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北乡村到底有什么?kokomi的最美建筑散步
参考“法国的最美丽村庄”,日本北海道的美瑛町从2005年开始,发起了日本的“美丽村庄联盟”,它以共同的识别标识和活动,来活化社区发展,并借由环境和景观的保护来促进各地的观光发展。目前全日本有63个村庄加入了这个联盟。

也是因为发现了乡村的独有魅力,团长在疫情之前每个月都往日本乡下跑。除了在国内比较知名的小樽,白川乡外,也巡礼过濑户内海艺术祭和越后妻有艺术祭的偏远地区。在旅行中也渐渐感悟到日本乡村与建筑、自然、人文的完美结合。

2014年我国也出台了“美丽乡村”政策,2017年十九大更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随着乡村建设的方兴未艾,越来越多的建筑师从都市涌入乡村,将乡村作为自己一展身手的舞台。如何保存乡村多元而独特的文化传统,并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有赖于从多维度深度发掘乡村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生态价值。

安吉是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这里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不但改善了农村的生态与景观,还带动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 在过去的一年,kokomi走访了安吉、富阳、桐庐、嘉兴等最美乡村,收集整理了很多案例,看看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有益启示。
大地之光艺术公社
坐标:湖州市安吉县蔓塘里
蔓塘里是一个只有一百多户四百余人的小山村,静谧祥和,以白茶、竹子、黄花梨知名,是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也是安吉县首批省A级景区村庄。在前期美丽乡村建设中,蔓塘里极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有的乡村生态——古戏台、古建筑、老街、园林等丰富的乡村元素。


灯光设计团队在蔓塘里现有的灯光设施基础上,通过科技、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进行艺术提升,十个展项用了20多台激光工程投影机以及多种灯光,与亭台楼阁、水 池竹林完美契合,创造了惊艳的影像。形成特有的“夜经济、夜模式”,将“蔓塘里”打造成乡村文创灯光旅游示范精品。


蔓塘里白天古风浓郁,夜晚则祥和宁静,具有典型江南小村风韵。本项目设计理念是以影像重塑乡村夜景,让蔓塘里的民房、树林、池塘等焕发独特魅力,为游客带来自然美景与人文艺术交融的独特感受。村民希望以夜景为亮点,顺应“夜游”趋势,发展艺术经济,突出差异化特色,让更多人品味蔓塘里的美。


花海竹廊
坐标:湖州市安吉县余村
余村,是“两山理念”诞生地。这里三面环山,竹海绵绵,村口一块石碑矗立,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座村庄曾是安吉矿产资源丰富的村子,富极一时,但因为对环境的污染太大了,这里的矿山纷纷被叫停,漫天粉尘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一碧如洗、生态非常之好的美丽乡村,余村人用实际行动保护着这里的绿水青山。

通过不断的努力,这里已经是国家4A景区,村里的农家乐、荷花山景区、千年银杏树、葡萄采摘园、水上漂流等产业也是声名远扬,村子大力发展旅游业和农业,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成为安吉美丽乡村的楷模。

花海竹廊巧妙利用竹材,既造型独特,又饱含诗意与自然之感。设计发挥原竹柔韧耐弯的优势,屋顶自由轻松的曲面形态与余村绿水青山的优美自然环境完美契合。竹枝交叉处顶部抬高为圆形采光口,打断封闭的屋顶界面,同时让阳光、空气、雨水进入,模糊内外边界。

当地竹林覆盖广泛,竹种类众多,从古至今人们的生活生产也与竹子息息相关。当地政府为了让竹建筑、竹设计更多走进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助推竹产业发展,特举办安吉高校竹设计建造大赛,两山茶舍有幸在大赛中拔得头筹,是为本项目落成之契机。

小村客厅
坐标:湖州市安吉县大竹园村
“小村客厅”作为大竹园村的文化礼堂坐落于浙江安吉。作为住建部省级农房试点村,肩负着尊重与复兴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使命。

大竹园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然而经过历代的破坏、 改建和生长,如今村中历史最久远的仅剩下一堵清末的墙,但村落原有的肌理依旧清晰可见,其浙北民居的建筑形制和生活方式更是从各个角落显露出来。

在江南水乡的生活习惯中,水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和特色。古时候的村民,将水用于灌溉、浣洗、生活,往往通过家门口的水声和气味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家在哪。而山水围合历来也被视为理想聚落的必要条件,与自然互为整体的时空观念也是传统的美学思想。

