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寻《叛逆者》新片花中的蒙太奇电影美学~致朱一龙林楠笙
什么是蒙太奇?

电影大师普多夫金曾说过:电影艺术的基础在于剪辑。它们之所以能成为让你我牵挂至今的白月光,与其创意性的运用蒙太奇手法密切相关。
卡卡看《叛逆者》新片花,很难不把它视作一部独立的微电影。
无论是采用电影叙事结构,还是大量“蒙太奇”电影美学的剪辑运用,就好像有一个隐秘的叙事者,在暗中控制着整部片花的段落、人物、台词、光影与色彩、bgm。
在《叛逆者》新片花最开始就有这样的镜头:

林楠笙被关在冰冷的禁闭室内,情绪从无助到悲痛甚至嘶吼癫狂。
这几幕禁闭室里的林楠笙反复出现~重复蒙太奇
飘忽不定交叉闪现的叙事片段与林楠笙的情绪转变相融合。~交叉蒙太奇

黑白冰冷的禁闭室,暖色暧昧的舞场,通过色彩冷暖形成强烈对比。~对比蒙太奇(表现蒙太奇手法)

鲜红色舞裙,紧接着审讯室地面上被清洗的“血水”。~隐喻蒙太奇(表现蒙太奇手法)
“隐喻是用一种事物暗喻另一种事物,隐喻蒙太奇常常被认为是高逼格的妙笔,需要让观众细细琢磨,才能发现的晦涩情愫。”~《影视美学》
……
以上这些“隐喻、象征、对比”等手法,再加上林楠笙情绪扭曲到变形的形象来表现他的“自我”。这就是蒙太奇电影美学中的“表现蒙太奇”。
“表现(表意)蒙太奇是以相连的或相叠的镜头、场面、段落在形式或内容上的相互对照、冲击,产生抒情、比喻、象征的效果,引发观众的联想,创造更为丰富的涵义。表现蒙太奇主要作用不是叙述情节,而是表达某种心理、思想、情感和情绪。”~《电影美学》
的的确确,片花最初禁闭室的段落,给观众狠狠制造了一个悬念。
随后,通过交叉展开的叙事片段,诠释禁闭室林楠笙情绪背后的真相:
一方面,林楠笙特务之路极为彷徨和痛苦。对赏识和发掘他的“伯乐”上司之间,既难以认同,又无法摆脱的精神桎梏。
另一方面,林楠笙遇到朱怡贞、顾慎言等为光明世界战斗的先驱者,在动荡时局和充满罪恶感的暗黑世界中寻求公平、正义的人生价值。他人性之中的正义感,报效国家的信仰呼之欲出。
而且,林楠笙的这两种情绪在片花中不断穿插交织,象征着“自我”与“本我”的不断搏斗。

象征蒙太奇:台灯明暗交替如同林楠笙同时面对的暗黑世界与光明世界。

再次重复出现禁闭室,林楠笙迎着光睁开眸子,投射出坚定的光芒。他为信仰,做了叛逆者。
他从彷徨痛苦到不断自我反思,最终因坚定信仰而脱困,完全都以林楠笙为第一视角的主观表达。
但影片中更厉害的是,在林楠笙的回忆与现实之间,叙事与内在心理之间又形成了多层次的“套层结构”。而在电影结构中的这种“套层结构”设计,恰恰就是“自我反思型”的艺术创作类型。

从架构上打破既有叙事的顺序,但从空间和时间建立新的秩序关系。这种“破”与“立”,几乎使《叛逆者》片花成了一部崭新的微电影。这就是叙事蒙太奇独特的蒙太奇电影美学魅力。
“叙事蒙太奇,是指将时间、空间中断的胶片联结起来,以保持叙事的连贯性。一组镜头可以组合成蒙太奇句子,若干蒙太奇句子或场面可以组合”成蒙太奇段落,从而形成连续不断的整部影片。
回顾片花中初入上海站的林楠笙,“交叉蒙太奇”这一叙事蒙太奇手法,通过极有限的几幕场景呈现出林楠笙的如履薄冰。

