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拒稿的第三次(0604)
被拒稿是常态,不是说你写得不好,而是你的文风和平台调性不符(说白了,是审题不够准确的问题)
(一)
拒稿的事情经历多了,好像也就有些习以为常了,这次的拒稿是上周积攒下来的反馈,与其说第三次,不如说连着被拒了三次。
当然,当中有一次成功了,还是挺无意的——花了点时间构思了一份视频大纲,居然在凌晨收到了一点小小的定金。虽然数目不大,但足以让这么多天坚持的我有点小激动。
但小激动没有持续多久,正为接下来写故事做准备的时候,甲方又发信息来了——“大纲的立脚点出了点问题,等沟通完了看看要需不需要再修改的。”
所以,即使你没被拒稿,通过了的稿件也会面临数次的修改,这就是大多数人的投稿历程(轻轻松松一次过的真的很少,反正我是没遇到过)
(二)
这次被拒的包括一篇电影解说文案、一篇讲书稿还有一篇种草文,也就是上周投的全部全军覆没了。没有很伤心,因为写这些东西的过程中,自己真正学到了东西。
解说文案写的是《误杀》那部电影,之前参加过头条的活动,还因为这部电影拿过奖的。但说老实话,认认真真看还是头一回。我总共看了两遍,才把电影里头的细节全部顺出来,不得不说,这部电影能拿这部高分,在改编部分甚至超越原片是无不道理的。
讲书稿写的是《被忽视的孩子》,我花了两个晚上把这本书看完,看的过程好几次都想哭——原生家庭对我们的伤害真的很大,有些时候我们自己都会发觉自己在性格上的缺陷,但就会不由自主把它归结为是“遗传的”,事实上,是受到了被情感忽视的父母影响。
疗愈自己,首先要找到受伤的根源。
种草文交的是《价值共生》的书评,我以前看书的习惯就是看百分之八十,搞不清楚的地方就让它搞不清楚算了。但是看完这本书后,我得到的启发是——你不一定要弄清楚书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但你要学会在书里建立你的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是顺的,那么你在这本书中掌握到的知识就是连贯的。但如果你看书的时候不思考,那看书就等于在浪费时间。
(三)
其实如果我继续投稿,就意味着拒稿的次数一定会持续增加,但我变得更加坦然去接受了。
以前我的心态就是,看到其他同行的小伙伴都能过,自己却不能过,心里不免有些落寞,还有一个劲问自己——凭什么我不行?我真的那么差吗?
拒稿,就是平台不征用,就是拿不到稿费的意思。拒稿为什么会觉得心里受伤?其实就是对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相应的物质回报感到失落。
文字不值钱,但文字表达的过程给我们带来的全新认知是巨大的。
可能现阶段的我,比起赚钱,更希望能够借此机会重新认识自我吧。好像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依然不了解现在的我。
不知道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面对什么事情会感到幸福,为什么开始排斥出去走走,为什么会感到压力、感到焦虑?
在这些失败或者成功的例子里,我会找到答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