“水、石、竹、田”等农民的生产要素的梳理和连通意在阐述现时的“竹喧归浣女,清泉石上流”,所以“小村客厅”正选址在新老村的衔接处,不但步行可达,汇集人流的同时也强化了空间的交互功能;结合原有的水塘和交通节点设立公共配套,便捷服务村民的同时,也致敬历史传统和自然环境。

乡邨记忆馆
坐标:湖州市安吉县山川乡船村
安吉山川乡船村,距杭州主城区西北方向约60公里,海拔约220米,四周群山环抱,中间形成一个盆地,良田千亩,一条溪流贯穿东西,流水长年不断。入村前是一条蜿蜒曲折的狭长小径,一边是竹林,一边是溪流,过后则豁然开朗。

地块位于村主干道边,紧邻溪水,现状为废弃厂房,长约25米,宽16米,三面紧邻农居,一面隔路临溪水。建筑原始状态很差,屋面瓦、墙体基本报废,只有几根红砖柱和木屋架尚能加固使用。

针对现状,设计团队提出3个问题,如何合理利用现状资源;如何引入青山绿水的风景;如何使建筑具有乡村特色韵味。 为了避免相互干扰,与农居的相邻界面不开或尽量少开窗户,临马路墙面1.3米以上才开大窗,坐在里面可不受道路干扰,但依然能看到对面的山水景色。

设计团队在大空间中尽量多的设置天窗,这样使得风景最大化地映入室内,也尽可能减少对周边民宅的干扰。 就地取材,收集村民造房子剩下的红砖并以当地黄泥墙工艺做为建筑外表皮,门窗由木匠现场制作。因乡土材料的运用,建筑自然,朴素,融合于山水。

顶部每跨设置一个天窗,除了满足采光需要,更引入周边的山景,作为乡村记忆馆的核心功能空间,在这里能感受到自然山水和传统手艺,现代生活的融合。内部空间朴素自然,墙面内外一致,地面则用水泥做磨光处理,屋顶则是保留了原始木屋架的结构美感,软装也以原木为主,使建筑、室内融为一体。

华腾猪舍里
坐标:桐乡市洲泉镇石海线周家浜
以靠建筑在浙江桐乡洲泉镇为华腾牧业设计了一座美丽的猪舍里展厅,作为牧场的一处观光景点展示猪肉加工过程。

建筑师在了解猪圈的形式与最新养猪技术后,在原有的猪圈建筑剖面基础上增加了采光筒,起到自然采光和通风的作用。虽然由于造价原因未能实现可开启的天窗,十字型的天窗结构和高耸的采光筒依然呈现了宗教建筑的意味。

建筑师结合水缸与水净化系,创造传统仪式感。最有趣的是,建筑主入口与柯布西耶在昌迪加尔设计的“张开的手”十分相似,由一个混凝土框和一个飞翔的猪雕塑组成。这部分设计最终走向了功能和抽象的结合,在乡建的热潮中各类形式的影响下,做出了靠拢现代方向的姿态。

猪舍图书馆的面积控制在200平米,枕木规格是160x220x2400毫米。2400毫米宽度的空间不可用,必须用若干根枕木相互搭接,形成一个足够宽的空间。在此规格枕木的基础上,设计师设计了第一稿方案,这个方案的剖面是用五根枕木搭出一个折型的拱状空间。

空间宽度是6米,高度是5.7米,设计师认为这样的空间是好的,但却遇到了一些困难:这样的构造方式更适合做个亭子,而非可闭合的建筑;同时,这种做法下枕木的用量特别大,造价过高,于是在空间状态和尺寸不变的情况下,改进了结构形式。

解决了结构问题之后,又需要回到建筑与空间的关系。 既然与形式主义的图书馆设计划出界限,就把对读书人的关怀做到底,严格控制书架的高度,让读者能轻松拿到想要看的书。图书馆的室内木头用的是东北红雪松原木,没有刷任何的保护漆,让红雪松的香味自然地散发出来。

运河陶仓理想村
坐标:嘉兴市王江泾镇田丰村
“运河陶仓理想村本就是与自然共处的美好生活试验场,当极具人文美学的服饰艺术展抵达乡野艺术社区时,这里将上演一场碰撞的、有机的、相衬又相成的展览,呈现出不一样的内涵。”运河陶仓理想村相关负责人说。

运河陶仓理想村位于王江泾镇的田丰村,这里曾是明清时期王江泾名门望族陶氏的宅居所在地。1960年,陶氏庄园收归国有,被改建为粮仓,由当地粮站使用。直到2019年,王江泾镇引入乡伴文旅集团乡伴精品民宿项目,以田丰村粮仓与陶氏文化为基点,打造而成这个运河陶仓理想村。

