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公车之生活哲学与经验
记得社会学老师王思斌先生曾说过,每一个城的出租车司机群体都是天然的社会学者。是的,他们虽然学历普遍不高,但是开着自己的座驾在城里日夜不歇的穿梭,每天和三教九流并且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打交道,所见识到的,确是社会各阶层各种形态的人都有。公交车亦然,大抵也是一个个社会的缩影罢。
几乎在每时每刻,公交车的站台上总是站着人在翘首等待自己想要坐的车;也几乎在每时每刻,站台上总是有人下车,再奔向目的地或回家去。而公交车则似乎总是在往返穿梭,不同车牌的车拉着不同的乘客,行驶在不同的路线,奔向不同的远方。车是运动的,坐车等车的人也是动态的。难以想象,假使中国的公交公司员工们也学西方某些国家的,隔三差五来场大罢工,该城的老百姓会乱套到什么样子!在目前的中国,即使公交线路在不停的增加,在不停的延长,却似乎总是满足不了广大百姓出行的需求。在物质条件日益丰足的这个时代,私家车的普及却似乎还是一个较为遥远的梦想。最关键者,则大约我中华帝国的人员实在过多,我中华帝国最不缺的大抵总是人,所以,挤车、堵车、塞车,就总难免成为常态。
在早晚的高峰期,我宁可多走一点路。上车的站总喜欢往上溯一两个站,这样是因为寄希望于早起的虫儿不易被晚起的鸟儿所吃,在有限的公车车厢里,较易挤占一席之地。一般的,多付出一点,收益自然也正态相关的多一点。有时候运气好,却还能在车厢里坐到一个空位。大部分时候,能够较快的挤到车厢后面部分,而无需跟人挤在中间像贴相片一般难受,就很满足了。早上上班的时候,大多时候,我宁愿提前一两个站下车,再施施然的走到公司大楼去。这样的好处至少有二:首先是为有限的公车空间至少节省了我所占的那部分,这是实现了一点社会价值;其次是站久了坐久了,下来走走,安步代车,舒活下筋骨,再顺便欣赏下早晨忙碌的街景,其实未尝不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后来我还发现,在早高峰期,走一两站路所花的时间,其实并不比公车多——因为走路可以抄近路、基本无视红灯,并且可以自己控制节奏,而公车往往是一长溜的连在一起,上下之间,依次停靠之际,所耗时间往往不少呢。
挤上车之后,一般较好的选择,似乎还是尽力往后靠,慢慢的挪到后车厢部分。然后,再谋一席之地,再骨碌碌的瞅几眼同车人,再盯着几个疑似会早点下车的人,占了那附近的地盘,然后就是赌他/她会在下几个站下车去也。一般的说,拖儿带女的,大包小包的乘客,基本不要指望他们短途会下,这类人士往往是不坐到终点不罢休的。而学生模样者,小情侣者,不时盯着窗外和车内站标牌者,中途下车的可能性最大。当然了,凡是皆有例外的。更多的时候,就是赌运气也。总的来说,我们总是只能寄希望于自己附近的2个或4个座位的伙计们尽早下去,然后我们再洋洋得意的坐下去。于是厉害一点霸道一点的,如我,就会斜靠了坐椅的侧面,再伸长两个手臂,先把个人的空间尽量圈大圈阔,再耐心的等待那至少4个座位的空档出来。有时手头有包有公文袋,就更是名正言顺的堂皇丢在车椅空处,或者公然吊在拉手上任其晃荡,同时也昭告其他人,这小片空间接下来就轮到俺小子坐庄也。哇哈哈。同时,最好还要眼观四路耳听八方,一有风吹草动,就要迅疾的准备去抢班夺座也。