他对公正性的质疑,被上司喝斥,以及对孩子残酷审讯的骇然,极有说服力地刻画出,林楠笙心中对所处阵营产生怀疑。
“交叉蒙太奇是叙事蒙太奇的技术手法之一。将同一时间、不同地域发生的两条或数条情节线迅速而频繁地交替剪接在一起,与平行蒙太奇不同的是,这种剪辑手法中的其中一条线会影响另一条线的叙事发展。”~《电影美学》

弹钢琴的手也是握枪的手,既是对比也是隐喻这一场战争的残酷。~对比/隐喻蒙太奇
除以上段落之外,林楠笙为光明而背叛的情节也被蒙太奇电影美学发挥得淋漓尽致。
并用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的叙事蒙太奇手法,营造《叛逆者》谍战大片特有的年代感,把危险又紧张的谍战气氛推向高潮。这是属于电影的节奏感。

开始是隐秘而紧张的谍战剧情:隐藏的摩斯密码,炙热的铁铲
......
渐渐时局愈发动荡、危急:从弹奏一曲钢琴开始,到逐渐加速的“奔跑”画面。每一幕人物关系迥异都在奔跑,带入平行蒙太极的节奏。

爆发战争:
士兵,躲避炮弹的防空洞,中日会场,都是一个个战争符号。

最后,林楠笙彻底焚毁过往,经历炮火、牺牲,重塑信仰,直至蜕变。他在枪林弹雨中前行。

从隐秘谍战—危机四伏—战争爆发—叛逆蜕变,这一幕幕影片呈现出从低至高,由低吟至高潮,呈现出强烈的叙事节奏感。
而最后在片花结尾部分,又令我几欲落泪。

从挚诚赤子奔出校园,是如何暗夜前行,用鲜血淋漓的十载岁月,淬出钢铁般坚韧的战士。

有人说,这一幕仿佛看到了林楠笙蜕变的十年。
看到此处,你是否也有在欣赏一曲气势磅礴交响乐的感受?
“平行蒙太奇:就好像是电影世界中的平行宇宙。这些故事或同时同地、或同时异地发生,它们在电影中并行发展、分别叙述,往往多线交织、平行推进。”
片花尾部这一幕幕人物依次出现,介绍各角色扮演者的同时,也似乎更加印证了平行蒙太奇的特点:同一时代、不同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在它的见证之下。

这是《叛逆者》带给观众的,带有人性光辉的宏大格局。
~~~~~~~~~~~~~~~~~~~~~
欣赏《叛逆者》片花中令人大开眼界的蒙太奇美学,它们互相渗透,彼此融合。
卡卡找到了不断重复出现的“隐喻,对比,象征”等“表现蒙太奇”,又有为叙事服务的“交叉蒙太奇、重复蒙太奇、平行蒙太奇”,将叛逆者的叙事发展与林楠笙的心路历程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但其实,除了技艺高超的蒙太奇电影美学,最令卡卡感动的,还有片花诠释的若有若无的情感:悲壮之余,仍有一种温情与敬意。
片花将尽处,导演配了一曲“友谊日久天长”。卡卡曾在db叛逆者小组读到这首曲子的介绍。它的原意是“纪念逝去的日子”,“象征告别或结束的情感”。口风琴吹奏的曲调象征着那位初出校园的挚诚赤子,后转变为磅礴大气的交响乐,印证了林楠笙的蜕变与成长。
而全片首尾呼应,从第一幕留声机的沙哑欢快开始,至友谊地久天长,是流淌全片的音乐情绪。
最后片尾这句台词:“只要还在一条路上,我们终会相逢的。” 意味着电视剧《叛逆者》的剧情已有了非常大的改编。与原著小说结局给予读者的悲怆凄凉之感全然不同,竟然为喜爱林楠笙的观众描绘出几分“乐观主义”精神。
太好了!
自始至终,我最心爱的,不过是那个走过风雨、带着沧桑的林楠笙,那个历经坎坷仍饱含着顽强生命力的林楠笙。
期待朱一龙林楠笙❤️
卡卡写于5/20,改写于5/22
~~~~~~~~~~~~~~~~~~~~~
什么是蒙太奇?
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意是装配、构成,引申用在电影艺术里就是剪辑与组接。苏联电影艺术家们借用这个词,将其作为镜头、场面或段落组接的代称,使得蒙太奇成为电影美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专用名词。~《影视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