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丽塔》之我见 | 2021
记录一些自己的观点,不定期更新。
- 洛丽塔没有错。一点点也没有。(卿本无罪,怀璧其罪。)
- 洛丽塔的原生家庭、过往经历与自身特质造成她的表现形式(若真的有),但这也不是她的错。她无法选择出生,作为一个儿童,当时的她也无法选择经历,亦缺乏必要的自控能力。
- 如果没有遇见亨,洛丽塔是否还会与其它人重复同样的遭遇,是另外一件事,不成为亨与洛的双人事件发生的合理化理由。
- 男主觉得他爱或不爱洛丽塔,那是男主的事,与洛丽塔无关。洛丽塔只需要知道,她不爱男主。(定义对谁是否是“爱”,是一个企图模糊重点也没太大意义的迷惑性议题。)
- 男主是因为什么而被洛丽塔的“可能性尝试”(若真的有)所“捕获”,那也是男主的事。这里的关键不在于男主曾有过什么样的生命故事、什么样的创伤,继而形成了怎样的人格特征,关键在于此时男主已经是一个成年人。
- 男主在末尾认为他真的爱上了洛,这一点感动了很多人(哈。),并说服了一大票观众。但这里最tricky的一点是:人们总是希望看到一个完美的受害者,同时希望她时时刻刻都是弱者,过去、现在、未来。《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有一句话“她必须爱上老师,这样她才能解释她的经历与她的心理痛苦。”然而,从叙文角度,房思琪已经是一个相对完美的受害者。但洛不一样,洛甚至比晓奇更为tough,她一直都在用她能做到的最正确的方式逃离,所以在电影中,我们看到洛是完全没有声音的,所有的自述都是男主的一面之词,而男主在最后也承认“我看着她感到如此陌生”,因此有充分的理由来怀疑,不是洛丽塔发生了改变,而是有很大一部分的洛丽塔从来就没有被男主真正看到过(而“讨好有罪论”又可以出场了)。对于这样一个强劲且不可得的猎物,猎手在这个过程中也成了受害者(也因此引发诸多人的同情),猎手也完全可以存在这样一种心理:说服自己这三年的时光是有意义的、说服自己是爱洛丽塔的。“他必须爱上洛”这一点是可以解释通的。但这里有个先后顺序,男主因此成为了受害者,确实造化弄人、可悲可叹,但洛无需因此而同情他,说到底,是男主咎由自取。然而,此时情境的逆转,让天生倾向弱者的人们有了指摘洛的理由,似乎洛必须在表象上持续比亨更惨烈,才配得上她的苦难,才能证明她的伤害是飞来横祸、无力抵抗的。少年洛与成年洛,在人们的语境里,都不可以强大——我很庆幸洛没有屈服于这种隐喻。强大并不是原罪。但即便如此,在这种强大下,洛仍然惨烈,只是这种惨烈在对比之下不被人看见。
- 无论男主在影片的末尾是否真的爱上了成年洛,也不能否认他伤害了少年洛的既定事实。男主自己也没有否认。
- 男主枪杀奎尔第是对其取他之所不得并弃之如草芥的愤恨,对少年洛丽塔的赎罪是其部分而非全部动机。
- 理论上,观众怎么认为就更无关了。但,观众会引发舆论浪潮,浪潮形成一个二次暴力的环境,使洛丽塔受到的伤害无法声张——没有人会相信洛丽塔没有责任,人们也会对洛丽塔敬而远之;另外,人们都是寻找刺激而善于遗忘的,人们不会记得洛丽塔受到的伤害,只会记得洛丽塔的危险性。洛丽塔,从事实上无法向外界传递她的伤害。尤其是,此时的洛丽塔,强大到看起来并不像一个受害者的时候。这令观众不舒服、不符合他们的预期。难过的是,这些观众中不乏早已被规训而没有能力提出质疑的“友军”(非暴力者的真正无知是其权力的根源),而同时,这些“友军”极有可能就是洛身边活生生的复杂个体,这种体验上的不一致、甚至对他人心理状态的包容,需要洛去逐个额外消化,这是非常exhausting with low value的。
- 但这对洛丽塔,自始至终都是一件大事。她必须自助。因为她的生命100%是她的。她必须做出自己生命的抉择,并承担抉择的全部代价。(无论公平与否,这就是她的经历。)
- 电影拍得非常好:洛丽塔在整个后半段中有溢出屏幕的压抑绝望,与悲伤;但她同样冷静、强大、自我肯定、积极抗争。这个动态心理发展过程,在梳理清楚之后,就很流畅,易于理解。她绝不是一个拖泥带水的女孩。
- 对于电影中的一些细节:她攒钱离开亨,她拒绝拍色情电影而离开奎尔第(即使她认为她爱奎尔第),她在缺钱时允许自己找亨要钱(尽管难开口、尽管那原本也是她的房子)并愿意支付“她以为亨想要的代价(这就是与亨的经历带给她的视角)”,她宁愿继续安于现实生活而不愿随亨而去,她努力的活出自己的生活,我敬佩她。
- 写到这里,我突然感觉十分痛苦,因为我敬佩她,意味着我敬佩我自己,意味着我自己是付出了很大努力的、也理应为付出过很大努力而被自己同情。我要与我站在同一侧。
ps:不写这个我都不知道“荡妇羞耻”一词在zhihu被禁了,哈。
“道德,本质上是一种结果导向的群体利益博弈。 另外,公共领域的言论越受阻,人们就越会向私人领域发难。 在争夺话语权期间,道德从来是非常好用的武器。”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