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环境设计2021硕士毕业展
本文转自建筑与艺术学院BJTU


重庆山地社区户外公共空间包容性改造设计——以重庆渝中区国际村社区为例
研究生:叶贤伟 导师:孟彤


设计说明:从包容性设计的相关理念入手,解析山地社区户外公共空间的现状问题,以重庆渝中区的国际村社区作为理论研究与实践设计展开的具体对象。从文化包容、行为包容、年龄包容等角度对社区现状空间进行再设计,希望融合社区内的多元文化,满足不同阶级、年龄层次的需求,设计符合居民行为与生活习惯的包容性居住空间环境。
城市闲置空间的再生性研究
——用艺术唤醒城市的角落
研究生:张天昱导师:薛彦波


设计说明:在我国当前城市化转型的过程中,在城市的某些角落里会出现许多未有效利用的闲置空间,这些空间浪费社会资源,影响城市形象,割裂城市空间,潜藏不安因素,是城市更新进程中的绊脚石。对于这类空间存在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改造策略的探索是十分必要的。首先:从城市闲置空间的成因、属性特点、以及其对于城市和人们生活的影响进行分析。其次:基于前期研究和城市设计理论提出设计策略。最后:将策略运用在项目中解决实际问题,提出激活闲置空间的设计手段。笔者希望通过对闲置空间的可持续性和再生性研究,探索通过艺术介入提升闲置空间的价值,从而为解诀城市闲置空间问题提供参考思路。
体验式综合文化空间设计研究
——以北京市朝阳区九章文化空间为例
研究生:张梦雨 导师:马强


设计说明:本次设计以“变幻时空的故事”为主题,针对不同功能需求设计相应的空间情节,使体验者在建筑中感受时空交换的旅程。建筑空间需要包含接待、艺术创作、交流讨论、阅读、展览展示、茶饮等功能,从下层到上层分为生命之树、时间之钟、时空之旅、心灵之月四个分主题空间,有简有繁,相互映衬交织从而达到整体的平衡统一。选用《橘颂》中的诗词意境注入九章文化空间,感受中国传统诗词歌赋,给体验者带来别样的文化氛围。
儿童友好型社区公共空间改造设计研究
——以海淀区为例
研究生:卢可可 导师:李旭佳


设计说明:“城市是什么?城市为谁设计?”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我们希望在“钢筋混凝土的缝隙”里,为社区的家人们和在这生活的孩子们,开辟出适合生活的美好家园。尝试在北京极具教育资源的海淀区,做出新型儿童友好型社区改造尝试。“从点到线再到面,最终形成网络”。经历前期分析,对地块提出了三个层级上的设计改造目标,目标的实现则通过“1维到4维”的详细设计策略展开,策略与策略之间又形成逻辑闭环和关系网络。
影视制作创意产业园景观设计研究 ——以铁科院武清基地改建为例


研究生:吕雪仪 导师:马强设计说明:项目地位于天津市武清区。设计目标是建成一个以影视为主题、以城市综合体为打造手法,集合文化、商业、居住、景观、办公等多样资源,各业态既相互独立又互补,形成一种全新方式的综合性产业公园。设计结合标准化的规范性和沉浸式的体验性为主的设计手法,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基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背景,未来可承接城市客群可观,能形成独立的经济有机循环。
传统街区公共空间适老化更新策略研究
——以北京东四街道地区为例
研究生:梁小雨 导师:薛彦波


设计说明:本次设计的目标是重构街区的生活方式。针对北京市东城区东四八条街道中存在的问题,思考在这些因素制约下,怎样使老年人群体和传统街区之间形成有机良好的联系,最终设计出适合该群体休憩的公共活动空间形式。据此提出社区健康生活重构计划。从整合交通、功能重构 、景观连接、设施重启、记忆重构等几个方面对街道进行更新改造。以老年人的使用需求为主,解决场地现有问题,给人们营造一个舒适便利的户外空间。
基于文化传承的铁路站广场景观设计研究
——以石家庄站广场为例
研究生:杜雨婷 导师:袁承志


