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21年上半年读书总结
查看话题 >读书分享:后浪2020年动物系列
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所以主观体验很重(nong)要(hou)。
第一次阅读后浪出的书,就是年初的时候收到的十本新年礼物,说实话真的很惊喜。等我翻开了好几本之后,慢慢发现并且理解了“后浪”之所以称为“后浪”的原因。
现当代的很多新锐青年作家以及一些尝试先锋文学的作家都在这个出版社的庇护下得到自己的被体谅、被理解和支持,收获自己的读者群。尽管我是一个比较传统审美的读者,依然会为这样的风格能够顺利走到大众视野前付出的努力而鼓掌。因为我们应该承认,美是多样的。
我也是感谢这样的一个机会,让许久没有坐在电脑前用心敲字,试图写下阅读感悟或者体验的我,得到一次心灵全然平静的旅程。如果不是一次性受赠这么多书,并且不算是完全符合我惯常风格的书,我估摸应该不太会写长的阅读分享(自己完全没有到达能够写评论的水平)。
这一趟,的确是一次走出舒适圈的尝试;并且,我想写一些无关内容的分享。
《狗夫200天》
评分:★★★★★

这是一本很轻松的小说,只是讲了一个故事,并且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作家张春说,这是中国版的《在路上》。
一个是普通甚至会被认为loser的中年失业青年,另一个则曾是养尊处优的小姐却患上了不治之症的老太太,他们考驾证然后只为奔赴一个名叫“海里大草原”的目的地。途中发生了很多故事,两位主人公的神秘故事也慢慢被揭开,幽默有趣、文艺浪漫又返照着现实的光芒。故事情节也许有荒诞之处,但是却不让人感受到离奇:生命的底色是悲凉的,但是不妨碍有的人会笑着走下去。
我曾经无数次迷茫于代际鸿沟的解决:一方面不想把烙有上个世纪印记的老一辈留在时光的彼岸,另一方面又希望在每次他们无法理解当代生活而痛苦皱眉时,能做一个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们喜好的人。
而在这个故事里,我发现,就算是思维再前卫的前贵族小姐,也会在慢慢接近生命终期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无力——人终究是时代的产物,我们终将会落后而被时代抛弃,而时代的更迭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快,我们只能永远、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命运安排。但是好在人类有足够的乐观之心,相信一种叫做未来的事物,它看不见摸不着,却是每个人类生物能在时间里勇敢往前走的支撑。
这个故事还给了一个叫阿尔兹海默症的群体足够多接受社会注视的机会,我觉得非常难得,也是我认为这故事最用力的人造催泪点。其实也不刻意,因为对于身边有老年痴呆的读者而言,只要说出这五个字就已经威力十足。
这个群体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非常庞大,而像艾滋病一样,人类科学家仍未发明任何一种药物能够治愈类似元件老化这样的毛病。也就是说,当你得知获得了这样的病症的时候,你就只能接受自己会慢慢失去记忆,直到有一天把你之所以为你的所有故事、你获得的成功、你丢失的东西、你爱过的人和爱着你的人悉数忘记。最最重要的是,你或许还无法有尊严地一直活到自己死去的那一天,活得体不体面已经是后话了。
不管如何,这是一个温暖治愈的故事,一个适合一个人放在枕边作为睡前阅读,或是找一个闲适的饭后配下午茶阅读的好伙伴。我很喜欢。
:渐渐不记得身边的人,是什么感觉?: 好像没什么感觉,你想想,玻璃要是碎一地,人会是什么感觉,就会觉得危险,想要赶紧拿扫帚扫掉吧。
《海鸥墓园》
评分:★★★★★

这是一本小说集,且不愧是编剧的作品,因为里面很多的故事主人公都基本是编剧或是文艺工作者。
一开始觉得现代后现代的味道太呛了,呛着呛着当亭前的烟雾散开之后就看见了纯洁的圣像。卡佛式的爱情描摹,像咀嚼一根无味的白色蜡烛,在等待戈多的荒谬中国,莫名其妙被击中然后泪流满面。尤其是在这个疫情肆虐的时代,人类文明好像都如一座海市蜃楼,你不知道到底影子是真的,还是你才是真的。
感谢郑然帮助我学会体会后现代的绚丽。
谈谈装帧设计,可以说是十本里面最喜爱的风格了。虽然本人对腰封嫌恶至极,但是本书稍微复古的色调搭配和简单的内容(只是摘录文中字句),让我觉得很有腰封“最好的样子”,虽然不知道是否因为作者年轻还没有很多作品或是名气。和书皮甚至书中的后现代笔触刚好形成冲击对比,这个蓝橙撞色就更有味道了。
一旦你轻易习惯了某些事,它就会变成不可挽回的轨迹,令一切都平静地滑入深渊。
《猴杯》
评分:★★★★

