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打卡——新闻定义
新闻是新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对新闻的定义源于人们对新闻实践的历史认识和逻辑判断,定义新闻的理念和方法也反过来影响人们的新闻实践活动。新闻定义内涵的演变反映了新闻实践的时代特征和人们对新闻认知模式的不断演进;同时,新闻定义的演变也因新闻活动实践者和研究者不同的价值取向而呈现出鲜明的研究特点。我国新闻定义的研究呈现了注重新闻性质研究、重视传播技术对新闻定义的影响以及多视角和跨学科开展研究的特点。
一、新闻定义的演变
1.从新闻性质定义新闻
民国时期:20世纪初,新闻学者徐宝璜将新闻定义为某种事实,他认为:“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之事实也。”邵飘萍将新闻归结为与人的某种关系,他提出新闻是“最近时间内所发生认识一切关系于社会人生的兴味、实益之事物、现象”。戈公振在《中国报业史》一书中基于对美国大学报学科的研究,结合受众的需求,认为可从四个方面解读新闻为何物这一问题:一是读者所欲知的事物;二是能引起人人兴味之发生的事件;三是对上述引起兴味与影响的事件的报告,四是有人类之兴味、与人类生活和幸福相关的原质事实。
这些观点受到了西方新闻理论中面向市场、重视受众感受、在政治上奉行所谓“超阶级”的新闻观点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在坚持唯物主义观点的基础上,以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和观点看待新闻的定义。陆定一将新闻定义为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范长江从群众的角度将新闻定义为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甘惜分强调新闻的现实职能和作用,认为新闻是报道或评论最新的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而“事实”“报道”“手段”在当时的背景下都体现着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具体表现为强调新闻内容的实际意义和社会影响,反对那些只罗列现象、不管立场是否正确的事实。
(二)从信息理论的视角重新思考新闻定义
媒体融合时代,数字技术影响了新闻定义。王君超分析了网络时代“报道者、报道对象、报道时机、报道方式”等新闻生产流程的转变给新闻定义赋予的新意。彭兰从传感器、机器写作、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以及算法终端等媒体融合中前沿技术的运用入手,对新闻源与新闻反馈机制、作者与写作模式、新闻体验、新闻分发渠道等新闻传播中的重要环节进行了再定义,为新闻定义内涵的演变提供了新思路。 社交平台和自媒体的下沉应用也不免带来传播多元、信息泛化的现象,继而,新闻与非新闻界限的模糊也影响了对新闻报道的认定和传播效果的评价。
二、媒体融合时代重新思考新闻定义的意义
1.从新闻学学科建设方面看
深入研究新闻定义具有创新新闻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意义。作为一门学科的新闻学,其话语体系的创新应当为“谈论和表征有关某一历史时刻的特有话题提供一种语言或方法”。媒体融合时代对于新闻定义的重新理解和表述,不仅要阐释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新闻活动的共性问题,还要反映和解释当下新闻活动面临的一些特殊问题,对新闻定义的重新探讨,为新闻学的话语体系创新提供启发。
2.从新的传播技术给新闻活动带来变革的角度看
深入研究新闻定义具有为新闻学学科体系建设提供方法论创新的意义。学科体系建设的关键性问题是学科的定位问题,也可以说是学科的性质问题。新闻学是从长期的新闻实践中总结抽象出来的一门实践性学科。现阶段,新媒体技术给新闻活动带来巨大的变革。如何理解新闻与大众的现实相关性,找到人们对新闻产生关心的缘由?新闻在大众认知中究竟是事实、报道抑或是信息?这些都是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鉴于单凭观念形态上的形式逻辑推理难以真实、完整地反映新闻实践的变化状况,更不能代替对新闻实践的探索和分析,对新闻定义的思考,将坚持从媒体融合给新闻实践和新闻学研究带来变革的立场出发,重拾将新闻学当作一门实践科学的本来意义。
3.从新闻传播活动与人和社会的互动关系的角度看