走进运河陶仓理想村可以看到,陶仓艺术中心是理想村的地标,保留着“老粮仓”风貌,加入莲花、麦穗等王江泾文化元素,满墙红砖散发出浓郁的工业风。村内还有联合行舍、乔麦年画、阆风艺术等十大国货品牌打造的集合民宿,展现出了不一样的乡村魅力。

老建筑混搭新设计,碰撞出新的“火花”。去年初以来,运河陶仓理想村火遍了周边地区居民的社交圈,成为网红打卡地。这里还举办了展览《新陈代谢》以及运河国潮生活节、非遗文化论坛、董小姐会客厅、荷下生活季等一系列文化艺术活动,络绎不绝的游客让原本平平无奇的村落焕发新生。

“我们以‘振兴本土文化’为己任,为当地及周边城市的青年群体提供有自然乡野风光、有独立生活空间、有文化艺术氛围、有精神交流平台、有创意产业集群的多种生活方式,打造创业者梦想社区,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中描绘出的一处诗意栖息地。”该负责人说。

红砖垒起来的巨大麦穗丰碑,纯白的展厅里植物和泥土“随意”堆起的艺术,铺满水磨石的花朵地面,金属感的旋转楼梯……在陶仓有无数有记忆点的地方,这一切的美好都是从一个废旧粮仓一点一点改造打磨而来。

可以说,运河陶仓理想村的发展实现了多业态集聚,它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旅游目的地,而是把城市生活与乡村生活做一个有机的对接和补充。

最美乡村回迁房
坐标:杭州市富阳区东梓关村
中国的城市化使得城乡差距非常大,大量原住民仍然居住在年久失修的历史建筑中,居住环境恶劣,本案面对的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江南村落,为了改善居民的居住与生活条件,当地政府决定一期先外迁50户,遵循宅基地一户一宅的分配方式,在老村落的南侧进行回迁安置。

传统聚落丰富形式的背后具有相似的空间原型。本案设计试图从类型学的思考角度抽象共性特点,还原空间原型,尝试以较少的基本单元通过组织规则实现多样性的聚落形态。设计从基本单元入手,在建筑基底占地面积不超120平方米的前提下,确定了两种不同方向性的基本单元。

两个基本单元建筑基底的适度变化演变出四种类型,将单元通过前后错动、东西镜像形成一个带有公共院落的规模组团,与传统行列式布局相比,在土地节约性、庭院空间的层次性和私密性上都有显著提升。每个规模组团都有一个半公共开放空间,有助于邻里间交往及团体凝聚力和归属感的形成。

基本单元的功能空间设置从农民真实需求出发, 并以问卷的形式定向采集了信息,并根据各户家庭人员构成,年龄结构等实际问题沟通和调查,找出大家的共性需求。最后设计中遵循了当地堂屋坐北朝南,院落由南边进入的习俗。

如何在控制造价、降低建造和后期维护难度的同时,在新住宅中延续传统的形式意向是项目的另一难题。设计中将江南民居中曲线屋顶这一要素作为切入点,将传统的对坡屋顶或单坡顶重构成连续的、不对称坡屋顶,形成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构建出和而不同的整体关系。

深灰色的压顶与白色大面实墙形成了强烈的白与灰、线与面的色调构图关系。在虚实关系的营造方面,外墙以实面为主,朝向院落的界面以半虚及玻璃为主,既能保证采光需要,又能形成内向感。在虚实之间完成了对外实内虚这一传统建筑界面特质的现代转换。

项目的完工为东梓关带来了复兴的机遇,乡村论坛的举办,多家设计公司工作室的进驻,农家乐、酒作坊、咖啡厅等生活配套的逐步跟进,原住民的回归,使得整个村庄的人气活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这个已经被遗忘的小村落重新走入了大家的视野。

先锋云夕图书馆
坐标:杭州市桐庐区莪山乡戴家山村
桐庐先锋云夕图书馆是先锋书店开设的第11家书店。项目凭借“先锋和书店”的文化传播理念,以及独特的“畲族”山村的地域自然人文景观背景,成为当地村民和“异乡读者”的公共生活纽带,成为地方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聚焦点。

