供建议,认为设计者还需要考虑游客配套设施与灾难情境之间是否冲突,比如类似于大屠杀纪念馆这类记载格外沉重历史的空间,不适宜在附近设置餐厅。同时,灾难的纪念应该从侧重强调其在历史和文明尺度中的“大众悲剧”性质,转移到侧重展示灾难中的“个体叙事”(personal narratives)。
类似的洞见同样体现在杰伊·温特的文章中,在《记忆之场与战争阴影》一文的末尾,温特认为对苦难的纪念只有与鲜活而具体的个体经验——比如家庭和社区经验——相联结,才能永恒地焕发活力。在聆听平凡人细节丰富的讲述中,游客与灾难的距离不再遥远。充分考虑观众的参观体验,尽可能地还原历史原貌,营造合适情境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尊重,这样的纪念空间才能铭记灾难给人类文明留下的伤痕。
参考链接:
https://edition.cnn.com/travel/article/dark-tourism-chernobyl/index.html
https://www.tulsa.tours/greenwood-black-wall-street-tour
https://www.cnn.com/travel/article/dark-tourism-chernobyl/index.html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graphics/2019/travel/dark-tourism-explainer/
https://www.theatlantic.com/international/archive/2014/07/the-rise-of-dark-tourism/374432/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刘亚光;编辑:李永博;校对:王心。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京报书评周刊,欢迎关注。
-
洪世娴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5-12 15:39:47
-
银混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9 10:53:52
-
粥饭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5 09:18:15
-
人小狗大猫猫萌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24 17:59:03
-
Sue.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17 10:27:14
-
gongoozler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14 02:10:32
-
格拉摩根的旅人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13 10:31:21
-
q呼啦呼啦~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12 23:13:00
-
Leningrad Kino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11 11:30:37
-
^ω^堤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09 07:38:00
-
x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08 19:32:59
-
courage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06 12:38:56
-
S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05 13:17:50
-
青骑士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05 09:31:04
-
Nîne_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05 01:53:31
-
💙💙💙💙💙💙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05 01:34:44
-
Ingrid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05 00:18:53
-
听说你来了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04 11:35:38
-
ss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03 15:56:53
-
骑虎难下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02 07:05:18
-
叩其两端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01 01:08:49
-
林探惜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31 23:35:09
-
阳和启蛰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31 22:17:36
-
各种迷糊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31 21:49:16
-
(゚Alice゚)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31 20:48:21
-
章丸小鱼子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31 18:23:40
-
酸心妖怪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31 17:43:26
-
小皱眉😠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31 17:28:04
-
康堤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31 17:19:15
-
豆友157702316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31 16:55:39
-
琳lindy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31 16:46:57
-
倚云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31 16:38:00
-
牛木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31 16:35:43
-
Mashiro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31 16:19:35
-
momo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31 16:15:53
-
球噫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31 15:36:04
-
自在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5-31 15:14:38
新京报书评周刊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一个女性主义者的动物伦理 (22人喜欢)
- 韦庄《菩萨蛮》:大愿未了,一个地方再好,也留不住你丨周末读诗 (20人喜欢)
- 2025年戛纳电影节开幕在即,这些入围电影改编自文学作品 (11人喜欢)
- 20年前的今天,一位社会学家走了,他的学术人生既喧嚣又孤独 (33人喜欢)
- 乔治·马丁谈小说创作:“权力的游戏”系列小说是“一生的诅咒” (7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