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墟市、鬼市到城镇的交易网络
连带产生的变化是城乡分布与城乡关系。中古时期,例如唐朝,典型的城乡关系是 一座有墙围起来的城在中间,这是政治与军事防卫中心。住在城里的主要是政府人员、 各类工匠,还有商人。每一个工类有自己的街坊,明确分布,而里坊有门,天黑之后要 关闭,天亮才打开。做生意的只能在同样被区划开来的「市」里进行买卖。这个中心最 重要的是统治和控管。 城外有郭,也就是外城,同样是防卫功能的。城与郭之间的农地进行蔬菜等小规模 农作,郭外就是农村了。 近世之后,随着货币经济的发达,农村也被货币化了,产生交易的需求。 于是在广 大的农村地带开始出现小型的市集。 在江南,这种市集称为「虚」或「墟」。一种说法 是三天、或十天一次的市集热闹异常,但市集结束后,对比之下就觉得那个地方格外空 虚,因而得名。 6 还有另一种名称叫做「鬼市」或「黑市」。听起来很可怕,主要是南方天气热,有 很长的季节在日照下不适合户外活动,尤其是要走相当一段距离来赶集。所以就选择天 气比较凉的清晨,大约在黎明前一两个小时(即五更)开始,等天色大亮、气温升高时 就散了。那种时刻,四周还黑乌乌的,看过去都是模糊的人影幢幢,所以称「黑市」 或 「鬼市」。 「墟市」或「鬼市」这种名称,反映了乡间市集刚出现时给人们留下的印象。突然 一堆人聚集在那里,热闹非凡,之后一下子又消失无踪,如梦似幻,很难相信是真实的, 带有强烈的超现实之感。 这种市集不会是固定的。还有一种「亥市」的说法,这是简称,全名应该叫做「寅 巳申亥市」。当时算日子是用天干地支,地支一共十二个,第三、第六、第九、第十二 挑出来就是「寅巳申亥」。所以「亥市」指的是每逢「寅巳申亥」日就出现的市集,也 就是三日一市。 「亥市」在岭南又得到了新的名称,把「亥」字加上「疒」,变成「痎」。这是从 热带疟疾经验而来的比拟。 疟疾患者的症状又称「打摆子」,时冷时热,一天冷一天热, 而这种「痎市」正就是隔天出现,所以一天冷清、一天热闹,刚好和患病时「打摆子」 一样。 农村到处出现这种小型市集,然后日期逐渐固定下来,频率愈来愈密集。再进一步, 围绕着市集地点就出现了新的居住形式,叫做「镇」。「镇」本来是军事用语,指的是 军队居停或驻扎的地方,为了满足军人生活需要,产生了相关的行业与服务,最主 要会有酒肆和女人。 固定且频繁的市集吸引了来做生意的人,有的要买、有的要卖,距离稍远就无法当 天来回,产生了临时居停的需要,也有了餐饮上的相关需要。 不断发展之下,很容易就 出现类似原先军事「镇」的活动现象,于是就套袭这个名字。 市集扩展成为「镇」,附近买卖的人很容易和好几个「镇」都有关系,于是「镇」 与「镇」之间又形成了新兴网络,一种以商业功能为主、市场与市场连结的网络。最后, 这样的网络再和本来就存在的政治中心「城」联系上,「城」很自然地成为这个网络的 交通与行政中心,一种新的「城镇」系统就形成了。 虽然同样叫做「城」,甚至是同样的一座城,但其地理意义与社会功能,在中古唐 朝和近世宋朝,却已经截然不同了。 货币无所不在,交易无所不在,就连农村都有活络的市集,很明显地,「城」中原 有的设计逐渐不适用了。 中古时代的「里坊制」着眼于对工匠与商人的管制,限定他们 的居住,以「暮鼓晨钟」规定坊门何时开放、何时关闭。这种种做法到了宋代就纷纷取 消了,到后来里坊的墙也拆了,本来城中特别区划出来的「市」也消失了。 「市制崩坏」并不是市场败坏萎缩,而是整座城变成到处都是「市」、到处都有 「市」,不再能将买卖活动限制在小小的区域内。 听起来或许有点怪,但事实是这时候 完成了中国「城」的「城市化」 ——「城」从政治中心转型为政治商业中心,发挥了 「市」的功能。 从前的「城」的荣枯取决于政治。 县治所在一定有「城」, 一旦县府搬迁到别的地 方,本来的这座县城就会快速没落,甚至成为废墟。宋代之后情况不一样了,「城」取 得了双重意义,既是政治的,也是商业的,单只是失去了政治功能,不必然使得一座城 退化萎顿,而且「城」的商业地位比政治地位更难动摇,因为那是作为附近的市集中心 而运作的,是一整个区域交易网络的金字塔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