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 及时趁芒种
“芒种”顾名思义,有两重含义,“芒”是指麦芒类的夏熟作物要收割,“种”是指谷黍类秋熟作物要播种。“芒种忙中,可收可种。”所以芒种,是典型的为农时而生的节气。每年6月6日前后,太阳抵达黄经75度的位置,即为北半球的芒种节气。
《周礼》最早有“泽草所生,种之芒种”的记载,对此,东汉郑玄的解释是“泽草所生,其地可种芒种,芒种,稻麦也。”《周礼》和郑玄的注释都把“芒种”当做了名词,即有芒刺的作物,诸如稻麦。但是作为节气的“芒种(máng zhòng)”后来被赋予了动词属性,到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里,它被释作:“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这里“芒”是指有芒的谷物,“种”和“稼”同义,即种植的意思。两宋之交的大学问家马永卿所著的《嬾真子录》中说:“所谓芒种五月节者,谓麦至是而始可收,稻过是而不可种。” 此时,作为农忙节气的芒种,已经结合华夏大地的农耕经验,把割麦和种稻两种主要的农事融合了进去,也可以想见小麦和水稻很早就成了华夏民族赖以生存的主要农作物。
据说,小麦起源地在中东“肥沃新月”一带,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在流淌过程中将沿岸冲积成为适合耕作的肥沃土地,这一地带囊括了现今的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约旦、叙利亚、伊拉克东北部和土耳其东南部地区,正是《圣经》中描述的“流淌着奶和蜜”的土地。据考古记录,中国小麦遗存最早发现于新疆孔雀河畔的小河墓地和古墓沟墓地中,距今约3800-3600年。墓主头侧的草编小篓中常常有小麦随葬,表明彼时当地的游牧民族,已开始种植小麦。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穆天子传》中记述,周穆王西巡时,沿途部落大都以麦为献。更早对于麦的记载出现在春秋成书的《周礼》中,在“谷宜五种”就列出了“黍、稷、菽、麦、稻”五种农作物。可见,在东周以前小麦早已经由河西走廊传到了中原,并且广为种植,成为人们饭桌上的主食。
水稻的最早种植,可以追溯到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时期。在河南渑池仰韵村遗址和浙川黄楝树遗址中出土的稻种,距今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可见中国在夏商时代的黄河流域中下游已开始广泛种植水稻,至周代而益盛。
芒种时节,在广袤的北方,风逐麦浪,“收麦种豆不让晌”;而在“轻烟漠漠雨冥冥”的江南,则是“栽秧割麦两头忙”。所谓“春争日,夏争时”,正是因为此间时机非常重要,古人特别设立了“芒种”节气,提醒农耕时代的人们未雨绸缪:“及时趁芒种,散著畦东西。”(宋·楼璹)

小麦成熟待收割
南宗陆游写过一首《时雨》:“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芒种下了一场应时之雨,遥遥呼应了杜甫的那一句“好雨知时节”,四周田地里戴着斗笠的农人纷纷将绿色的秧苗一株一株插入水中,刚刚收获了满含阳光味道的新麦,虽然又忙又累,却是难掩满心欢喜,且劳作且放歌。乐天安命,顺应大化。这在特定的人生阶段,未尝不是一种生存智慧。曾经农人敬畏自然的心,让陶渊明钦羡不已,他于公元405年告别仕途,归隐田园,写下《归去来兮辞》,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回归田园之初的欣喜之情:“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古。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对此,朱光潜先生曾说:“我们本来不觉得乡村生活中有诗,从读过陶渊明、华兹华斯诸人的作品之后,便觉得它有诗。”诗人的慧眼独具往往将朴素的生活点石成金。
芒种有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䴗(jú)始鸣”,三候“反舌无声”。

螳螂和“螳臂当车”
一候螳螂生。螳螂,一种草虫,平日饮风食露,感一阴之气而生。它们在前一年的深秋时节,产卵于林地,一壳百子,至芒种节气破壳而出。
螳螂以擅长捕蝉而著称,凭借一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活在人类古往今来的各种韬略里。谋圣鬼谷子有言:“智略策略,各有描绘,或圆或方,或阴或阳,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 智慧谋略,根据客观情况,其表现形式各异,有曲有直,有的含蓄,有的包藏锋芒,有的在明,有的在暗。而厉害的大人物往往以高深莫测、深谋远虑见长。他们谋事非常隐蔽,神乎其神;成事则异常光明磊落,襟怀坦荡。

身小力大的伯劳鸟(图片来自网络)
二候“䴗(jú)始鸣”。鵙(jú),即伯劳,亦作“百劳”。南宋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将伯劳鸟归为枭类,其生性凶残,素有“鸟种屠夫”之称。曹植《恶鸟论》:“百劳以五月鸣,其声鵙鵙然,故以之立名。”《礼记·月令》:“仲夏之月,鵙始鸣。” 伯劳五月感应天时而鸣叫,又因为叫声独特,得名为“鵙”。
伯劳鸟外形与燕子颇为近似,古人常以二者并喻,如乐府《东飞伯劳歌》里有“东飞伯劳西飞燕”的句子,后世用“劳燕分飞”比喻情人之间的别离。
伯劳虽然有一个可爱、弱小无助的长相,但是千万不要被它看似乖巧外表所蒙蔽,别忘了它并非燕子的同类,而是鹰隼的同类。在北方,它有一个外号叫“鹰不落”,可见绝非善类。它生活在开阔的林地,是肉食性动物,日常生活除了捕捉少量昆虫为食外,还会捕捉其他动物,包括小形兽类、鸟类、蜥蜴、老鼠和蛇等,并且,为了方便取食,它会将捕捉到的小动物的尸体穿在铁丝网或者荆棘上悬挂起来。因此,人们将伯劳称作“鸟中屠夫”。

擅于模仿的反舌鸟(图片来自网络)
三候“反舌无声”。反舌鸟擅长模仿各种声音,叫声宛啭,仿佛有着多姿多彩的曲调,故而得名,亦有动物界歌王的美称。“反舌鸟,春始鸣,至五月稍止,其声数转,故名反舌。”春天是反舌鸟最活跃的季节,到了仲夏,它便噤声。

有道是,心静自然凉
芒种一到,意味着时序已到仲夏。高温天气即将来袭,如何在流火的夏日里保持一份轻安的心境,就看各自修炼的段位了,高手一般会这么说:“此地吾能净,非天独肯凉。”(宋·方回《仲夏书事》)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