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书单 | 童年为什么重要
6月有几个儿童主题的国际性节日、纪念日,有关爱儿童权利的,有关注儿童痛苦的,有改善童工困境的。从大众角度看,关心儿童大致有两方面需求:关心作为养育对象的儿童,关心童年的他/她自己。
以下童年故事或对童年的讨论,都出自映心堂出版物,分别是:《回忆、梦、思考:荣格自传》《母爱的羁绊》《为何母爱会伤人》《我抑郁了吗:抑郁者自救指南》。

《回忆、梦、思考:荣格自传》
“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在自传《回忆、梦、思考》中,八十三岁的荣格回忆了童年,这些生命最早期的记忆,以梦境、画面和意象的形式呈现。
最早的记忆从两三岁开始:躺在树荫下的婴儿车里,看着金色阳光透过树叶和花丛,体会到难言的幸福感;在椅子上舀牛奶喝,第一次意识到牛奶的香味;大人带去看山,第一次在意识中看见阿尔卑斯山脉;出门做客,被湖水迷住,打定主意要住在湖旁边:“那时我想,没有了水,人是活不下去的。”嗅觉、触觉、听觉的记忆也有,像发烧时,父亲哄睡哼唱的老歌。
对艺术的最早记忆是在六岁之前,有博物馆、古董画廊、古老的童书插图;对游戏的最早记忆在七八岁,主要是和自己玩儿;八岁到十一岁,画了好多画,或者涂满墨渍,放飞想象解释它们。
还有一部分记忆是梦境和意象。最早的梦境记忆是梦到地下的房间,宝座,还有宝座上的怪东西。这个梦意义非凡,是心理史乃至人类史最重要的梦之一,“经由这个童年梦境,我踏上了探访大地秘密的旅程。这是踏入黑暗王国的一次启程。那时,我的智识生活就有了无意识的开端。”这是他三四岁时的梦。

能够与这个梦并列的记忆是小木人和石头,同属一个神秘领域。石头是一块真的石头,后来成为一个意象。小木人是刻在尺子上又锯下来的小人,他给小人准备小床、做衣服、写信,藏在阁楼的隐秘处,时不时去看看,谁也不知道小人的存在,但“我生活的安全感仰赖于它”。成年后,在没有想起这个小人的情况下,又雕刻了两个相似的小人。最终,意识到小人是卡比尔。
——“伴随这一回忆,我第一次确信,一些古老的心理因素不必经由任何直接的传承就能进入个体心灵中。”现在,人人都知道什么是集体无意识。
童年令人敬畏。今天的荣格研究者和读者们,一波波赴瑞士重走荣格的童年路,或尝试用自己的画笔重现他的童年梦境。“生命的故事开始于某个地方……它们一开始就决定了我的道路。早年对背景里发生的事的了解,塑造了我和这个世界的关系。”顺着这种碎片式回忆法,想想自己的童年,写一写,理一理,或许也有可能看到一些隐蔽的、未知却重要的东西。


在日本,除了国际纪念日,还有三个沿用下来的和儿童有关的节日:3月3日,女孩节;5月5日,男孩节;11月15日,七五三儿童节——为三岁或七岁的女童和五岁的男童祈福。
今天的儿童养育,也细致划分了女孩养育和男孩养育;亲子关系有母子/母女关系,父子/父女关系。

《母爱的羁绊》
《母爱的羁绊》,是一本应对母爱创伤的自疗手册,它的背后首先是一个童年时期遭受母爱缺失的女孩的故事。
作者在成年后很久,研究母女关系时才意识到这一点:“每读到一本不同的(讨论母女纽带的)书,我就禁不住泪流满面,因为我难以回想起依恋、亲密,记不起母亲的香水味,触碰她皮肤的感觉,她在厨房唱歌的声音,她抱着我轻轻摇动、举着我、拍我带来的慰藉,她给我读书带来的智力启发和愉悦”。
确实,有些母亲并没有母性,她读的这些书中却没有一本提到这个,所以她决定自己写一本。
书中还提醒,一昧强调用积极的(幸福、快乐、温暖、美好等)眼光看待家庭关系,可能是种驯化。童年也一样,涂抹再多色彩,有些童年就是不幸的、在阴影中的。

《为何母爱会伤人》
相比之下,虽然中文版书名中有“母爱”,内容却不限于母爱的《为何母爱会伤人》更加普适,健康养育、童年创伤、依恋创伤、自恋父母、情感缺失等都有,对书自查,现象和问题十分普遍。
书中说,孩子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能够辨别情感滋养的真与假。“如果妈妈的爱不真诚,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的灵魂有一个洞。”
不管妈妈(也泛指养育者)声称自己多么有爱心、多么忙碌、多么细致,如果没有真正的联结和关怀,孩子就不会觉得那是滋养的源泉。所以,不管孩子多么小,可能都清楚你的拥抱、抚摸,是完成任务,还是真的关怀和爱。

《我抑郁了吗:抑郁者自救指南》
最后,如果童年缺失已经造成一定后果了,怎么办?心理自助书《我抑郁了吗:抑郁者自救指南》有一节(第20节 怎么才是“对自己好”)提到童年创伤。
童年缺失因人而异,作者列举了几种常见的,并尽可能给出了每一种的弥补方案:足够的拥抱、身体接触、温暖柔软的感觉;轻松随意的儿童活动;别人的认可、夸赞和支持;给自己一个宽松的内在心理环境。善待自己,当然也包括善待童年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