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不识名句折枝旁,销诗兴起著文章
今日抄诗至刘叉,录得《冰柱》《偶书》二篇(诗附于篇末)。 有些感想,名句虽好我不爱,偏偏要去摸索角落里不起眼的其他情感,便有此篇。
刘叉是很有意思的一位诗人,他遭遇到了大唐时代文人怀才不遇的寻常命运。
但是他放歌于景、纵情于物却没有和别的文人骚客一样老调重弹。
别人总是从物如何谈到人如何,他却剑走偏锋,开创了一番奇绝景色:
从人如何再到人眼中之物如何,最后再回到物如何、人如何,
情感之迂回,思绪之曲折,堪比蜀道之难,所以艺术水准亦不输给李白。
《冰柱》一篇中的“不为”六句,朗朗上口。
小小冰柱牵连大千气象,有关无关之间,风景骤然浮现。
抛去诗人对时局的牢骚和腹诽,此六“不为”当是全诗名句。
然而,我最爱的却是其前后两句,分别是
“铿锵冰有韵,的皪玉无瑕”和“森然气结一千里,滴沥声沉十万家”。
前句见可爱,冰冰有礼间藏声托韵,端的大俗大雅;
后句存哲理,沉默寡言中开天辟地,着实摄人心魄。
《偶书》的名句是后两句,“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以磨损的刀来比喻正义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妙比喻。
然而,我最爱的仍然是前面那句,“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事随日升,纷繁琐碎,大景变小景,一句刺中日常生活的真谛。
正如有人感叹“天不生某某,万古如长夜”,但众人却见太阳照常升起。
简简单单一句折射出了想法和现实碰撞的艺术。
前后本不是诗人本意,是我胡思乱想,结合自身实际赋予的新意义。
这种唯物辩证读诗后又唯心解读之法,也算是马哲和东方文学的一次另类融合了。
写完,想起前日抄写李贺的《将进酒》,也是这般。
注意力完全不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这大矛盾、大冲突、振聋发聩的名句上。
反而沉迷于“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的美妙图景。
应是心境使然,没有牢骚便没有同感,那天只愿去接触诗句中的美好。
等哪天换了心境,可能比作者的感慨更加万千。
这也再次应证了我之前一篇文章里的看法:
作者想说什么很重要,读者读了以后想什么,同样重要。
有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去看一看那篇文章,名叫《作品的生命力——金庸武侠和我的鱼》。
倒也不是每天都在“不识名句折枝旁”,更多时候是在“销诗兴起著文章”。
因为,牢骚也是有的,前些天它和夜色一起来过。
当即写了一首小诗,记录下当时的秉性和脾气。
虽然是首没有人看得上的破诗,但是架不住自己喜欢的紧呀。
《熬了个夜》作者:本人
白云留它要走,月色不请自来。
风雨挑灯看遍,天书无字满心玄。
篇末附上文中提到的几首诗:
《冰柱》刘叉
师干久不息,农为兵兮民重嗟。
骚然县宇,土崩水溃,畹中无熟谷,垅上无桑麻。
王春判序,百卉茁甲含葩。
有客避兵奔游僻,跋履险阨至三巴。
貂裘蒙茸已敝缕,鬓发蓬舥,雀惊鼠伏,宁遑安处,独卧旅舍无好梦,更堪走风沙!
天人一夜剪瑛琭,诘旦都成六出花。
南亩未盈尺,纤片乱舞空纷拏。
旋落旋逐朝暾化,檐间冰柱若削出交加。
或低或昂,小大莹洁,随势无等差。
始疑玉龙下界来人世,齐向茅檐布爪牙。
又疑汉高帝,西方来斩蛇。
人不识,谁为当风杖莫邪。
铿锵冰有韵,的皪玉无瑕。
不为四时雨,徒于道路成泥柤。
不为九江浪,徒为汩没天之涯。
不为双井水,满瓯泛泛烹春茶。
不为中山浆,清新馥鼻盈百车。
不为池与沼,养鱼种芰成霪霪。
不为醴泉与甘露,使名异瑞世俗夸。
特禀朝沏气,洁然自许靡间其迩遐。
森然气结一千里,滴沥声沉十万家。
明也虽小,暗之大不可遮。
勿被曲瓦,直下不能抑群邪。
奈何时逼,不得时在我梦中,倏然漂去无余。
自是成毁任天理,天于此物岂宜有忒赊。
反令井蛙壁虫变容易,背人缩首竞呀呀。
我愿天子回造化,藏之韫椟玩之生光华。
《偶书》刘叉
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将进酒》李贺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