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梅訪書

方樹梅先生的《北遊搜訪文獻日記》越看越好看。看他老人家一路訪舊書遊山水。真是不亦樂乎。那個時候的出行也有趣。從滇中去往內地最佳的路線竟然是先到越南再入境廣西。幾年後一部分西南聯大的師生奔赴昆明也是走的這條路。只是方向相反耳。
方樹梅此行的目的是尋訪滇南文獻。用他自己的話說。是“滇南文獻。叢書。通志兩館年來公私之搜採。省內已竭盡心力矣。鄉先賢之服官外省。其著述散佚於外者。尚不知凡幾。設能往各省加意搜訪。或可稍彌其缺憾。甲戌秋。璞安。惺庵兩先生爲請於省府及教廳。得補助旅費千二百元。派余爲各省搜訪文獻員。余夙欲遊南北之志得償。而鄉先賢之著述亦得盡力搜訪。庶幾公私兩全。”
讀到這裡。突然想起五六年前在和順司馬第劉宅手鈔過一本民國廿三年曲石精廬重刊的《雪生年錄》。這是李根源自己撰寫的五十歲之前的年譜。據主人家劉叔說是多年前從和順圖書館珍本庫里借出來復制的。如今想見也難了。
當年李根源由一個邊遠小城走出。參與經歷如此多近代史上的大事。真是一個奇跡。當時我把鈔錄的範圍限制在讀書與游歷上。其他的家國大事諸書皆在。可以暫且略過。
尋常的說法是雲南一直不在華夏文化核心區。當年陳寅恪先生便對一立意寫雲南唐代詩文論文的學生便有如斯建議。然而讀李根源自發蒙讀書到二十來歲。他接受的教育和中原城市的子弟相較。並無大不同。經史並重。同時晚清以來流行的顧炎武黃宗羲曾國藩胡林翼。都在這邊陲之地少年的閱讀書目上。這是很有意思的現象。此外。他多了一些雲南本地詩文風土金石的書目。
李根源的游歷行程也是我喜歡的內容。寫得尤為詳細的是他進昆明參加鄉試和到日本留學的橫穿半個中國的旅程。這由舊到新的兩次旅行令作者印象深刻。細細地回憶出經過的大小城市和所費時日。彷彿那個時代相當部分士子求學歷程心路歷程變化發展的縮影。
而巧的是此一回方樹梅也專門到蘇州拜謁了李根源。這樣的旅行實在是太好的事情。遂看方翁遊興濃於酒。把半年多的時光悉數用去。今日得暇。鈔出日記中赴舊書肆的記錄。隔著渺遠的時空。看他老人家的興致勃勃。

訪書的第一站是廣州。稍作停留也不忘此事。
廿四年元月五日 舊暦十二月初一 星期六
午前十時飯後。到文明路遊古書店。購得張九鉞(湘潭人)之《陶園全集》。顧炎武之《音學五書》。陳振孫之《書録解題》。王先謙之《虚受堂文集》。大板《字類標韻》五種。而《陶園全集》中。有《滇遊草》可收入《歷代滇遊詩鈔》者甚夥。鄧爾疋返香港。留贈篆文一聯曰“茶於草木爲最靈。月與梅花竟不分”。
元月六日 初二 星期
午後一時。偕哲夫遊古書店。無所得。
訪書的第二站是上海。
十八日 十四 星期五
到三馬路千頃堂購古書七種。中國書店購古書五種。目列黄元治《蕩山志》已爲人購去。
十九日 十五 星期六
午前十一時。到中國書店。中國通藝館。來青閣。千頃堂。受古書店。搜購關於雲南文獻書籍。於中國書店道光《濟南府志》中得李鶴峰先生《山東提學院題名記》一篇。並於“官績志”中抄張溟洲。劉寄庵兩先生傳。在受古堂。得宜良嚴秋槎之《巖泉山人詞》二種。
按這裡的“中國書店”和後來北京的國營性質的大店並不是一家。以前讀過金性堯先生在一九九三年三月號的《讀書》雜誌上一篇憶念金祖同的文章。題目是《故人墳樹立秋風》。裡面正好有上海中國書店的舊事:
“抗戰前。我常往中國書店等處訪書。中國書店是他父親頌清先生開設的。當時還不認識祖同。後來去參觀吳越文化展覽會。由衛聚賢先生和祖同主持。經過交談。就此認識。還送了我一堆破陶片。又知道他是中國書店小老闆。不過他從不過問業務。只將書店作為個人聯誼處。他又告訴我:鄭西諦。施蟄存。阿英諸先生。都是書店的座上客。因而問我。阿英為人很平易。要不要和他見面。我自然求之不得。第二天。就在大世界附近的青梅居小酌。當時要和祖同一道吃飯。小酌在青梅居。宴會在一家什麼樓。都離中國書店不遠。此外就是功德林素菜館。丁福保先生也常到那裡。這是一位誠懇和通的老人。因為他開辦佛學書局。我問他吃素是否信佛緣故。他說為了攝生。自從改為吃素後。手不再抖。還能穿針線釘書了。”
二十日 十六 星期
午前十一時飯後。仍到各古書店。搜訪關於文獻之書。得保山范廉泉先生之詩鈔四卷。廉泉清官。又極厚鄉情。關心錢南園先生後嗣。為其子嘉棗置妾。嘉棗故留其妾一年。無妊。乃嫁之。負詩名。謝甘泉(堃)亟稱之。
-
最后一颗荔枝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7-01 11:18:23
-
城市里的候鸟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16 11:00:31
-
借纸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16 10:59:42
-
豆友147419557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16 10:01:00
-
薏苡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16 09:5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