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好莱坞,你好,中国电影
“好莱坞”这个词,曾经在国人的心目中,是质量和票房的金字招牌。
但这几年,好莱坞在中国的日子却过得不太顺心。
5月21日,全球IP系列大作《速度与激情9》在中国上映,这一时间,足足比美国提前了一月有余,由此可见电影发售方对于目前中国蓬勃发展的电影市场足够重视。

《速9》上映当天狂收2.85亿,预测总票房21.76亿,似乎这一切都如片方所料。
但结果呢?
上映17天之后,《速9》票房仅有13亿,单日增长票房甚至难以超过2000万,距离预测遥遥无期。

也许有人会说,这一次《速9》的票房雪崩源自于质量超乎想象的低劣,跟好莱坞没有什么关联。
但如果把时间线逐渐拉长,我们会发现,“好莱坞”这个曾经诞生票房奇迹的世界电影工厂,起码对国内市场而言,已经失去了它的魔力。
而在十四看来,好莱坞败走中国,几乎已成必然。
01、好莱坞时代(1994-1998)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我们把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7年前,也就是1994年。
1994年,对于整个电影史来说,都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年份。
那一年,整个世界影坛就像个金矿,你随手一铲子,都可以挖到金子。
那一年,奥斯卡最佳电影奖项,堪称有史以来最激烈的评选,《阿甘正传》和《肖申克的救赎》斗得不可开交,而底下,还有《这个杀手不太冷》、《燃情岁月》、《低俗小说》、《狮子王》、《真实的谎言》等等经典虎视眈眈。

在大洋彼岸的东方,也同样诞生了名垂影史的经典作品——
《大话西游》、《阳光灿烂的日子》、《活着》、《东邪西毒》、《重庆森林》、《精武英雄》、《国产零零漆》都是这一年拍摄的。

也是在这一年,广电做出了一个对于中国电影行业最重要的决定——
通过电影分账的形式,引进国外优秀电影。
当年11月12日,中影与美国华纳兄弟达成协议,引进第一部好莱坞大片《亡命天涯》。
虽然这部电影在那一年来看,质量平平,但是对于当时的中国电影来讲,《亡命天涯》的引进,就是一次降维打击。
对于彼时的中国观众,他们哪里看过这样的电影特效,这样的拍摄方式。

当时中国电影的平均票价约为6元,而《亡命天涯》却足足卖到了15元之高。虽然这部电影只在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和郑州等6座城市进行小范围的上映,担最终却拿下2500万的夸张票房,成为1994年的票房冠军。
自此,中国的好莱坞时代拉开序幕。
1995年,由詹姆斯·卡梅隆执导,施瓦辛格主演的动作片《真实的谎言》引进中国,广泛上映

对于现在老中青一代的大多数观众来说,这部电影才是他们真正的好莱坞启蒙大片。
这部电影对于那个年代的国内观众来讲,就像一剂“春药”,让你无法自拔——
命悬一线的生死搏斗,跨海大桥的猫鼠追逐,刺激感官的俊男靓女。

而好莱坞大片的引进,对于国内电影来说,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
《真实的谎言》在当年创造了1.02亿的票房神话,成为了当时首部票房过亿的进口电影。
在1994年到1998年这段时间,好莱坞浪潮席卷了整个中国,在1998年达到巅峰。
1998年4月30日,票房怪物《泰坦尼克号》在中国影院如期上映,它一举把《真实的谎言》创造的票房神话提高到三倍之多,宛如一个吸金机器,在中国市场狂揽3.6亿元票房,霸榜中国票房榜单11年之久。

《泰坦尼克号》有多火?
在当年,人均收入只有几百上千的时候,这部电影的票价已经高达三四十元,而即使是如此高昂的价格,也没有阻挡人们的观影热情——
凡是有场,必然爆满。
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好莱坞电影,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是一场盛大的狂欢,因为在以前,他们压根就没有商业片这一概念,他们压根不知道电影原来还能这么拍,电影原来是可以如此刺激人类感官的娱乐项目。

