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重建自我价值感?
查看话题 >心理|给内心的小孩找个家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和别人相处时,会因为别人的一句无心之说或是不经意的某个动作,突然大发雷霆或是歇斯底里,彷佛判若两人。当我们冷静下来后,我们也会感到匪夷所思,为什么当时我们的反应会如此激烈,到底是什么影响了我们的情绪?其实,我们之所以会情绪失控,是因为受到内心的小孩所影响,对事情做出扭曲的解读,并自动采取相应的保护策略。
那么,到底什么是内心的小孩呢,内心的小孩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它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思考和行为的?我们要如何减少内心的小孩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呢?这些就是本书将要告诉我们的内容。
一、什么是内心的小孩,内心小孩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内心的小孩是童年印记的比喻,用来描述性格当中由潜意识控制的那一部分。简单来说,就是除了与生俱来的天性外,我们每个人的行为习惯和自我价值观很大程度会受到童年经历的影响,这些经历会形成一种印记,烙印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成为我们性格的一部分。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小孩在童年时期遭遇了创伤和虐待,他的内心就会产生恐惧心理。这种心理会潜藏在他的潜意识里,变成他性格的一部分。长大后的他,在面对人际关系时,也会习惯采取高度戒备的心态,无法完全信任他人。
书中,作者将内心的小孩分为“阳光小孩”和“阴影小孩”。阳光小孩代表着我们受到的积极信念和正面力量,比如说:快乐、好奇、冒险精神等;而阴影小孩则代表着消极信念和负面感受,比如说,悲伤、压力、孤独等等。阳光还是阴影,很大程度取决于我们有没有原始信任,以及我们基本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我们每个人都有四种基本心理需求:关系需求、独立和控制需求、快乐需求、自我价值及认知需求。当这些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长大后,我们就会采取一切手段来弥补自己童年的缺失。
1、原始信任。心理学家指出,从生命体形成到孩子个体发育成熟,这期间,我们处于一种十分脆弱且极度依赖父母的状态。信任感对于我们来说非常重要,我们会本能地通过自己的感受,比如抚摸、声音、亲昵行为等,识别自己是否受欢迎,这种生命最原始的信任感,被称之为原始信任感。原始信任就像我们内心的港湾,它能够给予我们温暖和保护。如果没有原始信任,我们内心就会感觉到孤独和痛苦,漂泊无依。
2、关系需求。关系需求是众多需求中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童年时期,我们都渴望得到父母的呵护与关爱,当这份期待得到满足时,我们就会觉得自己是值得被爱的,反之,我们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关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孩子,长大后就很容易在亲密关系上出现偏差行为。一种是孤僻,拒绝与他人建立关系。另一种则是不断向外索取爱,过度依赖伴侣。
3、独立和控制需求。独立意味着我们希望能摆脱他人的控制,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一些事情。当这种独立需求长期受到了阻碍和打压时,我们就会很容易自我怀疑,认为自己能力不行,即便长大后,我们也会极度需要他人帮忙承担责任、扫清障碍。另一种情况则是我们会跟自己的父母决绝划清界限,以求独立生活;甚至有可能在婚姻中成为父母的翻版,通过操控伴侣和孩子来满足自己的控制欲。
4、快乐需求。我们每个人都向往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当这种快乐需求被过分抑制或是无限放纵时,长远来看,它会导致我们无法在满足快乐和抑制欲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我们或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敢让自己有一刻的松懈;或是沉溺于享乐中,以此弥补自己的缺失。
5、自我价值及认知需求。自我价值是一个人的最高层次需求。这种需求是与生俱来,它能给予我们强烈的存在感。如果一个孩子经常受到父母的鼓励和夸奖,那么在他心里就会形成这样的信念,认为“我是受欢迎的”,“我的存在是有价值的”,因此比较自信;相反,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受到父母的批评贬损,那么在他的内心就会产生负面的信念,认为 “我是个没用的人”,“所有的错都是我的过失”,长大后抗压能力会比较差,无法建立自信。这就是自我价值及认知度需求所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二、内心的小孩是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感知的?
