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梦华录》回味宋朝与当代城市记忆思考(2021.7.8更新)
这本书的序冲击性极大,作者全方位描绘了昔日汴京城中的繁华景象,老人、孩童的精神状态,各种节日的盛况,集市喧嚣而繁荣,皇庭隆重秩序有条。原文充斥着自豪,字字珠玑令观者身历其境,旋即话锋一转哀叹南宋战败避往江左的落寞,仿佛在警示后人居安思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者本身并没有表现出要收复北宋的壮志,从这个层面来看士人高谈阔论、饱读诗书未必能心系家国,正如宋真宗北上抗辽时殿前都指挥使高琼斥责冯拯:
“你冯拯只因为会写文章,官做到两府大臣。眼下敌兵向我挑衅,我劝皇上出征,你却责备我无礼。你有本事,为何不写一首诗使敌人撤退呢?”
可以说那时候士人的阶级局限性直到当今我们依旧没有摆脱出来,我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中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沉浸于学历财富获取社会地位的价值观念中,抛开这些不谈,作者在这本书中对汴京的描写给我十分大的触动——我不禁想当今时代有没有这般全方位立体化展现一个城市居民精神面貌、街道、河道、政府机关、各种司职、节日活动等等的配图、配注释的书籍,进一步说放在当今应该还要配上视频这样更有说服力。


第一卷讲了整个汴京的格局,分内城和外城,内城始于唐朝。上面的这个插图比较直观些,将城墙、城门、水系、墙垛给体现出来了。下面这个沙盘模型估计是博物馆拍的,有助于我们了解城墙、瓮城的防御作用以及城中建筑、街道的大体分部。除此之外作者还介绍了内诸司(皇宫内为皇家日常生活服务的各部门的总成)与外诸司(皇宫内为皇帝的朝廷政务、外出巡游及相关活动服务的各部门总称),近百个迥异的部门,可见皇宫的配套规模有多大。下为北宋皇宫宫城地图,有兴趣的读者可以配合此图校对第一卷的“大内”(皇宫宫城)部分。

至此我有两个很十分困惑的地方:为什么作者能熟知当时政府部门的各个机关?孟元老此人无法被查证其生平由来应该不是什么当朝要员,如果只是普通的读书人他能知道那么多嘛?即使是有点官位,难道北宋时期的朝廷机构十分开放以至于各个官员都一清二楚?第二如果我们把作者对一座城市的介绍放到今天对位,以他的思路来介绍上海呢?作为一个生长在这里20多年的本地人,我对上海的政府职能机构概念不是很清楚,一点一点憋么大概想到有消防队、区派出所、街道办事处、海关、区信访办、民政大厅、税务局、人民法院、检察厅、国家安全局、警备司令部、几个国家的外交使领馆,其他就一时间想不到了,或许有许多部门机构我不知晓,就连我知道的这些部门具体职责也并不甚详解。我觉得这一方面是上海的人口比起当时汴京多了不少,而且现代国家的运转较之古代更为复杂,物质生活的高度发展氤氲了不少新的事物需要配套新的相关机构,比如民政大厅可以办理注册公司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其他职能我就不清楚了。这好比就学问来说,从前的学问可以说只有科举的四书五经诗词歌赋,而现在的学科分支太多了,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我们着实没必要将政府机关部门都弄清楚,然而要像《东京梦华录》一般将城市在一个时代的面貌呈现给后人就不能忽略这些政府机关了。下图为上海静安区的信访办,门口高大的棕榈树遮遮掩掩,让人几乎都察觉不出来。


进一步说我觉得这种围绕一个中心出发的城市记录是带有魂的,我们当代不一定要以政府机构为中心,但我一时间居然想不出来别的,购物中心?地标?文娱场所?似乎都不太合适。想起之前看关于改革开放后上海故事的小说《繁花》,这本书以人带事而迁出地点、建筑、活动,这样的写法十分生动但受限于篇幅与情节发展,我们看到的还是那个时代上海的一小部分,(如上图,基本描写的是老上海所谓的上支角,也就是如今内环高架路中的中心区域)如今的上海更大了,那样写局限性会更大。要知道现在的移民占比很大了,并且居民在中环外环的比重远大于内环,而中环外环的面积也远远大于内环。如今我们有更方便的工具,互联网可以组织群众力量协同搜集资料,还有更多的媒介作为补充,我想如果好好组织下应该是不会逊于这本《东京梦华录》的。
介绍城市大致布局后,第二、三、四卷以城市街道、日常活动场所展开,见缝插针的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开封的吃穿住行——饮食店、酒楼售卖些什么菜肴;百姓的民居分布在哪些街道;东角楼街巷卖布匹、潘楼东街巷卖衣服、相国寺大型集市卖各种饰品玩意儿;宴会家具、碗筷的布置(类似婚庆公司服务,只不过物质条件关系,古时可能一般人家搞宴会排场也需要动用这种服务)、装修工服务、车马出行可以去集市上租用等等。




我们可以把1、2、3、4卷当作没有插图的小镇旅游向导手册,今天如果你去到一些小城市或镇子的民宿、度假中心,基本都会在客房的书桌上找到一本图文并茂的当地特色介绍。这样的册子若是没有图便会索然无味,要是写成文言文生活年代则会让读者陷入每个字我都认识,连起来就不懂了的尴尬境地。另一方面是我们的思维中没有皇帝和禁军的概念,跨越1000年的我们生活与昔日大不相同,因此看起来会很别扭仿佛去了异国有文化隔阂。即使不谈皇庭,就说对饭店、酒楼的介绍。现在我们到一个地方往往会上网到大众点评、携程之类的应用上找评价、推荐,通过图文、短视频去了解,这十分便捷且形象直观,但却有个很大的弊病——你的观察视角被锁定在网络服务商的界限中,久而久之自己双眼的观察能力便会下降产生对网络服务商的依赖性,价值观也会被这些平台引导而趋同。不仅在工作中成为一个螺丝钉,生活方面也是。当然我们对比当时和现在,也要看到物质的极大丰富,百花齐放,这么多的饭店、酒楼确实需要借助计算机来整合信息。由此衍生出另一个问题,如何构建新的人文精神,来平衡计算机便捷、统筹信息与网络服务商诱导价值观、审美观?



