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
读诗,真是一件非常温柔的事。
读的人全程投入,营造了一个舒适温暖的氛围;听的人也沉浸在这种氛围里面,跟着每一句诗荡漾、起伏。诗句变成了你的朋友,在你身边轻轻呼吸。
我尤其喜欢在深夜听人读诗。有时是失眠的夜里,有时是雨打芭蕉的雨夜,有时是闷热的夏季。夜深了,人们都睡着了,只有我还醒着。轻缓的音乐,柔和的语气,一首小诗,缓缓进入我的脑海,在我的心里萦绕,我的心也平静下来,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为你读诗“是一个读诗的栏目,每晚十点,给灵魂片刻自由。来这里读诗的有演员,有歌手,有作者,有音乐家,有主持人。每首小诗,不超过五分钟,但就是这短短的五分钟,让我了解了另一个世界。
这是诗歌的世界。
这里有李白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不满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有智利诗人聂鲁达渴望得到恋人回应的《我喜欢你是寂静的》;有海子温暖乐观的《春天》;有塞尔努达赞扬鲜活的孤独的《守灯塔人的独白》;有乾隆皇帝对皇后深沉思念的《孝贤皇后陵酹酒》……
诗歌是什么?
百度说,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
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虞舜时期就有相关文献记载。《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整理。 中国古代诗歌历经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之发展。
诗歌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它来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者(后发展为民歌)以及祭祀颂词。诗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欧洲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吉尔、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中国诗歌种类丰富。我从小就看《唐诗三百首》。书上面没有拼音,但每一首诗,都有一小幅画。一开始,我只是看画,久而久之,对上面的诗句产生了兴趣。奈何小学一年级,只知道简单的“大,小,左,右”,诗也只知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但这并不妨碍我对古诗的兴趣。

我的母亲很喜欢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广陵就是什么意思呢?扬州在那里呢?长江又有多长呢?这些问题盘绕在我的脑海里,母亲说,“我也不知道长江有多长,扬州在哪里,以后你长大了就知道了,那时你再带着妈妈去玩好吗?”
随着年纪的增长,我渐渐的认识了很多字,对诗句也从认识变得赏析起来。从孟浩然的“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到白居易“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从诗仙李白的“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到诗神苏轼的“试问岭南好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从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到抗金名将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我终于知道,广陵就是今天的扬州,扬州在江苏。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水源地,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享有“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迁客骚人为扬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在没有能力身体力行去旅游之前,我在古诗里遨游畅想。这里有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总为浮云能敝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有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有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读了很多诗,我的心也蠢蠢欲动,跟着古诗去旅游。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成都,我拜访了锦官城外柏森森的丞相祠堂;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南京,登上秋日的紫金山,俯瞰波光粼粼的玄武湖;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长沙,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苏州,戴着清香的白兰花,欣赏玲珑精致的苏州园林;在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南昌;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的岳阳;在当年故垒依然在,日光岩下忆英雄的厦门;在春风十里的烟花三月,终于来到扬州城。

那时我是何等的温柔
把花瓣撒落在你的发间
啊!爱恋别人心中愁烦
我的心不会变凉
它会从别人身上想起你
像读本心爱的小说那样欢畅。
——叶赛宁《我记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