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今天,明天会不会有昨天?
阅毕。先前一冲动把赵林和邓晓芒合著的“西方哲学史”教材买了,雄心勃勃的准备学习,结果看完前言,阅读结束,书留在柜子里吃灰。定了一年内完成哲学史笔记的任务,这样的拖延算个啥子,好在,有此书,帮我粗浅的游览了西哲的重要景点。
本书通过幸福、知识、道德、美学、自由、法理、心智、神学、逻辑、科学哲学、本我这些专题,以实验案例的形式,将西哲的一些重要思想介绍给读者。皆是通识话语,可读性极高,对于我这种嘴上说要从专业学起,却拖延不下功夫的人来说,帮助价值非常高。说来也有趣,空间“祖父谋杀悖论”那章我真的无法理解,铅笔那个举例怎么读怎么懵,最终还是靠诺兰电影里的知识辅助思考,才能把概念理清,“信条”“星际穿越”尤其重要,前者对驳斥“谋杀悖论”的演示、后者对时间膨胀概念的表现,比单纯的阅读更有科普意义,再次吹下诺兰。
目录都有标记每节的主题,还是说触动自己的内容。在道德义务论效益论一节中,由于存在义务与效益的取舍,作者强调“人类不可以被当成工具加以滥用”,的确如此,人的价值不管是高是低,都是人,拥有人权,不能因为体制、社会的要求,就剥夺这个权利。“工具”可以成为隐性条款,但绝不能公开表达出来,如果人在身份上就有缺陷,那社会还健全嘛?心智中情境那一节也比较触动我,环境、氛围对人精神的影响是一定是作为条件而存在的,内外双种因素的塑造,精神才得以焕发个人魅力。普鲁斯特的那段话也特别出彩,“因为特定环境带来的记忆,使我们留下热泪”。物理主义者会声称人将被机器化,人性也会被机器化,可是!机器化的人不会称自己为机器人、人化的机器人也不愿称自己为机器人,这般讽刺会用现实表现出人性的伟大。科学是在不断发展进步,但人心的论证,仍然需要哲学的介入,因为科学不是社文。
神学“帕斯卡”与空间“祖父悖论”这两节,则比心灵鸡汤更有教育价值。相较于投机主义般不断的参与,关注真实,找到恰合自己的选择,才是正确之路。面对对穿越时空、改变过去的迷恋,把当下的生活过的充实些,更有意义。这也是我喜欢本书的一个原因,作者在阐述哲学问题的同时,传递了正向价值观,鼓励人们积极的生活。这很契合哲学的母题,毕竟学哲学是为了让人生更豁达,而不是陷入怀疑主义的漩涡,或用文字游戏显摆自己的“无知”。
愿一年哲学史笔记目标,能够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