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殷·周时代的纹样:驱邪避凶的护身符 p306-307(译)
电子书来自书格,全书内容参考文末索引。

新石器时代的陶瓷纹样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主要在公元前5000-1500年,各地域都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多样文化,这一时期的遗迹遍布中华地域。尤其,华北的仰韶文化出产美丽的彩陶,其后龙山文化又以黑陶为特色。彩陶被认为是汲取了西亚系风格的产物,是代表东西方美术交流的最早的重要例证。这些图纹丰富多样,除了由直线、曲线、圆、点等组合而成的几何纹,还有人面纹、鱼纹。其中,鱼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食物,因此鱼纹也传达了古人对聚落守护神的敬重。陶器的产生,首先是作为一种实用的物件,然后,它作为祭神礼器的一面被逐渐强化。

殷·周时代,青铜器纹样纷呈
公元前约1700年,中国步入了最远古的王朝殷、周,开启了青铜时代(把商称为殷是在商晚期才有的现象,不过在此文中,殷指的是西周之前的整个王朝历时)。这一时代的艺术品来自殷王朝遗址殷墟,有青铜器、玉石器、白陶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在公元前约2000年出现的青铜器。其中,有以食器为主的日用器,也有大量用于拜神祭祖的国事典仪祭器,表面上覆盖着复杂神秘的动物纹。青铜纹样几乎都是雷纹与动物纹--作为地文的龙纹、凤纹、蝉纹--的结合,形成复杂的交织融汇;醒目别致的器物表面也有被称为饕餮纹的图案(参考p248 青铜器的纹样)。饕餮纹是将两条龙对称排列,与正向的兽面构成的图案,因为古人认为刻画着兽面的器物能驱魔辟邪、庇护心灵。
周朝初期,纹样与前朝殷相比几乎没有变化,可是不久,器物的形状和种类开始改变。较大的凤凰纹等出现在器物表面,取代饕餮纹成为主要纹样。饕餮纹风格的兽面纹,转移到了器物足部,至汉代则留存在门把手的金属底座「辅首」图样中。除了龙、凤,还涌现了蝉、蛇、鳖、鱼、象、虎等动物纹。此外,青铜器的边缘描画着涡纹、窃曲纹(参考p250 青铜器的纹样)、蕉叶纹等。这些图形的意涵并不明晰,不过推想和地名、部族名、神名相关吧。
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