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不断清理
昨天终于了结一件未竟之事——给一位陌生的豆友写信,倾诉这一路过来的历程。缘起是在非常暗淡的前一阵子,想要被倾听的渴望让我升起一点冲动给她发了信息。然而,袒露自己的脆弱需要莫大的勇气。于是便打消倾诉的念头。但昨天我用行动去打破想象,就像武志红老师说的那样“让事情在现实中完成,不是在想象中生灭。”看到这位豆友的善意和祝福,真好。重复讲自己的创伤故事,就到此为止了。今后不会再对人提这些往事——这些往事是一个警醒,在过去的路的映衬下,我是否有警觉到自己正走在一条什么样的路上,是自我疗愈还是继续自我破坏。
“成长的最大阻碍是人的自恋,无论那自恋的内容是自己的骄傲还是苦痛,亦或是以苦痛为骄傲。为了唯护那自恋,我们千方百计地阻挡着自己的改变。”(微博@心开目明)
这些害怕的背后是以为别人会很关注自己,会对自己有诸多的负面评判。这些是自恋的一部分。向别人袒露自己的“痛苦之身”,死死抱着这些故事不放也是自恋。想象别人怎么看待的都是自己内心的投射。因此,一定要从自己身上下功夫。
在豆瓣上呈现这些文字,同样也是自恋的。这些内容于别人恐怕不会有太大的意义。就像在《马男波杰克》中,马男的母亲对他说,人该有多自恋才会以为他的自传别人会感兴趣看。
但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几乎是人类的本能渴望。哪怕是所谓的“害羞的人”。“一个害羞而害怕他人关注的人并不是没有小我,而是有一个矛盾的小我:既需要又害怕他人的注意。他害怕的是:关注会以不认同或是批判的形式呈现,也就是说,不但不能增强小我,反而还会贬低它。所以这害羞的人对于关注的恐惧,就超过他对关注的需求。害羞通常伴随着非常负面的认知,那就是认为自己不够好。任何自我的认知感——为自己贴上各种标签——都是小我,无论主要是以正面的(我最棒了!)还是负面的(我一无是处!)”方式展现。在每一个正面的认知之后,都暗藏了深怕自己不够好的恐惧。在每一个负面的认知之后,都暗藏了想要一枝独秀或是凌驾他人之上的欲望。”(《新世界 灵性的觉醒》by埃克哈特托利 )
道理是明白,身体的记忆依然如常运行。每个心智模式背后的大脑神经链接,在母亲的胎中已开始建立了。在我这年纪,如果依然在怪罪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只是继续加强负面的心智,放任自己退行到婴儿状态。尤其是,怪罪父母就仿佛责怪这棵树怎么就长得那样一般。只是,没有得到过的,始终是没得到,不会什么都不做,只要成年的,就得到。就像我30多岁画的话,依然像幼儿园小孩的水平。自我嫌弃、自我贬低、自我攻击、惶恐焦虑是我成长过程中得到的最多的训练。维系精神健康需要得到的滋养跟上班工作有一份收入维持生活一样是生存的必须。在该得到的岁月里没有得到的,现在长大了,有能力去补回给自己。
但自我疗愈,自我滋养的操持一松懈就在喂养“痛苦之身”:漫无目的地刷视频刷淘宝;无节制地进食,导致肠胃胀气泛滥,生理上已经在促使负面情绪的滋生;明明可以提前出发,给自己充足的时间(上班好还是去什么地方都好),却无意识地拖延,导致路上又生焦虑紧张,最后都耽误时间;明明体会过运到带来的身体轻盈感,有时却任由自己被惰性牵引;穿的衣服不喜欢,造成局促绷紧的,不去调整;最严重的的,属于,无节制的追剧,这种上瘾的后果在过去都加强了自我的厌弃——其实,可以用理性的方式观剧来得到乐趣,而不是变成自我厌弃的工具;买回来的物品,食品都无好好利用,过期了又要丢弃,又谴责自己……
尽管列了这些出来,但也需要看到有改善的地方,环顾这个小房间,尽管很小,不到15平米,但这里是最后的归属之地。是自我疗愈效果的见证。
需要将那些负面的观念、信念都看见,进入到意识之中,更狠一点,将这些负面的观念、信念都表达出来,记录下来(就像在七八年前修复自我时期那样)。用文字将它们定格下来。是不是这样才能再以中性甚至正向的观念、信念来取代它们?看见它们,表达它们,是一种对它们存在的尊重:不否定你们,不抗拒你们,只是看见你们,觉知到你们的存在,请你们安静下来,我释放你们,谢谢你们的来过,谢谢你们曾经的陪伴还有对我有过的帮助,潜意识里你们一定是对我有好处,我才把你们带在身边。但现在你们可以离开了,我释放你们了……
不断不断清理和祈请,内心的平安和身体的活力会回到我身上。这些都是生存的必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