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的世界你不懂:剑桥大学的恶作剧传统

剑桥大学作为世界顶尖学府,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总给世人一种庄严肃穆的印象。 然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剑桥大学其实还有着截然不同的另一面——那就是学生极具创造力的恶作剧文化。

剑桥大学学生的恶作剧非常有名,时不时就能上个新闻。很多恶作剧是真的夸张,叫人大跌眼镜,比如近年来的一则报道:
2016年11月1日,剑桥大学彭布罗克学院师生在进行万圣节的正式晚宴时,突然一名“杀人小丑”闯进大厅,手里挥舞着砍刀,在大厅里来回踱步,吓坏了不少学生。
有学生后来说道,小丑靠近他时,他非常害怕,感觉就好像是世界末日来了。不过,学生们最终意识到这是个玩笑,不仅没有生气,还集体鼓起掌来。

实际上,扮装成杀人小丑成了当年剑桥的一股风尚。极其夸张的是,在10月的一周内,警察竟然就接到了44起有关杀人小丑的报案。
虽然,这类恶作剧可能是有些出格了,不过剑桥师生的容忍度却非常的高,校方也没有过度追究这些学生扰乱学校秩序的行为。
这主要是因为,恶作剧在剑桥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剑桥的恶作剧是与剑桥大学自由、幽默、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无法分割的,它从大学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代代相传。
然而,这条传统亦十分隐晦,长时间处于“地下”状态,为正史所不屑,所以今天我们也只能试图为它勾勒一个大致的轮廓。

大约在1209年,牛津大学的三位学者,被怀疑谋杀了一名妇女,他们未经合法的审判就被市镇当局绞死。这时,一些勇敢的老师和学生,强烈抗议政府践踏大学司法独立权,他们离开牛津,在剑桥创立了一所新的学校,即为后来的剑桥大学。
由此可见,勇于反抗强权的自由精神,正是剑桥大学建校的根基。

不过,在学校制度化之后,条条框框也就来了。无论那些学院人士心中多么狂放不羁,也要恪守基督教的戒律,维持清心寡欲的生活。
学校里的几乎一切娱乐活动都遭到禁止,无论是象棋、赌博、养宠物,还是击剑或手球等体育运动。
一段时间里,学生只得跑到校外找乐子,比如说很多学生都会去城里参加在当时极为火爆的“逗熊”大赛,但后来学校一纸令下,“逗熊”也看不成了。

过于严格的纪律必然让人产生了想搞恶作剧的叛逆心理,不过平日里的那些都还只是小打小闹。只有等到12月的节庆期间,学校放开禁令之时,压抑许久的学生们,才开始肆无忌惮地大搞恶作剧。
“权力反转”是学生恶搞的主题。各个学院和学舍都会选出一位“荒唐君主”、“冒牌国王”、“圣诞国王”或者“憨豆国王”,并赋予他们尽情嘲笑高阶学者的特权。
虽然英国的其他学校也有类似的活动,但剑桥大学却不满足于只在学校允许的少数场合开展这项活动。
14世纪,每当圣灰星期三来临的时候,剑桥学子便会推选出冒牌校长、冒牌学监和冒牌持标人等一系列“冒牌大学官长”。伴随着喧闹的铃响和号声,这些冒牌货带领一众学生招摇过市,一本正经地检阅沿途市民。
学生不仅胆敢揶揄世俗权威,对高高在上的神职人员也敢戏仿。比如在14世纪40年代,剑桥的国王学院就率先赋予了所谓“少年主教”主持圣尼古拉斯节大宴的权利。
而从现有的资料上来看,当时戏仿还是很有模有样的。这位“主教”必须穿戴白色外套、紫色带兜帽的礼服和学袍、一双手套、几枚金戒指以及一顶镶嵌珠宝的教冠。
这类恶搞行为直到1541年才被英国大学禁止,并逐渐绝迹。
然而,中世纪学生恶作剧的精神却并未消逝,它就像一条暗流,传到了今天。现在,剑桥学生仍然会做类似的恶作剧。比如前些年报道的,有两位剑桥学生就扮装成了时任首相布莱尔,在学校里招摇过市。


我们前面说过,剑桥恶作剧的传统极为晦暗,极少见诸文字。不过,幸运的是,现在剑桥三一学院的墙上仍然为我们保留了一个历史的见证。
原来,那面墙上有一尊亨利八世国王的雕像,以纪念他建立了三一学院。这尊雕像充分展现了亨利八世的威严,但当人走近一看,就能发现亨利国王手中的权杖竟然是根椅子腿。

