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袁 盎 《文景名臣评传》(三) 》陈再明21、6、5
《 袁 盎 》
袁盎,他是西汉一个毁誉参半的名士。″七国之乱″的危机中,正是他的进谏,让汉景帝腰斩晁错,才中止了叛乱的进行。他把晁错说成是″七国之乱″的罪魁祸首,置晁错于死地。这说明袁盎这个人是有挾私报复之举,这是袁盎一生最受人诟病的地方。
袁盎,他在吕后当政时期,吕氏外戚吕祿的门下,做了一名舍人。诸吕被铲平以后,袁盎的哥哥袁哙是汉文帝门下的一位官员,就给汉文帝推荐自己的弟弟袁盎,做了皇帝侍从的郎中。因是皇帝的侍从人员,有机会接近皇帝,特别容易崭露头角。袁盎在朝中,多次硬顶朝中的显贵人物,像绛侯周勃、淮南王刘长、梁王刘武、丞相申屠嘉等这些人都被袁盎″打过睑″。
绛侯周勃推举代王刘恒,做了汉文帝以后,周勃就做了丞相。周勃做了丞相以后,得意洋洋,汉文帝对待这样一个战功显赫、位高权重,又是有扶助自己继位之功的权臣周勃,每次看到他得意洋洋,还是对他都是恭恭敬敬。目睹君臣二人的这种现状,袁盎就看不惯了,说:″周勃这样做不对,皇帝对他恭恭敬敬也不对,这都不合礼制啊!″建议皇帝要拿出威严来,文帝立即接受,就开始表现得庄严肃稳穆,周勃也就再也不敢飞扬跋扈,只好挟着尾巴做人了。
袁盎,他不畏权贵的直言进谏,却在朝中成为众矢之的。周勃知道是袁盎在文帝面前给他″上眼药″后,便找他理会,袁盎却拒绝道歉。很多人便以为袁盎是彻底得罪了周勃,两人的关系也会不睦。后来周勃被下狱以后,滿朝的宗室大臣没有一个人替他说句公道话,只有袁盎出面,说:″绛侯不会造反的。″袁盎为了营救周勃奔走呼号,做了一些努力工作。所以后来周勃被释放出来以后,反倒对袁盎重新刮目相看,以前的恩怨一笔勾銷。
汉文帝继位的时候,刘邦的八个儿子,只剩下他自己和最小的儿子淮南王刘长。刘长骄横跋扈,汉文帝对他一再宽容忍耐。他先是公然地击杀了辟阳侯审食甚,后来竟然指使手下的人参与谋反,按律当施以弃市。但文帝并不想担上杀弟之名,把他发配到蜀郡邛邮去。这一路上把他装在囚车里边,贴上封条不准打开。汉文帝这样做,袁盎表示反对,说″淮南王个性刚烈,万一死在囚车里,陛下就要担上杀弟之名啊!″ 果然不幸而言中,囚车到了雍城打开封条,却见淮南王已经死在囚车里。汉文帝哭得很伤心,对袁盎说:″吾不听公言,卒亡淮南王,今为奈何!″
梁王刘武,平定″七国之乱″立了大功,景帝给他许多特权,享受天子旌旗的礼遇。刘武手下有人怂恿他想法当天子,正赶上栗太子被废,窦太后对这个小儿子刘武也有兄终弟及的想法,景帝是梁王的亲哥哥,就有听从母亲窦太后的话的意思,让弟弟刘武作为继承人。这时候,袁盎出面说不可,说″昔宋宣公不立子而立弟,以生祸乱。″所以,窦太后的这个提议,从此以后就被搁置起来。袁盎不畏权贵,激浊扬清,是身为士人的本色展示。
袁盎最受人诟病的,是他置晁错于死地这个事情上。作为一位任侠的名士,袁盎这个人睚眦必报,是他一贯的作风。他和晁错是死对头,″错素与吴相袁盎不善,两人未尝同堂语″(《百家讲坛》引司马光语,并谓晁错胸怀天下,一心做事;袁盎烂熟人情世故,很会做人。晁错务实为政,一心为国为民;袁盎以捍卫礼制自居,慷慨激昂,重名为利。晁错是儒者本色,強主名臣;袁盎是任侠本色,为阴鸷善谋之名士。)所以,王夫之说:″如果论忠诚,晁错胜于袁盎;论为人的居心,袁盎比晁错厚道一些″。
晁错与袁盎你死我活之争,最后是由晁错挑起来的。本来袁盎巳经被削职为民了,晁错在平定″七国之乱″的大政面前,居然想着乘机收拾袁盎。袁盎奋起反击,这才使他通过外戚窦婴,去觐見了汉景帝。他一见汉景帝,就给汉景帝提议,牺牲晁错一个换来平定″七国之乱″。正是他的这段话,成为推倒晁错的最后一根稻草。《百家讲坛》总结说:″晁错固些有自身的性格缺陷,做事方式难免有不足之处。但是袁盎从一己之私利出发,来报复晁错,使一代名臣被腰斩而死,此举实在不是大臣所为,这也是挟私报复之举。″名士袁盎在盛名之下,被梁王刘武派刺客给刺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