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中华炎黄的含义
聊聊“华夏”、“中华”、“炎黄”各自的含义和由来
转自巴山文史君
2019-08-19文化领域爱好者
中国人习惯自称为“华夏儿女”,又习惯自称为“中华儿女”,还习惯自称为“炎黄子孙”。但是,你可知道这些词都是怎么来的吗?它究竟有何含义呢?
首先我们来看“华夏”一词的含义。唐朝学者孔颖达在他的著作《春秋左传正义》中对“华夏”一词解释的非常清楚:“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夏,谓之大也。华,谓之美也。孔颖达这段文字意思是说:中国是一个礼仪的大国,所以叫夏;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所以叫华。
由此我们就明白了,“华夏”一词是对中国的赞美之称。
那么“华夏”一词是怎么来的呢?这里有一个传说。相传在上古的时候,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都生活在黄河中下游的华山与夏水之间。后来黄帝用武力战争征服了炎帝,炎黄两个部落就逐渐融合了,他们的后代也就自然成为了华夏民族,也就是炎黄子孙。
但这也仅仅只是传说。目前我国在古籍史料中发现的最早出现“华夏”一词的是在《尚书周书》这部儒家核心经典之中。其中有“华夏蛮貊[mán mò],罔[wǎng]不率俾[lǜ bǐ]”这样的文字记载。
这段文字记载的是周武王灭商后的情况。其意思是说周武王灭商以后,无论是华夏族(华夏),还是偏远四方的少数民族(蛮貊[mán mò]),没有一个不顺从的(率俾[lǜ bǐ])。
这部史书中将“中原”称为“华夏”,将四方偏远之地称为“蛮貊[mán mò]”。
《尚书周书》为西周人所写,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在距今3500年前的西周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华夏”这个词了。
“华夏”一词最早是指中原地区,即河南一带,因而古代在中原地区的原住居民亦自称为“华夏族”。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就到了汉代。由于汉朝人认为中国是居于天地正中心的,因此从汉代开始,“中国”成为我国的通称,即“中于天地者为中国”。而相应的“中华”一词也开始替代华夏,或者说与华夏并用了。
接下来的整个汉唐时期,不论是人口,文化,还是经济都空前的发达。于是到了蒙元时期,蒙古人就将华夏族人称为汉人了,于是就有了“汉族”的称呼。
如今的“华夏儿女”早已成为中国各民族共同的称呼了。
“华夏儿女”代表文化方面称谓。“炎黄子孙”指代血统方面,“中华民族”指地理和文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