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动物纹样:龙 (译) p224-227
电子书来自书格,全书内容参考文末索引。

龙
龙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纹样,有超过三千年的历史。随着时代演进,龙的形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殷、周时代,呈蛇形;在汉代,它属于天界,具有神兽的性质;自元至清,是象征天子的最高吉祥物。
龙的等级
龙有等级之分,从栖于水中的蛇形龙,到双翼飞龙,至属于天界的无翼飞龙等。龙离天越近就地位越高,这与中国龙纹历时愈久就愈受珍重的过程一致。
(上左图)
1.「龙」火焰式双翼,体表附鳞片,五爪,是最高等级的龙。
2. 「蛟」...四足,能发起洪水的龙。
3. 「应」...四足、双翼、吐气形成海市蜃楼。
4. 「虬」...有角的龙。
5. 「螭」「蟠」无翼,栖息水中,不登天的下等龙。
1. 殷、周、战国时代的龙
中国的龙纹首先出现在青铜器上。最初的龙无足、双翼、有嘴,犹如蛇,被称为夔龙纹,是呈现在主体纹样饕餮纹旁的从属纹样。很快,龙纹演化为唐草状连接交错的蟠螭龙。到了战国时代,在西方动物设计的影响下,出现了四足长身躯的兽形龙。

2. 汉~宋的龙
龙成为天界的生物,它牵引云车,扮演着类似仙人的座骑。它的特征:两角、四足、长尾、体表布满鳞片、双翼。双翼代替了先前的火焰,从上体部分伸展而出;背上驮着一个宝珠形「尺木」。
唐代,龙被认为是独立的神兽,地位高于其他动物。
元代,龙的形象被确立:四足、三爪、两角、长长的身躯覆盖着鳞片,长着火焰状双翼。
宋、元时代,在磁州窑出产的壶的龙纹上,黑釉剔花和釉下铁绘显示出精湛的描绘技巧,表现出龙的千姿百态。
(上右图)
蟠龙: 「蟠龙纹盘」西周 台北故宫博物馆
中心是饕餮纹般的脸部,蛇身在四周卷曲回复。依然是无法登天的龙。

3.元~清的龙
元以后,龙纹被确立为天子的象征,成为中国的主要纹样。龙纹器物为宫廷定制,设计流程化,因而元、明、清流通的龙纹几乎没有变化。
(上右图)
团龙:呈圆形构成与表达的龙纹,见于盆、皿、盘。
「青花龙涛纹盘」官窑 明
(上左图)
应龙:有翼龙。500年生为长角龙(角龙),5000年生为持翼龙。
「赤绘龙纹盘」明 出光美术馆
(中图)
走龙·行龙:飞龙之姿,见于碗、壶、皿的边缘花纹。
「青花龙纹壶」元 大阪市立东阳陶瓷美术馆
(下右图)
双龙:宝珠在正中,呈双龙夺珠形态。
「五彩龙纹盘」明 出光美术馆
(下左图)
正面龙·坐龙:龙兽正面而向,正姿而坐。作为最高贵的龙纹样,仅限皇帝服饰和御用器物使用。
「龙堆黄盆」明 东京国立博物馆

4.皇帝的龙纹
天子服装采用龙纹的舆服制度,起始于周朝,弛缓于元朝。不过,在明、清时期,天子使用五爪龙纹,臣下使用四爪龙纹,以确立天子的威信。在纹样上,五爪称为龙,四爪称为蟒;在礼服上,公、候以下官员,根据身份高下,使用5~8条龙的纹样。类似地,当天子赏赐御用器物给臣下时,龙的五爪也会减至四爪。
(上右图)
正面龙:在清朝皇帝吉服的胸、背部分使用。
(上左图)
在雍正皇帝的正装吉服上,除了五爪龙纹,还有波涛、彩云等吉祥纹的刺绣,色彩鲜艳,栩栩如生。
「明黄色刺绣彩云金龙纹皮龙袍」清 北京故宫博物馆
(下右图)
在西夏时代壁画上,描绘了维吾尔王,其衣袍上如数绣着团龙纹。
「维吾尔王礼佛图」西夏 敦煌莫高窟第409窟东壁复制品。
(下中图)
丸龙:见于明皇帝礼服袍的胸和背上。
「云丸龙吉祥纹样凸绣」明
(下左图)
1595年,上杉景胜受明朝赠予,在这件明服胸背处的补服上,绣着被称为蟒的四爪龙。
「明服补服」明 上杉神社
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