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人生的智慧(叔本华)
自朋友送了这本书,整整两年了。 对西方哲学类书籍的刻意闪躲不知起于何时,不好懂、逻辑啰嗦、翻译拗口生硬,没有温度,是对他们根深蒂固的印象。一定是什么时候受过伤,就像小时候某次吃肥肉,躺在炕头里热吐了,自此吃肥肉就像吃虫子一样浑身不自在。 手上的这本《人生的智慧》,依然会有些天然的感觉,但觉得很好懂,没太多的距离感,只是个别地方有些啰嗦罢了。一些记录和所思所想: 1、叔本华谈幸福,不求于外而求于内,是他的根本观点。构成人有三部分:自己的身体与精神(人之自我)、自己拥有的人与物(人之所有)、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人之显现);除了第一个,其它两个都不是自己的、都是表象,所以也不会直接带来幸福。幸福源自于自身的身体健康+能回归自我的、可以感受幸福的精神能力与人格。总说自己不幸福,倒不如问问自己是否具备享受自己、感知幸福的能力。一个人的精神能力决定了他能享受什么层级的快乐,即使是同样的境遇。就像面对一个沙漠中的土岗,普通 人看到的不过满眼风沙,有的人或许看到的是时空中逶迤远去的驼队、是楼兰城下的厮杀,是几千年变幻中的城兴又城灭。很小的画面也有磅礴的气象,王勃所说的“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并无二意,但对于有些人,很大的气象反而逼仄如牢。 2、叔本华花很大的篇幅聊“骑士荣誉”--一种源于中世纪,流行于贵族和军队中捍卫自身颜面的一套潜规定,即:如果有人冒犯,不管这个冒犯者是谁,就要用身体的力量进行审判和终极裁决,挣回颜面,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决斗。这是叔本华非常反感的一种“人之显现”,他觉得很另类。那时候“决斗”大行其道,与叔本华同时代的普希金、莱蒙托夫全部因决斗而死。去年看普、莱的作品,对他俩的死唏嘘疑惑不已,没想到在这里详细学习了来龙去脉。 3、人面对两大敌人:一个是外部的苦难,战胜了苦难,又马上迎来另一个敌人:来自内部的无聊。人的意志力如果不强,总是逃不脱这两大敌人的围剿。所以他说苦难其实是积极的,有了苦难才会有幸福诞生的土壤,反而不求自来的幸福是消极的,因为它必然很短暂。与苦难战斗的过程是生命最好的燃放形态。细一想,乱世出英雄,反观文学也是,多难的时代佳作迭出。 4、享受孤独,孤独是生活中难得的自我独立且自由的时刻,即使在人群中也与人群保持必要的距离。不会享受孤独的人,绝对是平庸之人,心里总想着交际、想着琐事和一些低级的烦恼,所以书的封面上写着: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他说精神丰富的人就像钢琴,自己也可以独奏出一场音乐会,而贫乏的人就像喇叭,只能凑在一起呜呜啦啦。 5、书的最后一章写的是人生的不同阶段,翻译得很好,像个老人喃喃自语。

整体而言,这本书窥透了人的一生和一生中苦苦追求的东西,格言警句无数。人生大道理夹杂着生动具体的比喻和经历,虽隔时空百年,还是很好,尽管没办法一一遵循做到(叔本华自己也做不到他说的话,他的文字出卖了他:他自己也曾很计较名声、在乎别人的意见),但对于有了一定的人生积淀之人,翻翻总会明白一些事。做与不做是一回事,懂与不懂又是另外一回事。 叔本华对于人类、对于人生还是偏悲观的,有点老庄的味道,也可能是因为晚年所著,一生受冷落,晚景又凄凉。不过,悲观的文字倒也蕴含着积极的力量。本书的前言对于叔本华家世和一生的回顾,对他观点的阐述很到位。 他的那本一生的哲学精华《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已经快三年了,还仍然在书柜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