图书馆的主体是村庄主街一侧闲置的一个院落,包括两栋黄泥土坯房屋和一个突出于坡地的平台。建筑设计保持了房屋和院落的建筑结构和空间秩序,将衰败现状修整还原到健康的状态,新与旧的关系强化了“时间性”,土坯墙、瓦屋顶、老屋架这些时间和记忆的载体成为空间的主导,连同功能再生的公共性,共同营造文脉延续的当代乡土美学。

适应图书馆新的功能注入,最为关键的设计操作是屋顶抬升策略。支撑屋顶的建筑内部梁柱框架整体加高了约60厘米,利用这个高度形成了高窗的构造,光、气流以及竹林景观被自然地引入室内阅读空间。屋架抬升实现主要依赖地方工匠娴熟的传统技艺,用巧妙的榫卯技术加长局部的柱子。

与此同步进行的还有小青瓦屋顶的翻新,在望板之上附设的保温构造,大大提高了老屋的热工舒适性。在建筑外部,原封未动的土坯墙和青瓦屋顶由于侧面高窗的存在,显示出封闭而开放、厚重而轻盈的戏剧化效果,在修整的室外景观和照明设计衬托下,形成村落温和的景观焦点。

连接主屋和偏屋的透空木格栅连廊,除了强化改造后图书馆和咖啡厅的功能联系,同时重新界定了室外空间细腻的体验序列。街道、台阶到连廊之间,是紧凑而友善的前院;穿过曲折的连廊,或者从建筑内部来到室外,则是建筑、连廊和弧形轮廓的平台,共同限定的室外阅读、观景场所。

作为近三年来建筑师全心投入的“莪山实践”的一部分,这个乡村图书馆所表明的是一种“当代乡土”的立场,根植于中国的地域乡土现实的地域建筑观念,体现乡土生活的人物和情境于时间轴线的生活方式和文脉环境延续性。

言几又胶囊旅社书店
坐标:杭州市桐庐区青龙坞
青龙坞是一片古村,隐匿在浙江桐庐的山林深处,因流经此地的一条溪水而得名。村中有一座木骨泥墙的老宅,紧邻一条山路,南面背靠青山,北面俯拥低台院落。

Atelier tao+c 西涛设计工作室应业主之邀改造这座老宅,在占地仅232平米、高7.2米的双层空间中,置入一个可容纳20人的胶囊旅社、一个乡村社区书店和阅览室。如何在一个紧凑空间里保证住宿区的私密性,又要同时满足公共空间的开放性和整体空间的连续性,是这个项目的最大挑战。

在拆除了老宅原有的楼板和隔墙后,一楼作为图书馆和公共区域。建筑师在空间中置入了两个“漂浮”的独立结构,分别用作男生“楼”和女生“楼”。

在为客房区域分层时,建筑师没有采用常规的楼层高度,而是特地用坐卧所需的高度1.35米作为胶囊住宿区二层以上的楼板高度,以堆叠的形式构成三层“楼中楼”,制造出有趣的视角和不同寻常的空间尺度。住宿区楼板之间相互交错,在部分区域构成“双层”挑高,满足住客通行和站立的需要。

当人们站在平台上时,他的视点高度超过了上一层楼板的高度。 随之而来,跌宕错落的平台内交织着层次丰富的视线关系,两座“楼中楼”之间可以发生多角度的对望,互通声气,在感官上营造出流动的空间。

错层的平台之间通过看似纤薄但结构稳固的金属楼梯相连,每段台阶仅有9步,造成短促转折的穿行路线,有如山中的婉转幽径,人就在这辗转中漫游,攀爬、静止、阅读、窥视、入“囊”休息……置身其中,不见全貌,却在每一处停顿和转身时捕捉到不同的景观。

疫情可以阻止团长出境的脚步,但不能阻止我探索新事物的热情。相比于城市的项目,在乡村的创造里,设计更轻松自然。项目建成开放后,村民和游客逐步参与其中,最美乡村建筑展现的不仅是传承,更是新生。
请记得点赞,转发,分享。就会尽快看到团长的下次更新。
(公众号:kokomi的私旅行)
kokomi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如何用20条直飞航线,玩遍日本47都道府县? (64人喜欢)
- 日本十大最佳徒步路线,用五感体验风景的旅程 (40人喜欢)
- 废案再生 | 旅东北夏日篇,佐渡金山盆舟,山形樱桃采摘 (10人喜欢)
- 废案再生 | 茨城栃木群马,紫藤粉蝶芝樱,北关东花散步 (9人喜欢)
- 废案再生 | 宫城山形福岛,南东北赏樱趣,复兴建筑巡礼 (11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