而对于中国电影界来说,引进好莱坞电影的决定则一把双刃剑——
坏的方面,无需多说,好莱坞几乎蚕食大部分中国电影的市场份额;但是它同样也有好的方面,好莱坞商业片的引进,就像一枚强心剂,它无时不刻的刺激着中国电影人,强迫他们不得不拍摄出更加符合市场、符合大众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中国商业片的萌芽已经悄然开始。
1997年,39岁的冯小刚拍摄了一部调侃时代问题的现实主义喜剧《甲方乙方》,它3000万元的票房成绩成为了98年的中国电影票房冠军,并且确立了“贺岁档”这一概念。

02、四大导演时代(1999-2008)
1999年,好莱坞的辉煌仍在继续,但是在这一年,中国导演慢慢从被打得“晕头转向”,开始逐渐站了起来。
90年代的时候,中国导演的水平其实并没有像票房表现那样,跟国外导演有什么巨大差距。
那时候,张艺谋拍摄的艺术电影屡屡在国外斩获大奖,陈凯歌在94年拍摄的《霸王别姬》更是让自己的名字响彻世界,成为首部获得金棕榈奖的中国电影。

但大家也不难发现,对于那时候的中国大导演来说,他们太缺乏危机意识了——
在国内,他们一家独大,没有竞争对手,电影想怎么拍就怎么拍。至于市场、观众的喜好,对于他们是排在第二位,第一位的是自己的喜好。因为当时的他们掌握了国内电影最好的资源和市场。
但是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来说,张艺谋、陈凯歌等人表现并不合格。

就在决定引进好莱坞大片的前一年,国内电影观影人次从1979年的293亿断崖式下滑到3亿,全年票房不足10亿。
你们这些大导,电影拍得是可以获奖,但真的有考虑过观众的感受吗?
所以当”好莱坞“这位意料之外的对手出现的时候,国内大导演才似乎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
中国电影市场,不是他们说了算,而是观众说了算。
在摸索了几年之后,几位大导终于开始在艺术、商业上寻求平衡,试图和观众进行对话。
1999年,冯小刚在《甲方乙方》的尝试之后,再次执导商业片《不见不散》,并打破了“好莱坞电影”的票房垄断,成为当年的票房冠军。

但是真正开启中国商业片浪潮,标志中国电影工业化开始的,是2002年张艺谋导演的《英雄》。
《英雄》的上映,对于中国影史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那年,《英雄》横扫中国电影市场,夺下自《泰坦尼克号》之后的第二高票房2.5亿,更为夸张的是,在当年,全年度的票房不过才9亿多,《英雄》一部电影便占据了全年票房的近30%,堪称恐怖。
自张艺谋开始,中国四大导演开始施展拳脚。

2003年圣诞节,冯小刚的《手机》夺得当年票房冠军,总票房5300万。
2004年,香港导演大举北上,由周星驰执导的《功夫》不仅在各大电影奖项上横扫八方,更是在票房上无人能敌,夺下当年票房冠军。
而《功夫》,也是艺术和商业平衡最好的电影之一。
当然,那一年,内地导演也并没有束手就擒,张艺谋的《十面埋伏》,冯小刚的《天下无贼》分列年度票房二三位,至此,中国电影票房前三,第一次都被国内导演所包揽。

2005年,陈凯歌带着号称“中国第一部奇幻电影”的《无极》王者归来,虽然这部电影在口碑上存在着多方争议,甚至有人称其为烂片鼻祖,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商业方面,它极为成功,1.81亿拿下当年的票房冠军。
可以说,在1999-2008的四大导演时期,虽然好莱坞大片依然强势的占据中国市场,但是中国的四位大导已经可以稍微与之一战。

03、混乱时代(2009-2016)
这段时间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我认为是一个黑暗但充满机遇的时代。
这个时期,中国电影票房开始以火箭的姿态节节攀升——
2009年罗兰的《2012》不过才4.56亿票房,但是次年,由卡梅隆执导的《阿凡达》便再次打破由自己创下的票房记录,并又一次把票房成绩提高到三倍之多的13亿。
之后的国内电影票房,便开始以一种不可思议的速度飞速增长,而好莱坞大片和中国电影开始二分天下。

大家从上面这张表格可以看出,除了周星驰两次夺得票房冠军之外,我们已经看不到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这些老牌导演的名字。
自2011年《金陵十三钗》之后,张艺谋拍摄电影便再也没有进入过年度票房前十之列。
这段时期,中国观众对于四大导演开始进入审美疲劳,其实这也难怪,从90年代到2010年,中国观众已经看了他们30年了。

