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生的智慧(20210428-0503)
人生的智慧 亚瑟·叔本华 ◆ 第一章 对主题的划分 >> 每当听别人讲述他经历的趣事时,很多人都会希望类似的事情也发生在自己身上,完全忘记了他们应该嫉妒的是对方的心理特质,这一特质让所发生的事情在其描述中变得妙趣横生。 >> 一个人所能获得的幸福,是由他的本性事先决定的。特别是一个人的精神力量,彻底决定了一个人享受高级愉悦的能力。 >> 正如佩特洛尼乌斯所说:谁拥有财富,谁就拥有声望。 ◆ 第二章 人格,或人本身 >> 因为一个人自己身上拥有得越多,他对别人的要求就越少,事实上,其他人对他的要求也就越少。这就是为什么越聪明的人越不合群。 >> 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孤独,要么选择庸俗,别无他法。 ◆ 第四章 地位,或一个人在他人眼中的位置 >> 歌德宣称:倘若我迟疑不定,等待人们许可我出生,那我至今还未降生世间。 ◆ 第二章 我们与自身的关系 >> 只有当一个人摆脱了一切的自命不凡,仅仅在朴实无华的生命中寻得庇佑,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而这便是人类幸福的基础。 ◆ 第三章 我们与他人的关系 >> 大多数人都是完全主观的,除了他们自己,没有什么能真正引起他们的兴趣。每当听到有人在发表任何评论,他们总会联想到自己的情况。任何对他们个人有影响的事物,哪怕关联微乎其微,都能够吸引他们的全部注意力。其结果就是,一旦话题转向自己,人们就无法形成客观的视角;在任何破坏其利益或虚荣心的论点面前,他们一定不会承认其合理性。因此,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他们太容易感觉自己被冒犯、侮辱或激恼,在和他们讨论一切客观话题时,在不得不提及那些对他们极具价值或极为敏感的前人时,多么谨慎都不为过。因为你对此发表的任何意见,都有可能伤害他们的感情。人们对任何不影响他们自身的事物,都不会真正感兴趣。此时,真实而引人入胜的观察,以及一切精细、微妙而诙谐的东西,都会在他们那里消失——他们无法理解,也无法感同身受。 >> 当然,与此同时你必须有耐心,当众人皆醉你独醒的时候,就仿佛一个人的手表明明走得很准,但他却住在一座所有钟表都走错了的城镇里。只有他知道正确的时间,可这对他而言有什么用呢?每个人都按照错误的钟表行事,连那些知道只有他的手表调准了的人也不例外。 >> 在和人打交道时,能获得优势的唯一方法便是,让他们看到你是独立于他们之外的。在这种视角下,你能让每个人(无论男女)都时不时地感觉到,你很轻易就能脱离他们的陪伴,这是非常明智的做法。这能够巩固你们的友谊。对大多数人而言,偶尔在相处之中掺杂一点对他人的藐视也是毫无坏处的,他们会因此更加珍视和你的友谊。正如一句精妙的意大利谚语所言:“冷眼才能赢得尊重。”要是我们真的很看重一个人,当然应该对这种心思讳莫如深。虽然这不是什么值得高兴的事,却非常中肯。毕竟,连一条狗在人们对它太仁慈的时候都不能摆正其位置,更别说一个人了! >> 但一个人什么都可以忘记,却唯独无法忘却自己,忘记自己的本性。因为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一个人的所有行为都源于一条内在的原则,根据这个原则,他一定会在同样的情况下,以同样的方式行事,别无他法。 >> 与已经决裂的朋友和解,是一种软弱的表现。当他头一次获得契机,恰好做了导致你们关系破裂的事情时,你已经付出了代价。 >> 萨迪在《蔷薇园》中如是说:你应该知道,相比于智者对于和愚人为伍的不适,愚人对于遇到智者产生的反感要高出百倍。 >> 通过礼貌和友好,你可以让人们变得柔和而乐于助人,即使他们原本是易怒而恶毒的。 >> 阿拉伯谚语,在我看来,它们在此非常切题:即使面对朋友,也要像对敌人一样保守秘密。秘密之所以受我掌控,是因为我对此避而不提;要是它被我泄露,那我就成了秘密的囚徒。只有沉默之树,才能结出和平之果。 >> 智者总会遵循一条古老的法则:“说话要慢条斯理。”强调意味着向别人暴露你讲话的目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