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铜奔马
昨晚看了一集纪录片《汉马凉州》,继而发现了一些真相,想跟大家掰扯掰扯。
铜奔马,作为国宝级文物想必不用多说大家也是了解一二的,正因为了解,也许大家的认识都是一致的,即 “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飞燕 ” 等等,等等。真的是这样么,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这样赞誉反倒露出我们文化不自信的 “小” 来。

在李霖灿先生所著的《李霖灿读画四十年》中,涉猎范围甚广,涵盖书画、陶艺、雕像、石刻、青铜器等,他有时在一个小小的陶俑或者顽石上着以重墨,亦对古人之幽默感赞不绝口,然在提到铜奔马的时候也只是以 “飞扬跋扈、气势豪迈” 一笔形容了之。可铜奔马的重要性在中国文化寓意中不言而喻,它代表着斗志昂扬、气势豪迈、奋勇争先等等,不仅在很多城市作为城市雕塑,亦是中国旅游的形象代言人,且早在2002年被列为首批禁止出国展览之文物。那是什么原因让李先生没有说呢?好在他还提到了一句 “飞扬跋扈”,是不是有些颠覆我们的认知了?!
铜奔马的确是在飞奔,但为什么飞奔?要知道这不是一匹单独的马,而是一个仪仗队,其它马匹早已严阵以待、整齐队列了。

其实,它是迟到了。
这在央视播出的《汉马凉州》纪录片中也能得到佐证。但纪录片中专家只到此打住,并未深究铜奔马为什么没有在该站的位置上。


我认为,这其实是古人的一个幽默,而且是真正幽默的艺术家才有的。这匹马迟到了,迟到的原因如下:它本是队列中的老大,养成了飞扬跋扈、懒散的习惯,年纪大了一点开始有了肚腩。在这次仪仗出行中,由于一贯的散漫它出发晚了,但由于固有的自傲与尊严于是一路狂奔,以至于飞燕都帮它的忙(看来它还不是真的无药可救)。它也不顾及仪容(这可是在仪仗队中啊),四脚都不协调起来,表情几近失控。


各位看官,是不是像极了中年人的模样,又或者是美国大片中那个傲慢的大叔,一个疏于锻炼于是变得腿细肚子大的队长。但关键时刻它仍是那个扛事儿的人,这就够了。
所以,我觉得没必要因为它已经成了我们的旅游形象、城市形象就一定非高大全不可,总是以“气宇轩昂、身姿矫健”等冠之。古人都可在这样严肃的题材上幽默一把,我们又何必那么认真呢。想齐白石老先生画了一幅醉酒图,画上杯盘狼藉独不见喝酒人,问之,答曰 “人已醉倒在画外了”。承认铜奔马的这点儿不足,才能让我们在文化上更自信。
另外,关于铜奔马的命名,现在官方的命名就是 “铜奔马”,因为有专家说马的脚下那只鸟不一定是飞燕,也许是鹰或者雀。诚然,铜奔马的确是最符合其物理特性的名字:铜质的、奔跑的马。老天,这是件艺术品,咱命名能否也艺术一点儿,管它是燕还是雀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还是郭沫若老先生更艺术,“马踏飞燕” 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