张贵兴的名字是我听闻很久但直到今年暑假才开始读他的作品。难以想象这是一位台湾作家写的文字,这么夸张、这么传奇、这么暴烈、这么刻意。
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文风,让我想到十本里的另外一本诗集《马尔多罗之歌》,同样的震悚惊骇,但与其超现实主义不同的是,张贵兴构筑的这个猪笼草世界是当前最流行的魔幻现实主义,你似乎可以看到里面有和你身边一样的人和事,但是换一个处所,一切理所当然都轰然倒塌。
阅读的时候,我常常想,作者一定是在那样可怕的世界里经历过一些什么,或者在现实中有过那样可怕的经历,才能写就这么畸形的绚丽。但更有可能的是,才华横溢者,自有天妒的想象力吧。暴力张扬的笔法,描绘奇异狂野的丛林世界。文字里不知道如何做到勾勒雨林里潮湿阴暗的感觉,陌生而富有距离感,交媾和虐杀在这里变得稀松平常。
虽然三句不离修辞让环境描写变得稍显臃肿,读起来让人感觉窒息,让叙事线变成了配角(虽然不清楚是否作者本意),读到最后竟有种堆砌真相的仓促;但是人作物、物拟人这种颠倒的运用的确让我耳目一新。故事的“史诗感”很足,也许是因为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对殖民者残暴的控诉、对几代人恩怨的民族恩怨,如一个热烈而绵长的梦魇。
吐槽一下封面:其实还不如不要书衣,那个蓝色的林影婆娑更好看。

大伙继续大量其他的捕虫瓶。一具只有下半身的婴尸屁股朝天,消化液外的小臀小阳具被蝇蚋啃去一半,像极了两杯正在溶化的霜淇淋。另一具被剖成一半的婴尸坐卧在较小的瓶子内,依旧完整的头颅伸出瓶口,但颅骨已裂,脑浆依稀可见,仿佛难产而夹死在母亲阴道口。
《时间龙》
评分:★★★★

我记得当我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心中的惊骇费了很长时间才平定。
那时的脑子里闪过很多的疑问和质问之声,一种无以名状的愤怒喷薄欲出。记得当时在本子上专门记下了几句话: 为什么人类的理解力只有在瑰丽的想象中才能达到充分地实现?
为什么总需要异界才能让故事难忘和深刻?
我不得不以尖酸刻薄地嘴脸说,人类的想象真是幼稚局限,到了幻界也仍相信爱是超越一切最强大的力量,或者是生物本能的性爱。这种刻着地球人类名字的故事也敢成为宇宙的小说?
在台湾作家里好久没有看到这样直白又委婉的语言,用力却又流动的文字了,因似乎还能在行文里感受到一种名叫乡愁的情绪,一种叫民魂的傲气。极短的篇幅却能用文字构建一个复杂而立体的世界,却不显得拥挤和做作,内核又来得深刻却又不生硬。
不知道为何,我总觉得读的像是外国人写的故事,每每看到“华人”都要愣三愣。
与其说人类需要战争,不如说战争需要人类。
《马尔多罗之歌》
评分:★★★★

先不说内容,我就非常喜欢本书的封面已经内页设计。十本书里最惊艳的设计,内里影印质感给整体复古和神秘的氛围加到满格。
第一次读法国诗人的作品,却看到了西班牙文化的大胆和激情。那些绚烂奇异的想象和隐喻,那些暗黑尖锐的幻想和词汇,内容是饱满得溢出情绪得,特别喜欢和大海有关的笔触。虽然本人读过的诗不少,但是长篇的散文诗能驾驭得节制却依旧能如此璀璨的,真的不多,不禁感叹作者天资当真卓越。
读诗是需要情绪的,这是一本适合沉闷的冬日下午阅读的书。
于是,人们慢慢抬起头,恢复勇气,像蜗牛似的伸长脖子来观看说这番话的人。突然,他们的脸发烫,变形,显出可怕的激情,扭曲得连狼都会害怕。
《野猪渡河》
评分:★★★★★

