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制作的第一张世界地图是从地摊上收回来的?
文章摘自《国宝100》作者:马未都
明·坤舆万国全图
1922年,清朝结束后第十一年,逊位的宣统皇帝爱新觉罗·溥仪还在故宫的养心殿,但已失去了对故宫的掌控权,住在里面只是个名义上的事情。结果,故宫里的很多东西就被折腾出来了,外人拿,溥仪自己也拿,他说故宫的东西多到拿不完。

那时,故宫博物院还没有成立,那段时间正好是北京古董业最兴旺的时候,每天都有惊喜。大户人家都奔了琉璃厂、东四、地安门,这些地方全是有名的古董店,每天有很多古董交易。正是这个时候,一大批西方人涌进中国,买走了大量中国文物,包括世界著名的博物馆,像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都是在这个时候可劲儿地收购中国古代艺术品。与此同时,北京的地摊也异常繁忙,就像改革开放后北京的潘家园、天津的沈阳道、上海的东台路一样。
北京的地摊文化有两种,一种是鬼市,一种叫晓市。鬼市是从半夜开到天亮,晓市是从天蒙蒙亮开到大亮。卖的东西也不一样。鬼市什么东西都卖,五花八门,盗来的、顺来的都有,就连王公贵族也去鬼市卖东西。为什么王公贵族选在鬼市上卖东西呢?他嫌丢人,毕竟家道没落了。为了防止遇见熟人,帽子都拉得特低,仨瓜俩枣的钱就将祖宗几辈子积攒下来的家业卖光了。
晓市比鬼市正经点儿,卖的东西以吃用为主,卖鸡蛋的、卖青菜的、卖粮食的、卖肉的,这有点儿像我们今天的早市。早市,晓市,想想还是古代的名儿好听,有文化韵味:“东方破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晓市上偶尔也能碰见卖古董的、卖破烂的。晓市的货品一旦形成门类后,它必定会有一个固定的区域。
中国的自由贸易市场特好玩,只要形成了,它就自然有区域。所谓区域就是卖什么东西都会扎堆儿,这一片是卖菜的,那一片是卖肉的。要是有一个卖鸡蛋的敢混在卖古董的区域里摆摊,那很快就会被人赶走喽!
还有一点,晓市,政府承认;鬼市,政府不承认。潘家园市场就特别有意思,它介乎晓市和鬼市之间,是“晓鬼市”,或者叫“鬼晓市”也行。
北京过去的晓市因地理分东晓市、西晓市。东晓市在天坛北面,东起磁器口大街,西到鲁班胡同。每天鸡一打鸣,卖旧货、古董的人就来了,价格极其低廉,其中以卖衣服的为多。东晓市西边就是西晓市,西晓市是东晓市的尾巴,西晓市再往西就没影了。你别小看晓市,晓市上出东西,很多国宝级的古董就是在晓市出现的。
1922年,有一韩博文,不大,只有十六岁。十六岁在当时已经是大人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商人的孩子勤当家。以前商人是拿勤快换钱,所以很多商行都叫“勤行”。
韩博文很勤快,不像现在的孩子,每天早上叫都叫不起床,人家天天早起,逛晓市。他为什么会去逛晓市呢?因为他们家是开古董店的,他父亲韩懿轩是悦古斋的掌柜。悦古斋自1902年开业,到1956年公私合营结束,在半个多世纪的经营里,最有名的一笔买卖就是帮买家张伯驹先生跟卖家溥心畬先生撮合成了《平复帖》的交易。1956年,张伯驹先生将《平复帖》捐献给了故宫博物院。韩博文除了跟他父亲学做生意以外,还非常认真地学本事,研习篆刻、书法、绘画。

十六岁的韩博文年轻,年轻禁锢就少。这天他在晓市上看见一件东西,跟以往的不同,它也不是玉器,也不是陶瓷,也不是青铜、碑帖、绘画,而是一地图。
今天你们会觉得地图有啥呀?哪儿都有地图,手机里还有电子地图。但是以前,地图是非常重要的。
电影里,地图往往是大事件的导火索。甭管是盗墓的,还是打仗的,经常都是一帮人装腔作势地围着一张地图,想着下一步的策略。
《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扮成土匪胡彪,凭借联络图,取得了座山雕的信任。这联络图就是地图,上面有地名、人名。人们非常熟悉的成语“图穷匕见”,讲的就是荆轲以进献燕国地图为幌子,进入秦宫,刺杀秦王嬴政。这地图太重要了,都借它动了杀机。但韩博文遇见的这张地图比它还重要,因为这是中国人制作的第一张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图1)。

看世界地图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事儿,哪个国家绘制的地图都以自己国家为中心,别的国家都是陪衬,因为地球是圆的,谁在中间都行。这《坤舆万国全图》就将中国放中间了。
《坤舆万国全图》,长有380厘米,宽192厘米,非常大,一面墙。它绘制于四百多年前的明万历年间。四百年,听着没多远,但在地图测绘领域这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壮举!
在此之前的地图,没有比例概念,只是将看见的事物画下来,走到哪儿画到哪儿,就是一手卷。从现代地理科学上讲,这算不得地图。比如,2017年入藏故宫博物院的《丝路山水地图》,它就是一幅青绿山水画。

