陟彼南山,言采其蕨——A Natural History of Ferns中文版《蕨类植物的秘密生活》已经可以买了
挖个坑 今晚半夜写……
----挖坑就忘,真不想话---
如果你发现了一本和蕨类植物有关的书,或教材、图鉴,或自然笔记,作者往往会从诗经说起,提到那句“陟彼南山,言采其蕨”。对于大家来说,蕨类植物最大的记忆点,当然不止古诗古韵,而是可以吃的蕨菜,很多地方都有食用蕨菜的风俗,可以这么说,在我们的生活里,蕨类植物未从缺席。
就是这类早早出现于我们的文化中、从未缺席生活的植物,人们对它们的了解却知之甚少,或者,只是我的了解太少了。第一次遇到蕨类植物、并且被它们的多样性震撼了是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回家过年,抽空去了一趟南宁的广西药用植物园,栽培了好多好多从没见过的植物。
第一次看到了那么多种不同样式的植物都被称为蕨类植物,那么多不同的名字,一时间,真的是被这类植物吸引住了。也从那时开始有了这么一种感觉:蕨类植物有一种古朴的美感,可以把观赏者带回亿万年前的洪荒时代。
不过,现在看到的蕨类植物大多是“年轻的”,它们的远古同伴曾是这颗星球最为繁盛的类群,遍布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后来一度衰落、沉沦,濒临消亡。好在,它们顽强地延续至今,随着种子植物的崛起,有了新生。
种子植物作为今时今日的佼佼者,自然收获了更多的喜爱和关注。相比于种子植物,蕨类植物受到的关注更少。很少人知道,如今的世界上有超过10000种的蕨类植物,身影几乎遍布全球。希望通过翻译这本书,可以让人们更了解蕨类植物,它们不仅仅可以被做成美味佳肴,还有着很多有趣的现象、神秘的传说,和难忘的故事。
后来,我进入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孢子植物学研究组,师从我国著名的蕨类植物分类学家、国家植物标本馆馆长张宪春研究员,这本《蕨类植物的秘密生活》的原书A Natural History of Ferns正是先生让初入“蕨门”的弟子们开蒙的读物,书上还签着Robbin Moran的名字。
刚好从那时起,也在收集关于蕨类植物的书籍,从秦仁昌先生的蕨类植物图谱和植物志有关卷册,到近些年出版的科普书,只要能买到的都收集了起来,总是觉得中文书里,没有哪本像A Natural History of Ferns这样,讲述了那么多关于蕨类植物的让人耳目一新的故事。
于是,跟当时在商务印书馆的天天姐提到了这本书,怂恿她把这本书引进来,她后来从网上淘来一本二手书送给了我,把也介绍给了老余,后来我接了这个翻译的活儿,一拖就是好几年,真是对不起两位,还有当时的编辑小萌神,特别感谢老余的坚持和催促,总算是交差了。
原书是2004年出版的,过去了10多年。人们对蕨类植物的认识日新月异,之所以写译后记,是想抛砖引入,让大家能够有机会多了解蕨类植物学的研究新进展,比如PPG I。
PPG I是由蕨类植物系统发育研究组(Pteridophyte Phylogeny Group,缩写为PPG)建立的蕨类植物分类系统的第一版,基本建立在分子系统发育研究之上,是现代的石松类及蕨类植物分类系统,于2016年发表在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上,本书的作者Robbin Moran也是PPG的成员之一。
附图是PPG I中插图的中文译版,科名后面括号里表示属的数量/种的数量,如卷柏科(1/700),意为卷柏科有1属约700种。近年又有了相关的新进展,具体内容可参考多识植物百科(http:///duocet.ibiodiversity.net)。

书中出现了大量没有拟定中文名的物种名,科名、属名参考多识植物百科拟定的中文名称,本想保留司舞蕨(Terpsichore)的翻译,但为了保持一致性,还是参考了多识植物百科上该属拟为露蒿蕨属的翻译。Terpsichore一词源自舞蹈的缪斯忒耳普西科瑞,司舞蕨的叶子会在树枝上摇摆,好像会随风起舞,我想,这可能是当初为它命名的人心中闪过的念头吧,特别想在书中保留这个译名,算是一点私心,最终没能保留,还是有些遗憾的。
总之,通过任何一种方式,可以让更多的人对蕨类植物有更深的了解,我觉得都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蕨类植物作为独特的生命形式出现在这个世界上,并让许多人深深地喜欢着,总有它的理由,祝每一个读到这本书的人,能够更喜欢蕨类植物,对这个世界更有一点信心。
本书的另一位译者是蒋蕾同学(豆瓣上的Ra),分担了该书一半的翻译工作,如果没有她,这本书很可能半途而废了,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当然,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多不足之处,存在不少的错误,如果你刚好读了这本书又看到了这里,希望可以把批评发给我,想办法澄清其中的谬误和疏漏。
还想对自然笔记表示感谢,有这么一群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一同记录自然,分享生活,实属幸事。祝大家博物快乐!
————修改自未被加入到书中的《蕨类植物的秘密生活》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