我相信有血性的中国人每当看到抗日战争片或是抗日纪事时,心里都会自然而然地涌起对于日本鬼子的极度憎恨和厌恶。这本小说的背景正是太平洋战争前英国殖民地的华人村落面对日本侵扫时遭遇的各种变故。
我试着以上帝的视角平静地看着这些和我颇有距离的故事,但我发现自己无法做到。在张贵兴的这个故事里,那些关于野猪的环境描写变得重要起来,或许是因为这里故事线的处理要更详略得当一些。人类和动物,在那样生存和欲望蛰伏的土地上变得别无二样,甚至动物因为没有尔虞我诈没有爱恨情仇而活得更有尊严。
什么是人?什么是性?什么是名?什么是真?张式笔法的魅力在这个战争侵蚀的国度里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恐惧是以指数级速度笼罩式从心底升起,然后你在其中迷失且很快不知何去何从。
有机会的话,非常推荐大家去阅读一下这部作品。不过,善意提醒:张贵兴的文字力量感很强,一般看完一部需要很长的时间休息,所以劝大家先买一本读着,喜欢再看《猴杯》,谨防消化不良。
孩子冲向门口时,枪声响了。火焰扑向马婆婆的长发和虾须毛,赘瘤、蛇胆痣和蘑菇赘肉先后变成了一颗颗大小火球,阴阜流淌出一个焦黑干瘪的死胎。
接下来我就要谈一些我看不懂的作品,甚至有点想吐槽,但或许是我道行未够或是不懂欣赏。
《鹅》

如果把归类从小说换成诗,把段落分为一段一句,这或许可以成为这个时代最有讽刺意味的诗集。然而,我读了三页之后,只是觉得被赤裸裸地调戏了一番。我翻来覆去地看书腰,企图找到一些线索帮助我理解这本书,但是我依旧不能理解概念小说的意义。
我以为这是意识流的新型写法,但并不是,因为每一句话都在清晰地以这只鹅为主角,阐述一件确确实实此时此刻发生的事。它好像在说一个个故事,但又好像不是。我甚至开始思考这个“鹅”是否可以换作“我”,从而开始一项深刻而谄媚地哲学思辨。
看着封面,我陷入了沉思。
鹅不重要。这里,鹅跑或跳动,鹅没有重点。
《老虎与不夜城》

拆侧封的时候,我笨拙的手把封面的下沿不小心撕开了小口。为了这折磨人的侧封,我专门找到了后浪官方对于这书装帧设计进行研读,因为我相信一切自有始终。
当我看完了这个设计理念的时候,最后一句话回归到读者自身对于装帧的理解上。我并非一个对于书籍装帧有太严格讲究的读者,一本书能以装帧吸引我的几率远远小于一个好的书名或者精彩的内容。但我是能够理解后现代文学本身需要一些形式去完成整部作品的原因。
这本小说集让我很惊讶的一点是,字数并不固定,有些短至一段话,有些长至好几页;而各种故事的风格也是各不相同,像是一大锅大杂烩,有些可读性很强,有些则艰涩难懂,因为虚构和现实的二维割裂让想象力再富饶的人也很难把二者拼接。
读着读着我会发呆,思绪飘飞:一个好的故事,其实不需要太多戏剧性的名字,仪式化的情节和结构性的布局,那些都是写作人的武器,因为最厉害的将军都是“不流血的革命”。
甚至我会想,现代后现代的走向,也不一定需要打破些什么,因为打破本身即是在承认禁锢是一种禁锢。
他不擅长说话,也不擅长幸福地生活下去。所幸任何生活都是不幸福的,任何生活都不可推敲,堵在所有人的喉咙里。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口吃。
《牛》

这本书是十本里唯一一本散文式小说的风格,按说应该是我会非常喜欢的类型。
吴煦斌的文字非常优美,意境深远,如泣如诉。只是,一旦当我开始尝试以小说的预设开始阅读的时候,我就有点摸不着头脑,连同这个拙劣设计的封面也让我开始愤怒。
我并没有在批评叙事线的处理,只是这的确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会有的格局:故事的起承转合,前因后果、铺垫高潮和尾声结局都无所不在,也就没有了这些应该有的位置。作者的文字里有看到隐隐地蓄力,但是指向的似乎不是一个高潮,也不是结局,而是此时此刻的文字本身。
这种熟悉的阅读感觉,会想到什么?
没错,就是散文。
抒情就是目的,故事只是线索。所以阅读过程中,我常常无法理清这到底是一个着急等待被诉说的故事,还是一些在胸中埋没急需倾吐的感情。
无解。于是我读不下去了。
烟雾从他的口里升起,飘散在凝固的空气里。我记得那烟雾,我记得他。他是空中的雕像,寂静和事件穿过他像穿过季节和雨。他教会了我生命和呼吸、等待和大地的秩序、声音、树的呼喊,还有萎谢和死亡。
《羊呆住了》
这本书没有拍到封面就出了给豆友,因为实在不是我的菜。与其花时间去读后面的几百页,我倒是推荐大家读一读序,是序的存在让作者表现了一些作为写作者群体的真诚,而非让普通读者容易感受到不适的抖机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