当然,更多的时候,我宁愿一直往后走,再推开后气窗,享受一些疾驶中吹进来的凉风。而有女士或老少爷们在同侧时候,更是不好意思不表示一点gentleman的范儿,即使有了空座儿,也都目示伊等入座。
公车的车厢里,则是一个个移动的小型社会。芸芸众生,从不同的地方聚集到站台,登上或挤上不同的车,临时性的同行,再陆续下去,各奔前程。出于社会学的背景和习惯,我总喜欢不太客气的盯着车里的人们看,看不同的人士的衣饰打扮、随身行装、站姿坐姿,等等。然后再好奇的猜测他/她的年龄、职业、婚否等等。有时候,我尤其注意美眉们的发型和头饰,还有她们的裙子和鞋。当然,大夏天的,更可以饶有兴趣的,目测下她们的胸部曲线和沟壑……
坐车的人们,一般极少说话。大多是盯着移动TV,或者读书看报,或者玩手机听音乐,或者瞌睡,或者瞅着窗外。偶有小情侣会呢喃细语,或者一伙人都是同事,会聊些生活和公务的事儿。有几次,我也有幸耳闻目睹了吵架。一次是一对东北夫妻,女的一直在不停的叨骂男人没出息;一次是某男有意无意踩了某女的脚,而该女放声大骂之;还有两次,则是司机和女乘客因为前后门下车问题顶牛争吵。更多的时候,一车的男女似乎都是吃了哑药,谁也不搭理谁。因为大家都匆匆赶去上班或干事,也因为大家都明白只是临时挤凑在同个车厢而已。
只是有时候,年轻的男女坐同一趟车的次数多了,不免也暗生遐想。我们所坐的某路车,即有一个美眉也是常客,并且是同一个站下车。于是有次终于拗不过好奇心,在同车多次后,某个傍晚幸运的又邂逅于同归的站台,小子乃宁可多陪伊两个站,跟在她后边亦步亦趋,只想弄清楚点伊到底住哪。结果似乎吓的伊赶紧的发了短信叫了个男人来下车的站台接,虽然搞清楚了,却心底不免有点沮丧和会意的傻笑。
一个人坐车的时候,却难免于寂寞。于是,便养成了只要有座,即抓紧看书或者翻翻资料的习惯。如此,便能让自己沉浸进去,并不会总是忆起若干年前和女人一起搂抱在公车上的场景来。另一方面,坦率的说,也是在装B,装作刻苦努力学习的模样来。不想有次某老先生见我在读《三国志》上册,很是大赞了一番,并且一起翻到某页,抑扬顿挫的念起书来。现在想来,依然心头还会一乐。
几乎在每时每刻,公交车的站台上总是站着人在翘首等待自己想要坐的车;也几乎在每时每刻,站台上总是有人下车,再奔向目的地或回家去。而公交车则似乎总是在往返穿梭,不同车牌的车拉着不同的乘客,行驶在不同的路线,奔向不同的远方。车是运动的,坐车等车的人也是动态的。难以想象,假使中国的公交公司员工们也学西方某些国家的,隔三差五来场大罢工,该城的老百姓会乱套到什么样子!在目前的中国,即使公交线路在不停的增加,在不停的延长,却似乎总是满足不了广大百姓出行的需求。在物质条件日益丰足的这个时代,私家车的普及却似乎还是一个较为遥远的梦想。最关键者,则大约我中华帝国的人员实在过多,我中华帝国最不缺的大抵总是人,所以,挤车、堵车、塞车,就总难免成为常态。
在早晚的高峰期,我宁可多走一点路。上车的站总喜欢往上溯一两个站,这样是因为寄希望于早起的虫儿不易被晚起的鸟儿所吃,在有限的公车车厢里,较易挤占一席之地。一般的,多付出一点,收益自然也正态相关的多一点。有时候运气好,却还能在车厢里坐到一个空位。大部分时候,能够较快的挤到车厢后面部分,而无需跟人挤在中间像贴相片一般难受,就很满足了。早上上班的时候,大多时候,我宁愿提前一两个站下车,再施施然的走到公司大楼去。这样的好处至少有二:首先是为有限的公车空间至少节省了我所占的那部分,这是实现了一点社会价值;其次是站久了坐久了,下来走走,安步代车,舒活下筋骨,再顺便欣赏下早晨忙碌的街景,其实未尝不是一种美妙的享受。后来我还发现,在早高峰期,走一两站路所花的时间,其实并不比公车多——因为走路可以抄近路、基本无视红灯,并且可以自己控制节奏,而公车往往是一长溜的连在一起,上下之间,依次停靠之际,所耗时间往往不少呢。