这张《坤舆万国全图》是谁绘制的?还真不清楚。160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北京(图2)。1602年,他向万历皇帝进献了《坤舆万国全图》。据此,有人认为这是利玛窦绘的。但从时间上看,全无可能,因为就一年时间,就算利玛窦什么都不干,这也很难,除非他有现成的地图直接描绘。看看《坤舆万国全图》,那上面翔实的地理信息,肯定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

整幅地图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主图,用了多种颜色来描绘。亚洲是土黄色,欧洲和非洲就是白色,南美洲用粉红色。山脉淡绿色,海洋则用深绿色。大洲的名字用红色字体,国名和地名用墨笔书写,以字体大小作为区别。整幅地图和谐而富有层次感,颜色淡雅,看起来很舒服。
第二部分是分布在四个角的天文图和地理图。右上角是《九重天图》,右下角是《天地仪图》;左上角是《赤道北地半球图》和《日月食图》,左下角是《赤道南地半球图》和《中气图》。这些辅助的小图包含了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极大地开拓了国人的眼界。
第三部分就是解释说明的文字,介绍了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自然资源、宗教信仰等等。比如,对南美洲国家伯西尔是这样描述的:“伯西尔,此言苏木。此国人不作房屋,开地为穴以居,好食人肉,但食男不食女,以鸟毛织衣。”这伯西尔就是巴西。
万历皇帝很喜欢这幅《坤舆万国全图》,多次敕令刊印。改朝换代后,康熙、雍正、乾隆都站在这张地图前运筹帷幄过,他们想把中国的版图扩大。实际上清朝的版图确实很大,可惜因为实行了海禁政策,失去了制海权,最后,清朝亡了。
这地图怎么从紫禁城出来的?很可能是被一个小太监偷出来的,大太监都偷值钱的,玉器、书画、珐琅彩,小太监只能捡相对不值钱的。
韩博文在晓市上遇到这地图的时候,据说卖家开价二十大洋。我觉得这太不可能了,太高了,晓市上的东西最多也就值两块大洋。当时在北京买座四合院,也就一百来大洋。
那韩博文怎么能买下呢?因为初出茅庐不怕虎,他当时要是六十六岁,可能就不买了。六十六岁的人是靠经验说话,经验就是束缚。而十六岁的韩博文选择拿出自己的私房钱,买下了这幅《坤舆万国全图》。
《坤舆万国全图》就是世界地图。当时没有现在的“世界”概念,所以用了“万国”。世界是一个佛教用语,“世”是指时间,“界”是指空间。“坤”是地,“舆”是车。“坤舆”就是用车在地上走。为什么行走?为的是测绘。中国古代地图测绘的方法叫“记里鼓车”。这车分两层,每层有一木头人。车行一里,下头的木人“嘣噔”击鼓一次;车行十里,上面的木人“噔棱”敲一下铃。驾车的人只要记录鼓声和铃声的次数,就可以计算出马车行走的距离。
这方法听着特别笨,但现在的地图也是这么来的。那些经常应用的精准的电子地图,也都是测绘车一路开过来收集信息,然后总结测绘出来的。
韩博文将地图拿回去给他爹看。他爹不懂,就请好友金梁帮忙。金梁是晚清进士,知识渊博,他确认此图乃是利玛窦献给万历皇上的,是大内的重要收藏!
消息一传出去,很多洋人就提着银子来了。商务印书馆的经理孙伯恒知道后,立刻告知北平历史博物馆筹备处。时任馆长裘善元立即派人与悦古斋磋商,并请金梁从中帮忙,以重金购得此图。
卢沟桥事变后,《坤舆万国全图》随其他文物南迁,流转到中央博物馆筹备处,也就是现在南京博物院的前身。后来,这幅世界地图就留在了南京博物院。

我们对地图的认知,不用的时候不重要,用的时候特重要。现在看地图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但看老地图就不是这样了。我们的老地图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我们是一个尊南的民族,把南放在上面。
这幅《坤舆万国全图》正是上北下南,它以六条屏风的形式刊印,有效合理地沟通了中西方的文化。尤其这还是在四百年前,中国当时还是封闭的明朝,能够制作这样一张地图,必须得有前瞻性。传教士利玛窦费劲巴拉地进献这样一幅地图是有用意的,他希望大明王朝能够眼界宽一点儿,看看自己以外的世界。自明至清,我们的皇帝白站在这地图面前了;自始至终,没有走出过国门。
长江新世纪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再战多哈世乒赛丨回顾巴黎奥运包揽五冠,群星闪耀创乒坛传奇 (2人喜欢)
- 《来,下一位》丨肛肠科医生诊室盲盒实录 (1人喜欢)
- 五月与敬一丹共赴冰城之约丨你我一起走过哈尔滨 (1人喜欢)
- 劳动节特供:熊猫兄弟摸鱼VS奋斗实录 (6人喜欢)
- 《走过》:探寻时间、空间与生命交织的旅程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