来到第五卷民俗,第一篇比较泛泛而谈颇有一面之词,讲了当时开封人的品德、举止,这显然是因人而异的。第二篇京瓦伎艺就很有意思,这里先解释下“瓦”这个词在古书中又曰“瓦子”、“瓦市”、“瓦舍”,是宋代京城闹市里一种综合性娱乐消费场所,其中有妓乐歌舞、杂技表演以及饮食店、茶饮店、杂货买卖。京瓦即京城的“瓦市”,“伎”这个词现在很少见了,意为技巧、才能,我们可能有印象的是伎俩一词,比方说“看看还有些啥伎俩”,意为手段、花招。京瓦伎艺连起来意思是京城里娱乐场所中手艺人的才艺,这里面有我们比较熟悉的名妓李师师,(水浒传中宋江东京访名妓即李师师)其中介绍为“主张小唱,李师师、徐婆惜、封宜奴、孙三四等”,“小唱”意为在酒宴前唱小曲的人。而“主张”二字书中注释其意暂且存疑。

这不是书中唯一一处暂且存疑的地方,结合注释给出对应到许多古籍来说显然编译者做了大量考古工作,即便这样还是不能得其意,或许如有些注释说的可能是作者笔误,然而我们要注意这样的一篇说明文尚且能让古汉语专家不得其义,那么古人之间是如何交流的?他们互相能够理解对方表达的意思吗?宋朝是开启白话文的时代,究其原因在于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廉价,文言文简短,白话文冗长,古时用竹简书写那是十分昂贵的,为了节约成本所以用文言文这是技术原因。当然有时候文字的表达还是作用有限,即便是白话现代文没有配图和视频我们也不一定能想象出一篇关于哥特教堂的介绍。从这个角度来说图像编辑、视频制作以及相关的赏析对于当代人而言可谓是有必要普及一定基础的,好比语文课教听说写作。

接着我们来思考下这些京瓦伎艺对应我们当今社会的话是哪些呢?小唱,教坊减罢、温习,悬丝傀儡、药发傀儡、小儿杂剧、掉刀、诸宫调、商谜等等(原书中的伎艺还有不少这里不一一展开)对应的是——大剧院的杂技、话剧表演?马戏团?东方音乐厅的歌剧、舞台剧?歌星演唱会?电视剧?综艺节目?游戏战队?体育运动直播?美术展?模特走秀?舞厅?对比汴京当时人口在50万左右,上海现今是2500万,再加上当今生活物质条件大大比之北宋要强不知道多少,我却没感到出“沪”瓦伎艺有什么能让我这个在上海呆了20多年的本地人赞不绝口、耳熟能详的。现代化生活的文艺娱乐似乎被大型资本掌控成为在网络信息终端上穿插于人们通勤和下班闲暇时的”保健品“,保健品嘛食之无味,可有可无,但保健品却是个规模不小的产业。前两年我赚了些钱,东方音乐厅、美琪大剧院、上海大剧院等等这种表演场所几乎每个月都会去1-2次,平均下来是半坐左右,很难想象在上海这个全国经济最富裕的地方,伎艺表演的观众是如此之少。以上海大剧院1800座为例假设每座平均200一票,全年坐满收入是10亿多不及腾讯游戏收入的1/100,10个上海大剧院全年满座也就1/10,这还只是一个腾讯游戏。越来越多的虚拟娱乐被大的资本打造固化大众的行为模式,诸如最近热议的宅舞,以后可能有虚拟宅舞、虚拟主播。(实际上这些都有了,只不过还没火热可能受限于技术)总而言之就是把大众套在手机、平板终端、电脑屏幕上,那里的客户端完全被垄断,绝大部分人没有意志去抵抗这种方便消磨时间的渠道,另一方面就是非信息化平台的伎艺娱乐不断地消亡。以至于我们听到要保护京剧、保护传统文化,实质上是这些伎艺的平台不会构成快捷上瘾、垄断化,导致了被垄断化平台挤压。结合原书中还有好几个伎艺注释”其意暂且存疑“,这也是传统文化的消亡证明,——连古文编者大儒都无法考证伎艺的含义。当然我们不是说要高举传统文化大旗而否定当今所有新生的文化娱乐,而是说要保持健康的多样性发展,电子终端确实让娱乐成本大大降低了,但同时大大挤压了娱乐的多样性,甚至可以说挤占了行业、就业。试想如果按照人均配置“沪”瓦伎艺,那么上海各个区的热闹大街晚上该有多热闹呢?各行各业能带来多大的活力呢?现在我们去百货商店同质化十分严重,几乎都是那些东西,倒是像上海澳门路疫情前每周五穆斯林过节摆集市有点人气,仅仅是摆点烤串就能火,如果加上各种“沪”瓦伎艺呢?现在许多孩子学什么乐器考级,完全可以现学现卖,提前上岗做做兼职融入社会么。传统文化习俗这种东西不是用来保护的,而是用来不断复兴发展的,我们要做的只是营造一个好的环境。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