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3(读书笔记)《改编:中国当代电影与文学互动》(未完)
改编:中国当代电影与文学互动
朱怡淼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7年12月第一版
绪论
课题的研究范围和涉及的理论方法:
1. 互文性理论 p8
2. 接受美学 p9
第一章 文学和电影之间
第一节 文学与电影艺术特征之异同
一、媒介方式:文字与影像
P11 在索绪尔语言学中,“能指”指语言的声音形象,“所指”指语言所反映的事物的概念
马塞尔马尔丹说:“文字与它所表明的事物之间,也有一种深刻的距离,所有诗人都为如何能忠实于现实问题而不安。”这种深刻的距离决定了任何试图通过文字符号来把我其所对应的事物的尝试,都必须经过对特定语词的感知、理解、选择和组织,而这个过程会受到阅读者知识水平、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制约。
相比于文学文字,早期的影片不存在隐喻或是象征,不需要通过“解码”的步骤,是直观形象可感的。
二、叙事特征:历时性与共时性
1. p12 在叙事方式和修辞上,
文学以用议论抒情等描述故事刻画人物,触及人物内心;
电影叙事则以蒙太奇手法为主,以镜头、场面、段落的分切与租界实现叙事功能,在时空表现上有极大自由,还能将两种毫不相干的意象粘合在一起形成明喻。
2. P13 在叙事时空上,
文学叙事以故事性、情节性、因果性为基本特征的线性叙事,有明显历时性特征;
电影叙事以空间形象逻辑为线索,时间呈现一种破碎、拼贴感。
除了在媒介方式(文字/影像)和叙事方式(叙事描写抒情/蒙太奇组接技法)等方面的不同外,在叙事时空上,文学与电影电视也存在着差异,文学叙事是以故事性、情节性、因果性为基本特征的线性叙事,具有明显的历时性特征,这决定了小说多以时间为线索来结构故事情节;而电影电视叙事主要以空间形象的逻辑关系为线索,共时性特征更为明显。在观看影视作品的时候,观众可以从单个画面中感知到多个物体形象的同现,空间形象是他们的首要感觉,而时间的感觉往往是模糊的。
三、文本接受:间接性与直接性
文学:完全自由化的个人阅读,
电影:具有一定强制性的被动欣赏
第二节 文学与电影改编之互通
P15 夏衍将好的思想性,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三方面作为选择改编对象的基本要求,并亲身实践。
一、改编的基础:独创性与“空白“
独创性和互文性是文本改编的两个极端
P17
二、改编的关键:交互与融合
三、改编的升华:接受与弥合
第三节 1905——1976年的中国电影改编
一、中国早期电影改编(1905——1949)
从戏剧、文明戏改编,到鸳鸯蝴蝶派文学作品改编,再到左翼电影原创剧本和对经典文学作品和话剧改编。
二、新中国电影改编(1949——1976)
新的社会制度及其带来和倡导的新的意识形态,观众产生了新的审美需要,p25这一时期电影创作实践高度服从于无产阶级统治的需要,反映主流意识形态的诉求,而艺术个性被掩藏和遮蔽
第二章 基于审美性原则的选择与接受:1977——1989年的电影改编
第三章 市场经济与多元文化规约下的接受与选择:1990年以来的电影改编
第四章 电影改编作为一种特殊的接收方式对文学的影响
第五章 结语
一、电影改编视角下中国的现当代文学
二、影像时代文学的生存境遇与未来走向
-
绿茶养乐多 赞了这篇日记 2024-06-18 16: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