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格里奇和阿法的b小调
李斯特B小鸣奏鸣曲,从个体独立的角度去看,阿格里奇和阿法的版本是两个极端(阿法的是天龙数码版,他1977年EMI我还没有听过)。
阿格里奇所塑造的个体,通常不用强大的理性来规定自我,也不会利用这种强大的理性来划清个体的界限,而更多的是感性冲动的自然流露。这方式与肯普夫、霍洛维茨等人截然不同。不过,在阿格里奇这里,感性的自然流露并未真正导致个体特殊性的匮乏,但个体与个体之间相互依附的迫切性却增强了。一定程度上,这意味着个体独立性的减损。因此,在阿格里奇这里,最令人信服的总是那些风卷残云的高难度乐句。由于巨大能量的驱动与惊人速度的席卷,个体之间的界限被极度压缩,独立性往往眉目不清,而依附性则顺理成章地转化为一种不由分说的前赴后继。
阿法所塑造的个体,却是用强大的理性来规定了自己,并用这种强大的理性来划清个体的界限。在他的演奏中,音与音之间有着一种被刻意打造出来的过分的“界限”。同时,阿法又刻意地赋予这些个体以相对匮乏的音色资源,使得这些个体显露出明显的同质化。也就是说,在阿法那里,个体与个体之间界限无比分明,甚至彼此刻意保持距离乃至疏离,个体的轮廓形象无比清晰,但在各个的单元组织内部,个体自身的特殊性却是被削平甚至是取缔了的。虽说阿法在理性的控制、音色的节制、层次的条分缕析方面都会令我联想到拉赫玛尼诺夫的演奏风格,但只有阿法才会如此着意呈现个体间的疏离、音色资源的匮乏以及个体特多样性的缺失。
题外话:阿格里奇这种音乐解读中的依附性,一定程度上也直接在她职业生涯的后半阶段集中呈现了出来。通常,她更喜欢与朋友一起合作演出,而不是一个人单打独斗。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