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的几本书
去年一整年的空余时间专心做了一件事情,但买书的习惯没有停止,导致待读的书堆了一摞。今年开始着手清理去年买来却未读的书。

1-《司马迁的记忆之野》
去年预定了一年的读库套餐,包括六本读库本库,还有一并搭载而来的六本小册子。小册子以轻巧为特点,选用特定的纸张和大小,目的是填充快递首重的差额,给大家提供不需要快递费的手持读物。所以它们拿在手里一点也不重,页码也不是很厚,属于两三天可以读完的快餐食品。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是刘勃的三部曲之一,它被读库搭载而来是一个惊喜。用当下的语言叙述当年的事,使历史这两个字褪去了学术的外衣,又有理有据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视角,让普罗大众比较容易的吸收了其中的养分。我竟然貌似穿越历史,在零星文字中窥见了现世的边边角角。想起概论老师曾说过的中国人的环形思维,三十年河东 三十年河西,翻来覆去依旧是河东河西。
另外搭载而来的还有一本《以纸为本》,它记录了日本一家造纸厂震后重建的艰辛。和国内大地震事件不同,我对日本的灾难仅限于知道这个层面,和当时亲耳听过的两个字:暗爽。但这本书没有完全的赞誉日本国民的隐忍和坚持,也写下了当时一些民众的恶劣行为,以及叙述者对于恶劣行为的愤怒和斥责。

2-《贾樟柯的世界》
贾樟柯是如今市面上耳熟能详的人物,和书配套的有纪录片《汾阳小子贾樟柯》。这本书是毛边本,也就是说页面没有完全分开,需要先把它们撕开才能翻阅。我在没有任何工具的前提下,弯腰撅腚用手指头把上下左右撕的呲牙咧嘴,像是参与完成了一场和观众互动的行为艺术。说实话,最后看着新书有点心疼。
他所有的电影里面我最喜欢《站台》,它记录了整个八十年代。很多在那个年代出现过后来悄无声息消失了的场景、潮流和物品在电影中重现,激活了大脑中的黑匣子。而《小武》是一直没太看明白所以也没有太大印象的他的第一部电影。只是记得他说过:在一个小县城里,你一旦是小偷,就一辈子是个小偷。显然我认同这句话。
开头一篇《超越前代》中的一行字让我重新刷了一遍《小武》。这行字的前后各有一个破折号:——他回到自己的城市却发现已经不属于那里——。我终于理解了王宏伟那张平静的脸下面隐藏的无所事事和无所适从,是一种在哪都没有归属感的浑身不得劲儿。
电影中的小武是个没有第二次机会的,整个县城都知道其名字和生存之道,同时又有自己原则的职业惯偷:钱留下,把别人的身份证寄回派出所。之前的兄弟现在意气风发,不想再和他有牵扯,他却记得当时自己夸下的海口,偷钱去上礼金但被退回来。想在歌舞厅的姑娘身上寻找安慰又被更有钱的金主截胡。给姑娘买的金戒指被老娘偷偷塞给了即将上门的二哥媳妇,因为那是城里人家的闺女。而应姑娘要求买的传呼机很久很久都没有响起过。
他终于又一次的被抓住了,原因是在行窃过程中传呼机突然响了。可响起来的信息不是来自于苦苦等待的姑娘,而是天气预报。他看到自己被抓的画面作为头条新闻在当地电视台上争相播报。这一幕的社会背景是目前几近消失的两个字:严打。

3-《天南》15 因父之名
天南作为优秀的文学季刊前前后后只存在了四五年的光景,共19期,我这里有几本。
每期一个主题,前有入口,后有出口,中间还有刊中刊。刊中刊是几十页的英文小说,用纸比其他小一圈,装订在一起侧面很容易识别,厚度长短完全可以独立成册。可惜这人间福利之前从来没有珍惜过,打眼一看就知道自己道行不够。
因父之名,顾名思义和父亲有关,六篇的专题里面我只喜欢倒数第二篇。因为它既不玄幻的把痴情汉子变成树,也没有几个角色轮番上阵,让我不得不像个精神分裂的病人一样在脑袋里分出几个小人,然后费力地试图把文字合理安排给各自的小人,最后发现自己好像还是没读懂。
这篇叫《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的房卡》的文章夹在这一叠一半幻像一半想象的铅字里显得格外不一样。它不仅用稍微戏虐又足够冷静的情绪描述了自己骚动不安的青春,和父亲嫖娼被抓后显示出来的狼狈,以及过后很快的重新意气风发,而且最后给了一个类似电影结尾般的开放性结局。
他写父亲开始哭得像块湿抹布,之后越来越干涸,最后毫无预兆的离开了他的房间。他在最后用一整页画了个正方形格,格的中间有一个不算很小的黑色圆点。他写你盯着这个点看三十或六十秒,那时你的眼前会出现一个画面,而这个虚无的画面就是本文的结局。你可以根据好恶安排其父亲再一次嫖娼被抓,或者相信奇迹发生,亦或者脑洞大开设想第十三种结局。这让文章有了始终延续的可能,也让我胡思乱想了好大一会儿。

4-《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
基于对许知远的一种莫名又不公平的反感,我对单读和单向街有关的一切都很不关注。唯一看过的一期十三邀是项飙那期,因为某天发现几个人在不约而同的推荐项飙,其中一个写的是:智识上的碾轧。是这五个字戳中了我的G点。于是认真的观看了视频,又下单了相关的两本书:《把自己作为方法》和《跨越边界的社区》。
这是接下来将要读的两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