1、内心的小孩会影响我们对外在世界的认知。即我们感知的世界都是内心的投射。投射指的是一个人将内心的价值观与情感好恶映射到外界事物上的心理现象。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眼中的世界是怎么样的,很多时候取决于我们内心是怎么想的。投射会扭曲感知,而很多时候我们是没办法分辨出来的。内心的小孩源于我们童年的经历,它会形成一种印记,深藏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所以,当我们面对一些状况时,这些看似被遗忘的童年经历,就会快速划过我们的脑海,影响着我们看待事情的角度,这就是投射带来的作用。
2、内心的小孩还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它会让我们下意识地开启自我保护策略,以便逃避童年的伤痛。自我保护,它是我们人类的本能,就像很多动物一样,当感觉自己受到生命威胁时,就会本能地缩进自己的壳里,或是将竖起硬刺,从而抵御外界的伤害。很多时候,我们由于阴影小孩本身的脆弱,会将害怕和恐惧投射在人和事上,将一些危险放大,从而产生过于保护自己的行为。几种常见的表现形式如下:
一种常见的自我保护策略是逃避退缩。从根本上来说,逃避和退缩是所有保护策略的基础,因为它能让我们将自身伤害降到最低。逃避退缩的方式很多,比如说回避,下意识地远离那些让自己不愉快的关系或场景。
还有一种典型逃避方式,心理学称之为“离解”,这种状态有点像我们QQ的离线状态,就是人在那,但心不在那。比如,从小活在强势父母阴影下的小孩,长大后,他会认为交际有压力,独处才安全;而当他面对自己不喜欢却又无法逃避的人时,就会无视他人的存在。无论那个人跟他说什么,他都会当作没听见。
除了逃避退缩,还有一种常见的自我保护策略是迎合伪装。这一类人往往害怕冲突,会尽力迎合身边的人,即便遇到让自己难过的事情,也不会真实地显露出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讨好型人格”。对于这一类人来说,完全放开自己,意味着要暴露自己内心的脆弱,让别人看到自己不完美的一面。但事实上,极力隐藏阴影小孩,会让别人无法了解真实的你,过分迎合也未必能让我们获取他人好感,做自己,爱自己,大胆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和需求,反而会身边的人觉得你更真实。
另一种常见的自我保护策略则是愤怒攻击。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小时候生活在压抑或暴力环境中的孩子身上。他们内心受到了巨大的伤害,因此,往往会用戒备心理对待周边情况,当感觉自己受到不公平对待或是侮辱时,就会立即启动反击来保护自己。
三、如何跳出阴影小孩的认知模式?
首先,学会觉察,发现阴影小孩。当我们处于阴影小孩的旧模式里时,当局者迷,我们往往很难意识到自己认知和行为上的问题。只有跳出这一模式,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我们才会发现问题真正所在。觉察能帮助我们调控自己的感知、思考和情绪。
当我们发现了阴影小孩后,就要学会去理解它。当阴影小孩出现时,我们要学会觉察和理解它的动机、感受和想法,而不是一味地抵抗它。
除了理解,我们还可以从成人角度安慰阴影小孩。想要不被阴影小孩控制,把阴影小孩和成人自我分开非常重要。成人与小孩不同在于,成人已经能够理性、有逻辑性地看待和思考问题。书中,作者给我们的建议是当内心的阴影小孩哭闹时,我们可以站在成人的角度给予它安慰,可以轻轻拥抱它,并用一种亲切的声音告诉它,这一切都不是我们的错,我们已经长大了,我们完全有能力改变着一切,从而及时讲我们潜意识转变成为成人意识。
除了抛弃自我保护策略,学会接受和安慰阴影小孩外,我们还要学会运用价值策略,发现内心的阳光小孩。想要告别阴影小孩这个旧模式,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到一个新的模式去替代旧模式,也就是发现内心的阳光小孩。但是必须强调的是,发现内心的阳光小孩,并不是意味着我们要推翻自己,因为这些积极的一面事实上已经在你身上。我们要做的只是找到它们。
四、如何发现内心的阳光小孩?
首先,发现自己的积极信念。积极信念,就是那些在你失落无助时,能给你支持性的想法或让你内心变得强大的优秀品质。想要找到自己积极信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比如,观察自己父母身上有哪些可以汲取的优秀的品质,或是问问身边的朋友,他们眼中的我们是怎么样的,有什么优点,我们还可以在发现内心阴影小孩的核心信念后,将它转换成为我们的积极信念。比如如果你的信念“我做不到”时,你可以试着重新表达,将它转变为“我可以做到”。
接着,找到自己的价值策略。自我价值感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目的,同时它也是一种神奇的对抗阴影小孩的方式。当我们内心怀抱着更高的价值观时,比如说公平、坦诚或是信任,我们就会更有勇气面对那些让我们恐惧的事情,与此同时,我们也会更加客观地看待我们的价值,不会轻易地因为别人一句批评就否定自我价值。当我们不断超越自己,这个时候,原生家庭对于我们的影响就会相对减少。
最后,固定你的阳光小孩。当我们找到内心的阳光小孩,也就是前面说的积极信念和价值策略后,我们还要经常练习,将它固定在我们情绪、精神和身体里。比如可以经常回忆那些让你感觉美好的场景,或是感受积极信念带给你力量的时刻,尽可能多地唤醒自己的阳光小孩,让自己保持在阳光小孩的状态中。
回家的路的是一条艰难的路,也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希望这本书能带给你勇气,让你能直面过去童年的创伤,与过去告别,同时找到通往幸福的正确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