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目光》
目光(2020年度中国好书,陶勇医生首部文学随笔) 陶勇 李润
92个想法 ◆ 序二 倪萍谢谢你,让我看到生活中的光 >> 他的眼里有光,是因为他心中有最初的善良和正直,照亮那些有信仰的人。 ◆ 01 缘起:至暗时刻 >> 好像家是我唯一可以撒谎的地方,在医院,我是一丝言语上的误差都不敢有的,因为对每个病人来说,医生的任何一句话都有可能让他产生无限猜想。 >> 我们就像一起经历了生死的战友,目光相对,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 >> 我知道她是在安慰我,医生的谎言只有医生听得懂。 >> 我把光明捧在手中,照亮每一个人的脸庞。 >> 《牛棚杂忆》里季羡林先生说,既然决定活下去了,那就要迎接更激烈更残酷的战斗,这个准备我是有的。 >> 太多拥有正常视力的人无法想象当一个人眼睛出了问题,甚至失去了光明的状态。世界在他们眼前是模糊的、黑暗的,他们连最基本的穿衣吃饭都会比我们困难得多。光明,于他们而言,值得用全部去交换。 >> 他们是不幸的,上天在他们的眼前蒙上了一层黑纱,但他们的内心却通透明亮。 >> 砍伤我的人,我相信法律会有公正的裁决,我没有必要因为他的扭曲而扭曲自己,我选择客观面对;碰伤我的石头,我没有必要对它拳打脚踢,而是要搬开它,继续前行。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用其一生证明绝处再生的意义:人永远都有选择的权利,在外界事物与你的反应之间,你可以做出不同的选择。 >> 爱因斯坦曾说:“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上天为我关上了一扇门,必定会为我开一扇窗。 >> 我并不希望我受伤这件事被太多人关注,在我的眼里,每天都有那么多人在生死边缘挣扎,相比起来,我和他们并无二致。这件事真正的意义在于,我能为这些关注我的眼睛呈现什么样的价值。 >> 这是我有生之年都没有过的一段修心时光,我回忆起很多人、很多事,我越发感受到生命的伟大和人性的多样化。 >> 既然世界可以无纪律、无原则地用榴梿吻我,那我就只能有组织、有计划地把它做成比萨了。 ◆ 02 善恶的相对论 >> 现实或许总是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理想,但也不像我们想的那么低劣,现实就是现实。 >> 我们常常太过专注于我们的心思而忽略我们的身体,实则身体是一台庞大复杂又精密计算的机器,任何一个零件一旦出故障,就会影响它看似理所当然的运行。 >> 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 03 一个医生的生死观 >> 恐惧应该是活着的警示,而不是枷锁。 >> 心理对生理的影响远大于我们的想象,如果一个人不停地暗示自己患有某种病,那么很大概率上他真的会患上这种病。所以在我从医后,我没想过死,也可以说没有害怕过死,对死亡过分恐惧,会让一个人在生死时刻慌乱阵脚 >> 人在这世上走一遭,过程远远重于结果,而这个过程的意义就取决于自己的价值观。 ◆ 04 热爱,自有万钧之力 >> 从医二十多年,粗略估计,我看过的病人应该有十万人了,其中的绝大多数我都已记不太清,我治疗了他们,他们也成就了我。 >> 有人说,医院里的人见惯生死,早已变得冷漠无情,其实不然,正是因为见惯了生死,我们才更加看淡一些表象的东西,而生命才显得更加可贵。 >> 医生并没有那么伟大,但医生这份职业却值得被尊重——医生自己对这份职业的尊重,会让自己的从医之路更加坚定;外界对医生的尊重,会让医者之路更加宽广。 ◆ 05 所谓少年气 >> 于我而言,童心大概就是对世界万物充满好奇,遵循自己的内心去做事,容易在一些小事上找到快乐,不会长时间陷入一种忧郁的情绪中。 >> 不难发现,越是博学的人越是虚心,越虚心的人也越容易对未知的东西产生好奇,这就是伊恩·莱斯利所说的“知识缺口”—— 一个人对一项事物越是了解,越容易产生好奇。