深入研究新闻定义具有为新闻学学术体系建设提供新思路的意义。梅罗维茨认为,传统媒体时代,物质场景的分离扮演了“社会—精神缓冲器”的角色,受众有时间和空间来缓解和消化电子影像引起的现实生活的行为和情感波动。然而,在如今的信息洪流和全息传播的环境中,社会交往愈发由现实物质性转向超现实的虚拟性,媒介使用者的行为调整和情感修复有可能更为困难。因此,在媒体融合时代背景下,开展对新闻定义的探讨体现了更深层次的社会学意义。
三、对媒体融合时代新闻定义三个基本问题的再思考
1.对“新近”当作新闻的决定性因素的再思考
陆定一的新闻定义以及时和动态作为选择新闻事实的依据,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媒体融合时代,新闻报道和新闻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基本消除,实现了即时同步传播。新闻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将不再是时间差问题,而是由新闻媒体为了在社交平台争夺注意力以更快的速度传播信息的同时,却无法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媒体融合时代定义“新闻”面临的是如何体现与“新近性”同样重要甚至更为迫切的其它新闻属性的问题。
2. 对“报道”当作新闻的属概念的再思考
“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在这里,“报道”是定义新闻的属概念。但在媒体融合时代,用“报道”一词作为“新闻”的属概念,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例如,“报道”这样一个侧重于表述传统媒体单向传递的词汇是否能反映媒体融合时代新闻的双向传播特征?“报道”又如何解释UGC影响下的新闻生产的内涵?类似的问题给“报道”作为新闻的属概念带来了逻辑和实践的困扰和质疑。媒体融合时代新闻活动不再是传统媒体单向的“报道”过程,就活跃程度来说,受众已由旁观者或者接受者变成能动的新闻生产者和传播者。现阶段,有必要从新闻定义的角度来重新考察传受双方的互动性、互换性和融合性,探讨这些变动给新闻带来的变化。
此外,“报道”一词也没有充分体现“再传播”的力量——后者是媒体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渠道和形式的改变所带来的。这种新闻获取方式会产生一种“再传播”的力量,虽然不曾原创,但仍影响着大众对新闻的认知。这种影响力就类似于本雅明对复制艺术品的解释,由工业技术产生的复制物取代了原本独一无二的存在,使复制品能为接受者在其自身的环境中去加以欣赏,借此,它赋予了所复制的对象重要的现实活力。这种活力独属于新形式的媒体,改变了原来的新闻内容指向。因此,从学理上来说,其新产生的文本之外的信息已无法用“报道”这个概念来界定。
3. 对媒介技术的演进给新闻定义带来变革的再思考
虚拟现实技术给新闻感知带来的改变——新闻传播活动不仅是认知事实,而且涉及新闻传播活动主体的体验和感受。在目前全景式和沉浸式新闻的大趋势下,新闻与主观情感的联系愈发不可分割,新闻定义也面临如何反映信息新技术给人们带来的交互式感官体验这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其次是来自人工智能等与人类理性逻辑和经验运用相关的智能技术的挑战。算法新闻和机器人写作等这些媒介技术是否将人文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新闻传播变成经济意义上的新闻生产和技术研发层面上的新闻制造?继而,我们所说的“新闻”是否还是专指人的主体活动和智慧体现?这些问题是当下定义新闻的另一个层面的难题。
【总结】当前,新闻生态系统会变得愈发复杂,对新内涵和新形态的“新闻”重新下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义,为时尚早。但人们至少可以将新闻理解为事实的传播及其意义的互动。它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方面,对新闻定义的解释呈“否定之否定”的发展,新近性、重要性、公开性等新闻特性的内涵和外延会随着时代发展发生变化,但是新闻本源是“事实”这一点是无可争辩的,它是唯物主义新闻观最基本的观点;另一方面,将新闻理解为意义的互动,意味着应在人、科技、社会这种更宏大的视角中展开关于媒体融合时代新闻定义的再思考,重视新闻传播与受众、社会的互动。
参考文献
[1]雷跃捷,王娜.媒体融合时代新闻定义问题的再思考[J].新闻大学,2020(08):31-40+127.
[2]王渝新.对“新闻”界定的探析[J].现代传播,2003(02):34-38.
历年真题
【名词解释】
新闻(2012•上海大学mjc440)新闻(2018•中南财经政法大学440)新闻学(2019•浙江理工大学MJC334)
陆定一(2018•广西大学新闻学传播学学硕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