旧人已老,新人未至。
中国电影市场从这时,开始进入到了一种畸形的状态——
票房高得离谱,但是质量却一言难尽。
电影市场迫切希望有新人导演异军突起,而观众们对于电影的饥渴,也已经到了一种饥渴难耐的地步——
不管好片烂片,来者不拒。
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总票房18亿,邓超的《分手大师》6.6亿……

一些精明的“商人导演”仿佛嗅到了观众们的渴望,他们像是工厂加工一般,用青春伤痛文学搭配流量小鲜肉的流水线作品霸占了中国市场。
这些电影的最大特征,便是不需要演技,也不需要剧情,只需要找几个当时最有话题性的流量明星,再加上幕后的炒作与营销,就可以让制作公司和导演赚的盆满钵满。
就连曾经对演技极为苛求的周星驰,也不得不向这个市场所妥协。

自94年开始,这是中国电影最迷茫、最混乱的时代。
但,大浪淘沙。
在这”狂宴“之中,仍有新鲜血液正在积蓄力量,摸索方向。
04、黄金时代(2017-至今)
2017年,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一位新王即将诞生。
在那年炙热的夏天,吴京在《战狼》的2年后,携手续作《战狼2》登陆各大影院。

首日4个小时过亿。
首周末过10亿。
仅仅上映10天,就已把年度冠军揽入怀中。
公映11天,票房超过《美人鱼》,突破34亿。
最终,《战狼2》以56.98亿的票房完成收官,成为国内票房新纪录,并内地创下累计观影人次1.4亿的成绩。
吴京,一战封神。

《战狼2》在我看来,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电影作品,它的成功,是偶然中的必然。
这部电影作为特殊的地方,便是在于它的高票房纯粹来源于观众的口碑,并且这是一部没有任何流量参演,完美规避了粉圈经济和营销热搜的商业大片。
据说片中,张翰的角色原本投资商指定了一个流量演员参演,但最终因对方报了个天价片酬不欢而散。
吴京在之后的采访里提起这件事,说道:
“我就这么多预算,这个多出来的钱你掏吗?”
《战狼2》的成功,基本宣告了“混乱时代”的终结,而中国电影市场开始正式进入了以口碑为导向的“黄金时代”。

2018年,林超贤执导,张译主演的战争片《红海行动》,在预售和首日排片量垫底的逆境之下,一路凭借自身过硬的质量和观众的口碑,逆袭夺下36亿,成为当年票房冠军。
另一边,新晋导演陈思诚的《唐人街探案2》和文牧野的《我不是药神》分列二三位。
2019年,中国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十年磨一剑,以黑马的姿态打败了各路神仙,斩获49亿。
到了2020年,好莱坞电影彻底消失在了国内年度票房前十榜单中,虽然其中有疫情的影响,但不可否认,“好莱坞”这块曾经充满魔力的金字招牌,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已经不再具有任何的吸引力。

2017年至今,中国的新人导演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贾玲的《你好,李焕英》,郭帆的《流浪地球》……
但这些新人的大热电影无疑例外,均是弃用没有演技的流量小鲜肉,选择好演员、好故事来说话,让观众去做选择。
中国电影的发展,很难。
在94年决定引入好莱坞大片的时候,国内电影从业人士曾经极为反对,他们甚至一度认为,引进国外的先进电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灭顶之灾。

现在看来,这个决定无疑是正确的。
只有竞争,才能产生动力,中国电影的生命力,没有他们所想的那么脆弱。
最后。
曾经,我们为了看一场好莱坞大片,有些人需要坐很远的车,有些人需要走很长的路,甚至有些人还需要勒紧裤腰带,三餐省吃俭用。
就像张艺谋在电影《一秒钟》的采访里说的那样——
那时的我们,看一场好莱坞电影,就是一场狂欢,就是一个梦。

但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制造梦的能力,甚至我们的梦,比国外更美。
我想,中国电影的未来一定是灿若星河的,中国的优秀导演、演员也一定会不断喷涌而出。
现在,就是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
作者:十四十四和
公众号:十四十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