比如说,你若是和一个不懂艺术的人聊毕加索、达·芬奇,他会完全没有兴趣,反而与懂的人讨论才会乐此不疲,从而产生强大的愉悦感。 >> 在我看来,很多人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点是什么,所谓的兴趣也停留在最初级的需求上。 >> 越是信息发达的地区,患抑郁症的比例越高,这就是所谓的“数字鸿沟”。人类大脑的基础作用是为生存而思考,当生存问题得以解决,大脑会习惯性偷懒,人们更愿意去关注一些不费脑子的东西,没有通过思考去满足的需求,就很难得到长久的愉悦。 >> 好奇心、简单的快乐、遵循内心这三点,造就了我在别人眼中的童心,是它让我在遭遇这次劫难后轻松地走了出来,真是值得感恩。 ◆ 06 苍生大医 >> 那时我的普通话不标准,我就早上起来读报纸,听广播,认真练;英文口语不好,我就加入一些英文小组,厚着脸皮开口说话;北京的同学见多识广,和他们聊天总会显得自己才疏学浅,于是我尽可能多地和他们讨论、学习。 >> 此后,我不太关注别人的言论,完全把医学当成一个爱好去探索。有了这样的心态,我发现知识开始变得有趣,每一个知识点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互相关联、影响,就像这个庞大的宇宙。我以结果为导向,深入去挖掘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疾病,身体里的细胞、器官是如何运转,是什么让我们活蹦乱跳,又是什么让我们萎靡不振,包括现下自己的所感所想,也是由大脑皮层的高速运行而产生的反应,这太神奇了! >>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 医生所能带给病人的希望,不只是解除病痛,还有在生死之间的一种期待。 >> 她告诫我说,如果你只是把医生当一个赚钱的职业,那你完全没必要干这行,它赚不到多少钱的;如果你把医生当成一个实现你人生价值的路径,那你一定要坚持下去,因为它能给你的价值感远比你想象的更多。 >> 我只能笑一笑,疲于应付 >> 小径旁一个花园的门口竖着一只向上平伸的手掌模型,掌心里写着简单的一句话:“HEUTE SCHON PHILOSOPHIERT? ”直译为“今天哲学了吗?” >> 陶勇,你往一个池塘里扔一块石头,会激起很大的波澜,但你往大海里扔一块石头,你会发现悄无踪影。咱们当医生的,你必须要把心放大,如果你把自己陷入患者的情绪中,你拿什么来治愈他? >> 所谓医者仁心,仁心并不是愚人之仁,这需要大智慧去包容世间万象,去化解病痛与苦难。 好感动啊呜呜 >有一位患者的母亲说,她愿意把她的手捐给我,因为在她眼里,我的手就是她孩子的眼睛。 >> 很多媒体朋友都问我会不会留下什么心理阴影,从此不敢再从医。说到阴影,或多或少会有一些,但从医的心,我反而更加坚定了。正是这次事故让我更看懂了人性,虽然我身处黑暗中,但我的那些患者,他们像一盏盏烛光帮我找到了光明。 >> 他们没有放弃我,我焉能放弃他们。 >> 起初学医时,我的眼里只有病,看病就是病,找出病因,对症下药;慢慢地,我开始看人,病是一个人身上存在的,它不会无缘无故而来,而是这个人所食所饮、所思所想和所接触的人与事一点点诱发而生,所以不关注人,治病也治不了他的心。就像伤害我的这个人,他需要救治的不仅仅是他的眼睛,还有他的希望。 >> 首先,要开发并推广眼内液检测技术,建立眼科精准医疗理念,降低炎症性眼病的致盲概率。其次,推行检测泪液各项成分的产品,把眼底疾病的精准诊疗扩展到眼表疾病;进而将检验延伸至治疗,将外泌体的治疗规模化和产业化,使带电缓释药物载体的应用落地。再次,通过基因治疗与致盲性遗传眼病和眼底疾病进行抗争。最后,通过脑机接口,将外接摄像头的电子芯片植入大脑的视觉中枢枕叶——以此实现天下无盲的初衷。 >> 我对医学的理解就是加入一场无限游戏,我将终身致力于此。未来,我想引入社会公益组织、行业机关、同行、合作伙伴去共同经营这个游戏,构建一个平衡的医疗环境,让医学融入我们的生活中。 >> 医学,博大精深,我现在所挖掘的仅仅是表面一层泥土,其内涵蕴藏着多少宝藏,我们无法想象,但我热爱它,不论结果。就像我们的那些老师、前辈,以及我身后千万的刚刚踏上学医之路的莘莘学子,持续地将这个无限游戏进行下去。 ◆ 07 1%的世界有多大 >> 我每天都在经历这种痛苦,每周还要去积水潭医院做复健治疗,将新长的瘢痕拉开,以免长死不能动作,这中间的疼痛可以称为极刑。 >> 其实我只是不能接受未尽全力的遗憾,如果尽力后依然做不好,那我会平静地选择放弃;如果明明再努努力就能成功的事我却没有去做,那我会很难受。 >> 这两者没有高低之分,医学是需要一批人来创造规则的,同样也需要一批人去应用规则,这样才能实现医学的长足发展。 >> 视网膜的厚度就如同一张卫生纸,因炎症在表面上形成的膜就像涂在卫生纸上的一层胶水使视网膜皱缩,而我要做的工作就是把表面上的胶去掉,同时不能把卫生纸弄破。 >> 这就是那1%的人生,这就是那1%的可能。我永远愿为这1%的可能,付出100%的努力。 ◆ 08 暗黑王国的小小人 >> 对于很多患者来说,眼盲不过是他们挣扎在生死边缘的众多痛苦中的一部分,在求生的本能下,他们比我们健康的人更加珍惜生命。受眼睛的影响,他们接收到的信息远比常人少得多,社会的竞争、人的欲望、情爱的捆绑等对他们来说也远没有常人复杂,所以他们想得简单,活得也简单。 ◆ 09 那些不为人知的力量 >> 走出去,世界就在眼前;走不出去,眼前就是世界。 >> 坚持,就是最大的勇敢。 >> 生活中从来不缺少苦难,雪上往往容易加霜,越是艰难可怜的人,越容易得一些重病。 >> 我觉得做到包容的前提是尊重,尊重是双方能平等地对话,不论是家长和孩子,还是上级和下级,若是一上来就形成了话语的主导权,这样就不是包容。其次是换位思考,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因为一切沟通问题的源头都是无法理解对方的感受,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处理何种事情,能换位思考的人往往更优秀。 >> 永远不会有十全十美的人,那么为什么还要去完善自己呢,说到底还是要回归到初心上。有一个正向的初心和目的,就像在大海里航行的轮船找到灯塔一样,会有一个是非对错的标准,会有一个做与不做的准则。榜样,不光是那些顶着光环的大人物,更多的是我们身边的人。若我们拥有一颗正向的初心,那么就可以从不同的人身上找到装点它的钻石,当你迷茫、脆弱的时候,拿出来看一看,相信,一定会有新的发现。 ◆ 10 上善若水 >> 《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里看似在讲善,实则是在讲相信——相信他人的善与世间的善,同时保持自己的善。所以我特别厌恶那种利用别人的善良和信任去为恶的人,不仅仅是因为由此产生的一些表象损失,更多的是对整个社会信任体系的侮辱和破坏。 >> 原本是彼此信任的医患关系,因为一些负面的个例,让整个大环境变得敏感:为医者不得不小心谨慎,遵循着各项规定办事;为患者不得不到处搜寻、打听,托关系、找门路,生怕被误诊或诓骗。这样也就造成了大量医疗资源的浪费:明明可以靠医生经验判断的病症,为了保险起见,还是要让患者去做大量的检测;明明可以和患者多沟通一些诊后的结果预判,但害怕无法肯定的言语会变成患者偷录下来的投诉证据,只得闭口不言。而患者因为不信任医生,不得不多挂一些医院的号,问遍之后才敢确定哪个医生说得更准确一些。这样下来,恶性循环,医生也累,病人更累。 ◆ 11 世界是怎么来的 >> 我觉得学习就是知识对人的输入和输出,学就是输入,习就是输出。 >> 学,不是照本宣科地灌输,而是一种在与书本、与他人、与万物的接触中的信息输入。 >> 我和妻子在教育孩子的层面上高度一致,我从来没有要求或者指望陶陶长大后要成名成家。我们只是希望她能拥有一个独立的人格,找到自己热爱的领域并能从中创造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即可。 >> 后来我才知道,母亲当时工作全天都是站着的,所以腰痛得厉害。