设计说明:本方案针对于石家庄站广场进行景观设计研究,在解决分区单一、绿化单一、景观互动性差、无休闲空间、文化特色等问题基础上,以发散状为联系方式,将属于石家庄城市原点文化的老火车站文化解构重组,轴线转移至新火车站广场中去,传承历史文化的同时设计出新颖的符合现代需求的钟塔等建筑造型,创新火车站结合新城市原点的新风貌,打造火车发展文化传承为基础的属于石家庄本土文化特色的火车站广场。
洛阳城郊生态墓园设计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研究生:刘梦瑶 导师:孟彤


设计说明:墓园是人类的最后的住所,是生者与逝者可建立联系的重要桥梁。随着时代的发展,墓园不仅可作为存放先人遗骨遗物的场所,其价值和意义更转变为生者与逝者所共同享有的城市公共空间,承载着这片区域的文化与记忆。本方案为洛阳凤凰山生命纪念园景观提质设计,希望通过设计改善墓园的纪念方式和提升生态旅游价值,为墓园未来发展提供思路。
基于景观感知的科普主题景观设计研究
——以朝阳溪湿地科普公园设计为例
研究生:苏小雨 导师:孟彤


设计说明:由于项目所在地南宁的气候温暖多雨,于是朝阳溪湿地科普公园的设计形成”溪源寻野趣,雨后现彩虹”的设计概念,也可以将此公园称之为“虹之境”。设计通过景观感知的设计手段,提取自然环境中的意向作为设计灵感,构建一个趣味性强、充满活力的具有自然生态科教性质的湿地公园。在营造科普景观时兼顾展现朝阳溪水治理的20年历程,呼吁人们保护城市的湿地环境。
基于感知理论的幼儿园游戏空间设计研究
——以北京交大附幼为例
研究生:邢宝峰 导师:张野


设计说明:设计主要分为室内游戏空间和室外游戏空间两部分。设计以幼儿感知理念作为指导理论,从幼儿适应性角度对园区环境进行重新架构,为幼儿提供一个全方位促进身心发育的乐园室内设计充分利用材料原本的肌理和色彩,在室内空间设计中加入自然元素,削弱室内外空间的割裂感。室外设计以“给孩子的礼物盒”为设计主线,礼物盒展开,变形,重组赋予了空间深层次的概念意义。
侘寂美学视域下的茶馆空间设计
研究生:张惠 导师:孟彤


设计说明:本次设计旨在将侘寂美学融入到茶馆设计当中,侘寂美学不仅仅在茶道界广为传播,其表达出来的意境同时也深深影响空间设计对于精神空间的营造。侘寂美学思想不但可以产生一种的新的设计风格,还能对现代空间设计所呈现的不足给予弥补,并对现代空间设计今后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基于老年人行为心理的康复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研究生:张咏梅 导师:袁承志设计说明:以自然之景为主,将功能设施融入自然之中。由山涉水亦或由水上山,把路径设置与自然意境紧密贴合,增强游览过程中的体验感。突出康复、休闲理念,真切感受山水意境。因势利导,结合地形和视线控制形成更好的视觉感受和体验过程自然性。精神感悟:薄暮之年,山水行走之间,以山水通道,效仿人生章程;一步一行,一花一木在自然中感悟人生,收获非凡心境。环境层面:温泉疗养、园艺疗养、康复锻炼、散步、观景、下棋、漫谈人生。
纪念性景观与情绪空间的设计研究
——以敦煌佛教文化景观为例


研究生:张颖 导师:李旭佳设计说明:关于纪念性景观和宗教景观与建筑空间的研究与实践:释迦牟尼的佛教理论在千年以前传入敦煌,如今敦煌拥有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以释迦牟尼的人生经验与佛教理论为主题,将释迦牟尼的人生故事和理论抽象成情绪空间。根据场地平面现有的形态绘制流线,并根据流线进行空间划分,并排列空间打造佛教主题纪念性景观。

策展:马强、王征、张澎 策划:华建嘉
设计:何疏影
排版:叶子畅
- END -
来源:建筑与艺术学院BJTU
末尾跟上公众号旧闻链接,欢迎了解更多其他相关资讯。
2021
2020
苏州大学建筑学院2020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 (历史建筑保护工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