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问一声,到底有没有屈原这个人
椒焚桂折佳人老,独托幽岩展素心。岂惜芳馨遗远者,故乡如醉有荆榛。
——鲁迅:《送O.E.君携兰归国》
屈原早就成为端午节的话题人物,不仅是话题人物,由来已久,专家们堆积在他身上的各种观念又成为诸般鸡汤泡影,教育的楷模,华丽是有了,却讲不通。
历代专家讲屈原所本一个是司马迁写的屈原传,一个是《离骚》,一个是《九章》,司马迁写屈原也离不开《离骚》、《九章》等想关联的诗篇。
中国上古典籍基本上是汉人恢复的,传承断绝或缥缈都是传说。上个世纪初,陆续有人质疑屈原的著作权和是否有屈原这个人,也是正常的情况。我不否定屈原这个人,只是将点和各路专家们不一样的看法。
一本《楚辞》的作品类型和语文风格差异较大,大致可以分为如下类型。
一、戏剧类:《离骚》、《天问》、《招魂》、《九歌》;
二、文人诗:《远游》、《九辨》、《九章》、大招;
三、文献类:《卜居》、《渔父》。
一、中国上古文学也是先有戏剧
从语文风格而言,《离骚》、《招魂》的语文都比较古奥,其内容很少一点能证明其内容最晚止于春秋前期,春秋时代的语文,看看《论语》,看部分《诗经》篇章,已经显得十分活泛,但《离骚》的句式和语体风格呆板有余,《招魂》只在描写中使用的藻饰修辞,较为晚出,藻饰出现原因后面再谈。
在内容上,对《离骚》、《招魂》理解早已经固化,《离骚》是屈原的自传,《招魂》是屈原招楚怀王魂或自招魂,或者是宋玉招屈原魂,或招楚顷襄王魂。基本上不能再放进任何其它理解。
我个人以为《离骚》、《招魂》、《九歌》都是上古时代戏剧遗存,一直在楚国流传。离骚是屈原传承下来的,《招魂》是宋玉传承下来的,《九歌》是屈原改写的。
楚国能传承上古戏剧,与其社会制度有关。大致可以据一般文献与出土文物猜测秦蜀巴楚的政体与中原的商、周政体不同,而属于夏代遗绪,皆为政教一体的国度(金沙遗址出土的文物与传说可以证明),宗教势力与王权势力一体,宗教势力强于王权势力,屈原所处的时代应该是宗教势力瓦解,王权势力上升的时期。
《诗经》国风中还保留有类似《九歌》的戏剧形式诗篇,西周后期大臣还可以流放天子,大雅中“十月之交”类的诗篇,诗人还可以怒斥天子,都说明西周的宗教势力与王权都在崩溃。
所以《离骚》、《招魂》都是宗教剧,《离骚》主题是求仙与求仙路,《招魂》的主题是上帝在拯救人的灵魂。《九歌》是一般节日里的祭祀歌舞剧,或许是《九韶》的遗篇。
《离骚》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修仙,追求外在美,保持内在洁质,反抗流俗,坚定道心;
第二部是修仙得道,纵横时空,发现传说中理想中的仙人接引者都是狗屎;
第三部分对世俗虽然留恋,还是毅然登仙而去。
既然是宗教剧或神道剧,也是有体系的,灵修是大宗师,楚王是王权代表,在政教一体的前期,灵修与王一体,后期一分为二,世俗王仍然可以是灵修的身份,好的世俗王者可以实施所谓“美政”,堕落的世俗王者一直被宗教势力所谴责,这跟《诗经》中的寺人孟子骂周天子是一回事。
可以说屈原的楚国宗教势力削弱之后其框架还留有痕迹,这与屈原的官职左徒有关。依据现有文献,登徒这个衙门的称谓有、左徒、左登徒、右登徒、登徒子。左徒、右徒当为部门长官,左登徒、右登徒为普通馆员,登徒子就是干事了。这在远古或者夏代,有左巫、右巫,有左史、右史。那么宗教衙门左右部门的功能,左徒以言为主,比如在祭祀活动或戏剧中负责言辞,右徒以事为主,则是舞台、道具、背景与程序。
登徒二字就是升迁,合登仙之义。
屈原所属当左徒,所以《离骚》、《九歌》,多为言辞抒情言志,
宋玉所属当为右徒,《招魂》里铺叙景物,状写事物就十分丰富。
屈原生前,登徒这个衙门已经形同虚设,
宋玉生前,登徒这个衙门已经失去其职能,登徒子们沦为国王的伴游,地位等同戏子,好在宋玉留下一些辞赋,叫自己脱离了粪土之中。
可以说在社会转型期,登徒这个部门转型彻底失败。
说道屈原造宪令,搞外交监察大臣,这都是周厉王时期巫师们干的活,屈原被大臣们歧视、诟病、排斥也是理所当然的事。
三闾大夫是个世俗的官,也许还属于上大夫,但是没有权势。
《招魂》中有大量的藻饰,估计原文在传播的过程中文字有大量损坏,出现大量的□□□□□□□□□□,宋玉在不篡改其意思的情况下,就大量使用藻饰,用外在的丰富弥补内容的缺失,应该说特别成功,否则这种修辞不会流行于汉大赋中,但显然也把汉大赋的写作带歪了,因为汉代文人写汉大赋完全拒绝了口语,怎么深奥古僻怎么来,就怕你一眼就看懂了他的文章。直到张衡出来搞抒情小赋,才把这种歪风灭掉。
中国文学史戏剧都讲传奇、元杂剧,不认为中国文学最早有戏剧这种形式,更不认为戏剧先于诗歌散文,现在看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中西文学的发生应该是一致。
二、宋玉是文人诗第一人
《九章》大概只有三两篇是屈原的作品,《抽思》(这就是一篇小戏剧)《哀郢》《涉江》之类的或为屈原所作,《九章》余篇大约皆为屈宋同时的文人诗。这里面有大量抄袭《离骚》句子的。《离骚》作为楚国的戏剧,影响力强大,不容置疑,被抄袭、模仿抒发怀抱不是问题。但宋玉《九辨》一出,真正的文人才算出现。可以说宋玉的重要性一直被文学史忽略了。
《远游》是屈原的作品。
《九歌》算屈原的半部作品。
三、文献类
《卜居》、《渔父》当为宋玉所写。
《楚辞》中还有一篇《大招》,我一直在找它的作者,可能是李斯,只是一个朦胧的想法。
最后一个问题,屈原是自杀的吗?
我认为不是。信奉仙教的人不会自杀。
关于屈原与楚辞,今人汤炳正有两篇文章很重要,分别是:
《史记•屈原列传》的问题
《楚辞》成书的过程与版本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