挤上车之后,一般较好的选择,似乎还是尽力往后靠,慢慢的挪到后车厢部分。然后,再谋一席之地,再骨碌碌的瞅几眼同车人,再盯着几个疑似会早点下车的人,占了那附近的地盘,然后就是赌他/她会在下几个站下车去也。一般的说,拖儿带女的,大包小包的乘客,基本不要指望他们短途会下,这类人士往往是不坐到终点不罢休的。而学生模样者,小情侣者,不时盯着窗外和车内站标牌者,中途下车的可能性最大。当然了,凡是皆有例外的。更多的时候,就是赌运气也。总的来说,我们总是只能寄希望于自己附近的2个或4个座位的伙计们尽早下去,然后我们再洋洋得意的坐下去。于是厉害一点霸道一点的,如我,就会斜靠了坐椅的侧面,再伸长两个手臂,先把个人的空间尽量圈大圈阔,再耐心的等待那至少4个座位的空档出来。有时手头有包有公文袋,就更是名正言顺的堂皇丢在车椅空处,或者公然吊在拉手上任其晃荡,同时也昭告其他人,这小片空间接下来就轮到俺小子坐庄也。哇哈哈。同时,最好还要眼观四路耳听八方,一有风吹草动,就要迅疾的准备去抢班夺座也。
当然,更多的时候,我宁愿一直往后走,再推开后气窗,享受一些疾驶中吹进来的凉风。而有女士或老少爷们在同侧时候,更是不好意思不表示一点gentleman的范儿,即使有了空座儿,也都目示伊等入座。
公车的车厢里,则是一个个移动的小型社会。芸芸众生,从不同的地方聚集到站台,登上或挤上不同的车,临时性的同行,再陆续下去,各奔前程。出于社会学的背景和习惯,我总喜欢不太客气的盯着车里的人们看,看不同的人士的衣饰打扮、随身行装、站姿坐姿,等等。然后再好奇的猜测他/她的年龄、职业、婚否等等。有时候,我尤其注意美眉们的发型和头饰,还有她们的裙子和鞋。当然,大夏天的,更可以饶有兴趣的,目测下她们的胸部曲线和沟壑……
坐车的人们,一般极少说话。大多是盯着移动TV,或者读书看报,或者玩手机听音乐,或者瞌睡,或者瞅着窗外。偶有小情侣会呢喃细语,或者一伙人都是同事,会聊些生活和公务的事儿。有几次,我也有幸耳闻目睹了吵架。一次是一对东北夫妻,女的一直在不停的叨骂男人没出息;一次是某男有意无意踩了某女的脚,而该女放声大骂之;还有两次,则是司机和女乘客因为前后门下车问题顶牛争吵。更多的时候,一车的男女似乎都是吃了哑药,谁也不搭理谁。因为大家都匆匆赶去上班或干事,也因为大家都明白只是临时挤凑在同个车厢而已。
只是有时候,年轻的男女坐同一趟车的次数多了,不免也暗生遐想。我们所坐的某路车,即有一个美眉也是常客,并且是同一个站下车。于是有次终于拗不过好奇心,在同车多次后,某个傍晚幸运的又邂逅于同归的站台,小子乃宁可多陪伊两个站,跟在她后边亦步亦趋,只想弄清楚点伊到底住哪。结果似乎吓的伊赶紧的发了短信叫了个男人来下车的站台接,虽然搞清楚了,却心底不免有点沮丧和会意的傻笑。
一个人坐车的时候,却难免于寂寞。于是,便养成了只要有座,即抓紧看书或者翻翻资料的习惯。如此,便能让自己沉浸进去,并不会总是忆起若干年前和女人一起搂抱在公车上的场景来。另一方面,坦率的说,也是在装B,装作刻苦努力学习的模样来。不想有次某老先生见我在读《三国志》上册,很是大赞了一番,并且一起翻到某页,抑扬顿挫的念起书来。现在想来,依然心头还会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