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号召力,以及如何拥有它
我追星。或者这么说吧,我追一个乐队,叫the Hu。叶公好龙也好,怎么也罢。反正就是一天关注着不停,听他们的歌听得停不下来。煲剧一样搜他们小视频看只是早晚的事……然后我看到这个了:

大概是他们在扭腰的地铁站表演。
福利呀!
对对,但问题就在于,竟然没人围观。而且,到最后唱完,鼓掌喝彩声音就三三两两。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为此沮丧,但是作为歌迷的我深深地为自己的偶像乐队感到不平和气愤!
为什么地铁路人不能像我喜欢The Hu一样狂热呢?
为什么?
然后又看了几个别的明星地铁通道演唱会,才发现哪不对。比如,这是实力唱将Hozier:

地铁过道唱歌,最后收到的掌声比The Hu还零星。而这是他一般在公共场合唱歌的样子:

估计那种冷场的感觉比The Hu还……难以下咽(表姐也这么说,咳)。
这其实就不禁让人觉得奇怪了,明星效应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有明星脸,有专业乐队,唱着一样的歌换个场合怎么就没粉丝哭晕了?
我查了,答案也是个几千年前的名人(亚里士多德)早就说过的,他总结为说服力的三大法则:
1、 手段逻辑(LOGOS)
2、 名望声誉(ETHOS)
3、 精神情绪(PATHOS)
大致说,这三个关键词是自古至今所有·成·功·的·说客都会运用的游说关键。不论是演讲还是行骗,或者两者兼备的时刻。他们都会用有逻辑的手段和方式,借由他们的名望,影响观众产生精神情绪,赢得大家的关注、议论和赞同。从而达成各类,咳,目的。
所以,在此,总之,即便这层被当作厚黑的薄纱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揭开过无数次了。但,被我再掀开一次也无所谓,反正实话说不会有多少人真的看过来。
所以:
1、 手段逻辑
这是……因为三个元素缺一不可,所以比哪一个是“最重要的”没有意义,所以大可说是自身的基本功吧。这个元素是一个人公共宣传的基本功。
因为,一个人即便自己要推的基础知识再强,没有声望和号召力是没有用的。但声望、号召力再大,对基础知识不了解也是没有用的。
打个比方吧,就好象你要去打太极,告诉大家你是宗师。然后弟子和剧组都请好了。但是自己不会个推手和慢动作扫腿,很多人是不会相信你会太极的。再就是,即便动作可以反复拍摄,你也得懂一些文学上惯用的太极词汇,才能在光盘里跟人连贯地教学点评。
换言之到地铁站的Hozier身上,就好象是他的实力歌唱能力。即便任何平台表演,或者观众期待与否,不是世上所有人都有能把“Take me to church”吼上去的。而即便他能吼上去,如果没人认出他,且他也不在音乐会现场让观众做好听音乐的心理准备—这个地铁小演唱会也不算是一个能让他推广出自己音乐举动。
再反过来看,一个人就算没有Hozier的唱功,有了名气和音乐场地,这个人也是成就不了Hozier相同的音乐风格的。
综上,逻辑和手段是一种表现方式,合理且有经验的表现方式。
2、 名望声誉
如果小学上过代课老师的课,这一元素很容易理解:不认识人,进来介绍自己是哪个哪个班的老师,来代课。即便不知道你们名字,甚至可能都不知道你们上课的进度,然后几堂课就在自己的班级教室这么上了过去。这个就是名望声誉的最大作用。
尤其是,现在这个当下地方的整体氛围。只要你懂“考证”这东西意义有多大,就能明白这个元素的意义有多重要。因为,一个人再有实力,没有被他人证明过,是很难先入为主地去信服的。再有甚者,名誉的正名者们都不一定要和这个被证明自己实力的人拥有相同能力,甚至都不需要有相关能力。这就好象某种语言过级,其实根本不是那种语言为母语的人在审核。但说到底,因为没有一个被说服者会拥有演说者旗鼓相当的专业能力才是关键所在。
