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名译读后感——《伊索寓言》
这算是第一次完整的阅读了一次《伊索寓言》,以前读书时,就记得“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狐狸,“好心无好报”的农夫与蛇的故事,读完后发现有很多有意思的小故事,就像小时候听大人给我念故事一样,看得津津有味。老规矩,结合自己生活来谈谈几点阅后感受。
感受一:关键词:丝毫无违和感。每个故事,都可以有代入的“原型”(虽有有些小故事导出的道理有点无厘头,但是丝毫不影响大部分小故事的精妙和回味深长),无论是小故事里面出现的众神、农夫、猎人,还是各种动物例如狮子、狐狸、狼、羊等,都或多或少可以从自己生活周边代入到一定成分的人的影子。这本书看来更适合有一定阅历的成年人通读。从阅读这本书开始,进入那个光怪陆离,各物种之间无障碍交流的世界中,发现善与恶,真诚与虚伪,追求名利和饕餮欲壑等等与现实人间违和感,远古的希腊世界和现代社会的人的复杂成都差不多。
感受二:关键词:为人处世。从象牙塔毕业后,童话体系忽然从外部世界转而自内心世界(也许有一部分任就此童话体系就彻底倒塌,并无“搬迁”一说)。我觉得成年人更应该读一遍伊索寓言,应为它把“江湖”上所谓的恶寓意的非常明显,及时在预警也是让我们识别一些事情或者人的本质(虽然不是一棍子打死,至少具体到具体问题上,可以有一定的经验上的参考)。这本书真的可以是枕边书,常翻常新(但需要自己去提炼新的体会)。
感受三:如果古早的希腊有微信,那么这伊索寓言无疑是一个受众很多的公众号,其鸡汤的“香醇”简直老少皆宜。还有一个对我是第一次发现的地方就是——伊索本人——居然是一位女士——一位睿智的女士。当然看完后,请别灰心——几千年来人间的恶弥漫,人间不值得,其实不然,伊索讲这些寓言是想告诉我们精准的识别的恶,体现了美的简单和有一个会思考的脑壳真好(每天你真的有效使用过自己的脑壳嘛,例如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