父亲想让她睡得好一点,决定买一个当时很流行的席梦思床垫,结果她把买床垫的钱陆陆续续都用来给我买书了。 >> 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学你感兴趣的东西,而不是只为证明自己了不起就把时间浪费在不感兴趣的内容上,这便失去了学习的意义。用有限的生命去面对无限的知识,我们不可能学到所有知识,只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不断地探索和深耕,从而充盈自己的内心,让自己回顾自己一生时,无愧无悔。 >> 学而不已,阖棺而止。 ◆ 12 认知与接纳 >> 我一直觉得,人的前半生都在认知自己,后半生在接纳自己。 >> 其实爱情是两个独立人格的人彼此互助与成就的,一旦一加一小于二,那么不够自爱的那一方就很容易成为受伤者,这里的“一”就是自爱的部分。 >> 很多抑郁症患者其实就是在内心深处把自己放得很大,但又很空,自己无法填充自己空洞的精神,太过依赖外界的给予与肯定;一旦失去这些,便会陷入一种人生没有意义的偏执思想里,严重的还会导致轻生。 >> 所谓人不自爱,则无所不为,过于自爱,则一无所为。 ◆ 13 沉默如雷 >> 互联网时代,让人越来越容易相识,却越来越难相知。 对哦,看到这很自然想到ta,就突然感觉很幸福(虽然此刻耳机里在放着I'm fucking lonely哈哈) >可能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分量,也许我们也是某一个人心中的寄托,给了对方很大的依赖感。这样看起来,我们也并不会孤独。 >> 可能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分量,也许我们也是某一个人心中的寄托,给了对方很大的依赖感。这样看起来,我们也并不会孤独。 >> 蒋勋先生在《孤独六讲》中把孤独分为六种:情欲孤独、暴力孤独、语言孤独、思维孤独、革命孤独和伦理孤独。 ◆ 14 月亮与贝壳 >> 其实童年越缺少什么的人,长大后就会越追求什么。缺少爱的人,余生都在渴望爱、寻找爱,但又害怕爱、试探爱,和这样的人相恋是一种非常艰难的事情。缺少被认可的人,可能一辈子做什么事都想向别人证明自己了不起,很可能让自己越来越累、更加迷茫。 >>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 我们应该知道它的领域,并把它限制在那里;当它想进一步发展时,甚至要把它踢回去。金钱对于每个人的意义都不同,但它仅仅是个工具,不应是人生目标,更不应是心理枷锁,客观看待它,使用它,真正寻找自己内心的幸福吧。 钱币 起初, 它只是海边的贝壳, 静静地躺在那里, 后来, ◆ 16 四十不惑 想起了我的爸妈,小时候觉得他们很普通,现在明白他们能过上普通的日子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有人说每个中年人的背后都是一座大山,能过好一份平凡的生活已经是拼尽了全力,这时我才慢慢理解了这句话。 >> 有人说每个中年人的背后都是一座大山,能过好一份平凡的生活已经是拼尽了全力,这时我才慢慢理解了这句话。 >> 人越长大越会共情,因为自己经历过,所以能理解这份艰辛。我从不觉得这世上会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没有哪一种痛苦是靠感受能真正体会的, ◆ 17 从春游到溺水 我也相信。 >我相信人与人、人与世间万物之间有一种超越语言和行为的联结,如果能用一种正念的思想与世间相处,人就会收到相应正念的回馈。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也是不确定的,我能拥有的只有此时此刻。感受一枚树叶从空中飘落,飘飞出漂亮的弧线,感受一枚橘子瓣在口中爆裂,清甜的滋味蕴藏着大自然的馈赠,这种微小的幸福都是值得珍惜和体会的。当我用这种心态去生活时,我会觉得每时每刻都有种充实的幸福感。 >> 我相信人与人、人与世间万物之间有一种超越语言和行为的联结,如果能用一种正念的思想与世间相处,人就会收到相应正念的回馈。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也是不确定的,我能拥有的只有此时此刻。感受一枚树叶从空中飘落,飘飞出漂亮的弧线,感受一枚橘子瓣在口中爆裂,清甜的滋味蕴藏着大自然的馈赠,这种微小的幸福都是值得珍惜和体会的。当我用这种心态去生活时,我会觉得每时每刻都有种充实的幸福感。 是啊,所以有些人的幸福来得那样简单 >对幸福太过狭隘的定义,往往是不幸的原因。 >> 对幸福太过狭隘的定义,往往是不幸的原因。 >> 人生也是如此,在行进中,太多的不确定性反而会给到不同的选择,在选择中平衡、面对挫折,没有倒地不前,内心有种面对不确定性的自信,才是幸福的最大动力源泉。 >> 人在面对某一种痛苦时,有一个很有效的缓解方法,就是自我解离。当人陷入一种痛苦中难以自拔时,要试试自我解离,把“我好痛苦”变成“我现在正在被一种痛苦捆绑着”,把自己从主人公视角变成旁观者视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幸福是一个过程,从来不是终点。 ◆ 18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 我觉得排解压力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就是自我的正念冥想。当感受到压力时,给自己十分钟的独处时间,把大脑放空,静静地感受一下身体的变化,让它一点点放松下来,感受自己的呼吸和大脑纷杂的思绪,让它们一点点静下来。十分钟,足以让压力和坏情绪得到缓解。第二种就是去寻找外部帮助,比如向亲人朋友诉说、沟通,或者转换一下思绪,聊一些有趣的话题。其实诉说本身就是一种解压的方法,就好像一个恐怖的东西,你把它拿出来正视它、诉说它,慢慢也会觉得它不过如此。 >> 科学家发现,爱是需要面对面传递的,虚拟世界传递的更多是兴奋感,它不能真正构成爱的联结。 真的,我喜欢面对面去感受别人,想到八月的约定就有点紧张 >面对面在一起不仅仅是语言的传递,更多的是一种磁场,这种磁场包括眼神、微表情、抚摸、周边环境等。所以当小孩和你玩的时候,他们会触碰你,会和你对视,会有很多细节的传递,这就是爱的传递。所以如果想获得感受爱的能力,就要多去和人接触,去观察细节,去倾听,去感受他们的微表情,去理解他们的心情,让彼此能建立起一种正向的有爱的磁场。 >> 面对面在一起不仅仅是语言的传递,更多的是一种磁场,这种磁场包括眼神、微表情、抚摸、周边环境等。所以当小孩和你玩的时候,他们会触碰你,会和你对视,会有很多细节的传递,这就是爱的传递。所以如果想获得感受爱的能力,就要多去和人接触,去观察细节,去倾听,去感受他们的微表情,去理解他们的心情,让彼此能建立起一种正向的有爱的磁场。 ◆ 19 未来可期 >> 医患矛盾,不能简单地归结在医生和患者身上,还有社会法规、医疗体系、就医环境、服务配套等众多因素,而医生和患者只不过是露出水面的一部分冰山,要想改变,还需要从水面以下的部分着手。 >> 家庭医生 ◆ 后记2 那个叫陶勇的人 >> 因为他太坚定了,像一棵参天大树,根扎得极深,外界的风吹雨打根本动不了他分毫,和他在一起,总会有一种莫名的安全感。 >> 成年人如何能做到开心真的是一门大学问,每每午夜梦回,总会自我怀疑,这是我想要的人生吗?但也找不到更好的答案,这时就会特别羡慕陶勇,觉得他活得最简单、最真实,赤子一样投入他的事业中,那是来自灵魂的充实和幸福。 >> 一如我们的认知,陶勇实在太坚定了,他的这种坚定让所有困难都变得没有那么困难,也让他周围飘荡的心慢慢聚拢在他的身边。帮他写下这本书,其实就是希望能把他这种魅力放大,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种坚定,从而在迷茫、脆弱时感受到一点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