比如说,一个护士打针,其没有给你诊断出病症的医生所具备的那种专业能力。即便你知道“是药三分毒”和“每种药物都是针对一种体质下一种病症的”,但是你就接了这一针。你对护士的信任是因为对医生开药的信任,以及医院对护士资格的考证后才会给其这身护士服。而不是你真的知道这一针里到底是什么液体,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得了什么病。
而Hozier在那里唱歌就是反面印证这个道理:他首先没有大肆地做出前期介绍,让大家都知道自己是自己。也没有他在舞台上那种闪亮的打扮并以任何方式证明自己就是“知名歌手Hozier”的权威性。
简单来说,这一步就是要让大家知道自己的权威性,以及自己是那个代表所在领域权威性的个体。
3、 精神情绪
这个听上去很突兀,细考虑一下容易催生X博士或者尤里的印象,但实际上也差不多—链接心灵和思维的过程永远是【洗涤】心灵和思维的过程。这种集体精神控制能力是个经典的超能力者形象,很容易联想到,但是却很难去想象这些人在用什么办法控制精神和思维。
所以今天好奇的人有福啦!(即便其实没人好奇。)
简单来说,这个是对关键字的把控。因为,很简单理解(对某些人来说),你看新闻的时候,引起你注意的不是一整段的消息,即便这条消息会引发个人意见或者议论,但是所有关注进这条消息的人都是因为一个或者多个关键字的组合而开始深入阅读围观的。
对这个“关键字”概念精简又精简的解释,大概可以把这个关键字说成是集体感情经验的精华。就好象那些挂满景区所有所谓的“情人锁”,所以有人会去买来挂在各类护网和栏杆上,是因为“锁住”这个关键词。即便爱情关系和一扇形而下的门之间没有任何相似之处,但是“锁住”这个关键词是共通。
而这种集体无意识中共通的情绪,就是关键词的重要性所在。
举例就来了:比如,怎么让和尚买一把梳子?(我知道这个问题跟狼问你怎么卖出一支笔一样,但是且先用梳子和梳子吧)。这时要考虑的问题永远不是你有多想把这把梳子卖出去,而是这个和尚在感情上最关注着什么问题。就职业来说,和尚要念经,心里要信佛。那么,感情的切入点就是信佛和念经。那这时,要找的就是梳子和信佛与念经的通之处了,(物质和信念组合就是信物。)甚至不一定是假话:佛祖是有头发的,不用佛像来证明,连历史都会告诉你,佛祖是有头发的—有头发就需要梳理。而佛祖会讲经,有经就有文字,有文字就要有载体——有纸就需要镇纸。
简单来说,把一把梳子卖给和尚的办法之一就是说佛祖曾在讲经或者读书时用梳子当书签或者镇纸。而用梳子当作镇纸或者书签会有助于任何人的理解吗?不会,想就知道不会。而“镇纸”只是一个由梳子到佛祖和念经间相关感情的关键词。
再回到Hozier,就像一枝野生杜鹃花会有人采,但是一枝杜鹃花长在精修过的花园里就不会有人采(或者我可以比喻玉置成石,或者继续锁定在庙里才是和尚念经的地方,但是),我想说的是所谓“合适的场合”是一种集体潜意识的感情暗示。就像正规精修过的花园是告诉大家去欣赏花的美而不采摘,而演唱会场地就好象是在潜意识中告诉大家这是可以一起欢呼鼓掌,并为台上的一个人喝彩的场合。
总之,拥有感情的人们,总会有感情上的缺失。而这些关键词就是在给那些缺失的空白归位。
所以,综上所述,看清楚可以发现,想要任何人“成为自己”是不可能的(即便个人觉得也没什么意义),而所有的欢呼都是空洞的本能反应。
那么不如来看我的玄幻小说,《鬼法剑:小骷髅历险记》:
起点:https://book.qidian.com/info/1027488174
豆瓣:https://read.douban.com/column/59534695/
谢,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