晒出你的书影音月度小结
查看话题 >2021年5月书单 | 绿皮火车上的无关联书单
说起来,5月份到了下旬一本书也没看。
上旬在西行过程中,在火车站或是火车上看完几本还不错的,分别是:《侣行》、《秋园》、《让财报说话: 世界500强CFO带你轻松读财报》、《为什么是中国》、《三体》。
看了一本比较差劲的书:《新冠时代的我们》。
Ⅰ《侣行》
关于作者的纪录片曾在网上引起轰动,探索世界的勇气不是谁都有的。
最让我受到触动的是切尔诺贝利4号反应堆的石棺内的辐射需要24万年才能恢复正常,人生在世不过百年,生死之外,烦恼和忧愁等诸多小事再也不值一提。
作者和伴侣还有两位朋友极限探险了极毒之地切尔诺贝利、极恶之地索马里、极寒之地奥伊米亚康和极险之地马鲁姆火山,虽然这些都是建立在一行人有钱有关系的基础上,但这份探索世界的勇气却非常可贵。
思想恒久远,那是对整个人类社会来说的;行动力最可贵,因为那是对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生命而言的!
Ⅱ《秋园》
《秋园》是一位八旬的老人回忆起自己和母亲的故事,时代背景从民国到二十一世纪。秋园就是这位老者的母亲的名字。
1914年,世上有了“秋园”这个人。1918年,汉语有了“她”这个字。
“秋园,她来过,挣扎过,绝望过,幸福过。”
那个时代不堪回首,一路走来写满了苦痛,光是生存就已然是很困难的事情了。
秋园一家历经磨难能坚守善良的农民本分,不容易。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伤疤,百年中几代人的失去与悲伤无疑让这些伤疤难以愈合。
从少年丧父中年丧夫晚年丧子的秋园,到不断尝试去讨生活的之桦,再到能够走出国门的“我”,当时代变迁被浓缩成个体生命史,那些受苦的老百姓更难以被忘却。
“我写了一位普通中国女性一生的故事,写了我们一家人如何像水中的浮木般挣扎求生,写了中南腹地那些乡间人物的生生死死。我知道自己写出的故事如同一滴水,最终将汇入人类历史的长河。”
珍惜当下的不易,“活着的理由,就是为了过那种不死不活的漫长日子做准备。”看到很多人吐槽说魔幻现实,其实不然,这并不是在写小说,而是老人的回忆,出现一些内容对不上可以理解,不必揪着这点去否认个人生命史的存在。语言简单但很沉重。
Ⅲ《让财报说话: 世界500强CFO带你轻松读财报》
第一次看分析财报的书,作为入门读物,看完感觉还是很不错的。作者用财务报表中最重要得三张表来解释了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既看得懂又看得不头疼。
详见:书摘 | 《让财报说话》的三张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Ⅳ《为什么是中国》
非常具有感染力,作者深谙国际政治,视野很开阔,气势恢宏地向我们展示了中国近两百年来的苦难辉煌和艰苦奋斗之路。作者是国防大学少将军衔的教授金一南,书里面的内容真的是很具有感情色彩,就好似他当面再和你说一些非常能感染你的话似的。
总的来说,作者的打气精神十足,很好地贯彻了四个自信。
Ⅴ《三体Ⅰ》
想象力绝了,但文笔又确实一般,无论女主男主还是男配等等诸多人物形象其实也没撑起来,比较单薄。倒是觉得最精彩之处是对三体游戏的刻画,还挺想玩的。关于从一到十一维的论述实在看不懂啊!
吐槽的书:《新冠时代的我们》
意大利作家写的书。可能是我期望过高,导致看完很失望。
矫情的文人新冠记录,琐碎且飘渺,不推荐大家看。标题起的高大上,实际内容很空很浅。讽刺的是,作者说要利用新冠的这段时间好好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但是自己成书出来的内容却轻飘飘的,很随意。
作者才在自己家封闭一个月不到就好似天都要塌了,感觉有点过于矫情了,同期封城3个月的武汉市民比你遭受到的苦难要严重得多。
从作者的叙述中能感受到他对社交的渴望,他的反思尽管触及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但同时也是建立在个人主义的小空间中的,我看了会觉得这是在娇柔做作,明明作者有吃有喝啥都不缺,好像不到一个月的不能与朋友或者出去闲逛就好似天塌地裂了,明明自己也表明活得比较不错,还在这里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从这些角度上讲,我认为作者缺乏一些理解真正的苦难和底层的共情,尽管他也表明自己是理解这些遭遇折磨的普通人的,但大量的个人生活琐碎的铺陈让这些反思都浮在空中,很无力也很飘渺。
简单来说,作者给我的感觉是一直在说一些漂亮话,但是都是基于个人体验的,和真正的疫情初期的那些恐惧与悲伤相隔甚远。当然,我也比较敬佩作者能在疫情初期保持写作的习惯,这对我来说很遗憾,那些历史就这样从我手中溜走了,我没有用文字留存在最真实和最难熬的那段时间的琐碎。
自摄于成都·大熊猫繁殖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