亨利国王手上原本持的应该是一把黄金的权杖,但不知什么时候,也不知是谁,把权杖偷走了。后来的学生觉得亨利手上空着不好看,干脆就给他配了一根椅子腿。
有意思的是,对于装点门面的雕塑被恶搞成这样,学校和学院的管理者们却并不觉得尴尬,反而还津津乐道地向新生和游人介绍这个“精彩绝伦”的故事。
正如剑桥前校长莱谢克·博里塞维奇一语道破的:
“亨利八世手中权杖变椅子腿的背后,正是三一学院——‘自由、挑战和幽默’精神的具体体现,是三一学院从剑桥众多学院中脱颖而出的奥秘,也是三一学院人才辈出的源头活水。”

剑桥夜攀者可能是剑桥恶作剧精神的集大成者了。可能是从18世纪末开始,剑桥大学断断续续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夜攀文化。
夜攀者既不是一个社团,也算不上一个群体,不过他们都有着相似的激情,都要冒着失去学位、自由乃至生命的危险,去打破学术圣地的严肃法则,去攀爬剑桥校内极具挑战性的各类建筑。

从给新手入门级别的老图书馆,到被认为最难攀登的国王礼拜堂,夜攀者最终征服了剑桥大学的每座建筑。一位夜攀老手,在攀爬了一圈后,还写了一本奇书《剑桥夜攀者》,给后世的夜攀者用作指南。
夜攀者通常会在被他们征服过的建筑物上,留下“纪念”,就像登山运动员会在被征服的山峰上插上一面国旗一般。
不过所谓的“留念”形式却五花八门,硬币、长袍什么都有。“一战”后不久,有几位海军竟然在国王礼拜堂顶,扔了一辆自行车。至于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根本没人知道。

正如《剑桥夜攀者》写的那样,夜攀的历史没有延续性。在这本书出版,又再版后,剑桥的夜攀者们似乎也渐渐销声匿迹了。
然而,直到2009年,剑桥师生们才猛然发现,在国王礼拜堂的尖顶上,居然各扣着一顶圣诞帽。

这明显又是夜攀者的杰作,看样子,夜攀也并未完全沦为遥远的校园传说,仍然有些剑桥人在不为人知的黑夜中,站在高耸的塔顶上,感受着俯视世界的韵味。

剑桥“恶作剧史”上的巅峰,发生在1958年6月。无论是从构思的精巧和大胆来看,还是从耗费的人力物力成本来看,这个恶作剧都是难以被超越的。
那天,剑桥大学的师生们一夜醒来后发现,校领导用来办公和颁授学位的场所——评议堂的屋顶上,竟然停着一辆破旧的奥斯汀牌汽车!
评议堂屋顶距地面约有21米高,并且从地面没有任何阶梯可以抵达屋顶,这辆“屋顶汽车”简直就像从天而降。

剑桥大学官员当天准备用一辆吊车将这辆汽车吊下来,却没有成功。后来,当地警察、消防员和市政工人费了将近一周的时间,才将这辆破车弄了下来。
这件事在当时轰动一时,人们虽然料想到这一定又是学生的恶作剧,但谁也搞不清到底是谁做的,以及是怎么做到的。直到50年后,一位名叫彼得·戴维的老校友才披露了此事的内幕。
据戴维回忆,他当年坐在教室里俯瞰评议堂的屋顶时,总觉得评议堂屋顶过于空旷,于是便灵机一动,想出了用一辆汽车来装饰评议堂屋顶的主意。
于是,他找了11名同学帮忙,他们分组合作,甚至自制了一辆简易的吊车,神不知鬼不觉地完成了这一壮举。
值得一提的是,据说当时的学院院长稍微获悉了这群学生的身份,但他不仅没有追究,反而偷偷将一箱香槟送到了戴维等人居住的宿舍楼梯上,以表祝贺。剑桥大学的自由和包容真的教人赞叹。
“评议堂事件”后来给了许多学生灵感,他们也想用汽车为“装点”校园出一份力。尽管从难度上,他们并没有超越前人,但在创意上却不输任何人。
比如,1963年,一群学生就把一辆轿车吊在了著名的叹息桥上。

再比如,1985年,人们突然在剑河上看到了一辆菲亚特。

说到这里,差不多就该结束了。剑桥恶作剧的历史就和它的建校史一样久远,尽管这段历史更加难以被捕捉,但我们还是有幸见识到了一些极为精彩的瞬间。
可以说,只要剑桥大学继续坚持自由、挑战、幽默的校风,我们必然也会在未来看到更多有关剑桥大学的趣事。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彼岸教育是一家领先的教育科技与服务公司,连结全球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致力于以创新科技打造下一代高等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