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袁隆平遇见易中天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5月23日大钊老师课堂笔记

今天的《结构表达训练》课间,有学员分享,他看了2001年在《南方周末》举行的活动上,易中天采访袁隆平,说现场效果特别好,引起阵阵笑声和掌声。我问他,能具体的说说为什么你感觉现场效果特别好吗?
他说:“黄老师你常在课上提醒我们讲话要看对象,这一点易老师做的特别好。”
“什么叫特别好?”
“他一开头称呼袁隆平先生叫——袁老师,(他自己说之前他已经了解到,袁隆平先生并不喜欢叫他“院士”或者“教授”,更接受“袁老师”这个称呼。)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距离。”
“还有吗?”
“还有,你曾在《培训师课》上提醒我们,开讲之前要善于破冰暖场,应情应景者最妙!易老师这点上真是高手!。”
“具体讲讲?”
“易中天是这样开场的:袁老师,向您表示祝贺,也向您致敬!我原本以为我的粉丝很多,他们叫“意粉”(哄堂大笑)。今天我才知道,您老人家的粉丝更多。但凡吃大米的都是您的粉丝,他们叫“米粉”(哄堂大笑,热烈鼓掌)。”
“的确是巧妙”
“还有。”“还有什么更妙的?”
“易老师的幽默我不知道是他自编的还是真有那会儿事,很巧地就带入了主题。”
“再具体说说?”
“易中天老师是这样引入主题谈话的,他说:民以食为天。可是学农的,好像不招人待见。有个省将农学院和林学院合并,改叫“农林大学”。结果他们不愿意了。他们说,这样改,眼睛不好的以为是“农村大学”,耳朵不好的以为是“农民大学”。总之,就想把那“农”字去掉。这是为什么呢?自然地引出了袁隆平先生的回答:一是苦,二是穷。……”
“的确导入话题特巧妙!”
“另外,袁隆平先生的口才也特棒,一是思路清晰;二是反应机智!”
“能具体说说吗?”
“袁隆平先生回答农民一苦二穷时,具体是这样说的:
袁隆平:苦的问题,科学技术可以解决。将来,农民坐在空调房里用电脑就能种田抓害虫,那就不苦了,跟原始的农民有天壤之别。
易中天:穷的问题呢?
袁隆平:也要依靠科技进步。我的愿望,就是要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不是大树底下好乘凉,是稻树底下好乘凉。水稻比高粱还高,穗子比扫帚还长,穗粒有花生米那么大。很少的土地,能产很多的粮食。多出来的土地种经济作物,穷的问题就解决了。
易中天:那就是说,将来的农民,应该又有钱,又有闲?
袁隆平:正是那样。
易中天:多出来的闲工夫,干什么呢?
袁隆平:搞精神文明建设,搞文化娱乐活动。(思路多清晰)
易中天:这样啊?我倒是听说,袁老师多才多艺,要不要现场表演一下?京剧,还是花鼓戏?
袁隆平:其实我的长项是游泳。(哄堂大笑,回答的多机智)”
……
没想到,袁隆平老师5月22日竟离我们而去。想起臧克家先生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袁隆平先生的音容笑貌永远留在我们的心目中!
袁隆平先生永垂不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