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档十余部电影无一票房破亿,是什么造成了影业低迷?
我准备从电影行业下游从业者的视角,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对比这两年端午档期的票房情况。
去年同期,因为疫情电影院关门,端午档无影片上映,无记录。
2019年端午档,上映了
《X战警:黑凤凰》(豆瓣5.8 票房4.1亿)
《追龙2》(豆瓣5.5 票房3.1亿)
《最好的我们》(豆瓣5.3 票房4.2亿)
《绝杀慕尼黑》(豆瓣8.2 票房0.92亿)
连一周后上映的《绝杀慕尼黑》都拿到了9000多万的票房。
俄语小语种+运动类型片,这么小众的一部电影,拿到这个数额的票房,是个奇迹。
再来看今年端午档上映的片子,截至目前票房情况是这样的:
国产片
《热带往事》(豆瓣6.6 票房0.55亿)
《当男人恋爱时》(豆瓣6.9 票房0.47亿)
《超越》(豆瓣5.5 票房0.97亿)
《阳光姐妹淘》(豆瓣4.9 票房0.60亿)
引进片
《天堂电影院》(豆瓣9.2 票房0.12亿)
《你好世界》(豆瓣7.2 票房0.58亿)
《黑白魔女库伊拉》(豆瓣7.0 票房0.86亿)
《比得兔2:逃跑计划》(豆瓣7.3 票房0.81亿)
我做了张表格进行对比,看起来清晰一点。

(数据来源:豆瓣、猫眼)
发现了吗?
对于观众而言,能戳中他们high点,是自己感兴趣的片子,票房就是高(但也不会过分地高了)。
连续两个端午档。
豆瓣评分最高的片子,票房都垫底。
反而豆瓣评分很差的片子,夺得票房桂冠。
且不说2021年端午档电影评分,整体比2019年还高!
似乎一直以来,电影都摆脱不了叫好不叫座、叫座口碑差的命运。
热门档期比如春节档、元旦档、国庆档、暑期档,那些观众基数很大的电影票房情况我就不举例了。
考虑到基数太小,于是我继续盘点了一下过去5年端午档的票房情况,结果却令人匪夷所思。

(数据来源:豆瓣、猫眼)
好奇心来了。
2019年,端午档票房还是和今年、前年一样,叫好不叫座,叫座不叫好。
2018年-2015年的端午档票房趋势则完全是两极反转。
评分高、口碑好的片子,票房就高;口碑差的片子,票房就低。
从2019年开始,连续4年眼睛雪亮的观众又开始“犯浑”了吗?
不妨来回想一下,中国电影进入10年代以后,在2015年前后达到了一片兴兴向荣的景象。
也是从2015年开始,随着互联网+时代到来,新媒体元年到来,电影营销也开始走新媒体路线。
那时候做电影新媒体营销的还在摸索,观众对电影营销也都一无所知。
那时候看电影都是“人传人现象”,全靠身边人用嘴说。
哪部电影好看,就去看那部,哪部电影不好看,就不优先选择。
2019年以后,电影新媒体营销内卷严重到了白热化,很多影视新媒体营销公司都“死”了。
生存下来的也都纷纷选择各方抱大腿,平台方、制片方、出品方,各种抱大腿。
电影营销公司几乎成为上游大佬们的喉舌,2015年那会儿的傲气荡然无存。
用一句业内人士的话说,就是
5年前,大佬们求着我们做项目;
5年后,我们求着大佬给项目。
营销做到这份上,也基本上谈不了情怀、创意、主题升华。
毕竟傀儡不是什么好角色。
大环境如此,那么营销产出的内容也是如此。
走流程,做行活儿,担着项目策划的头衔,干着流水线工人的活儿。
你们说现在的观众不好骗了。
我想说现在的观众更好骗了。
5年前,我们还在适应微博微信这些app,还在学习智能手机带来的便捷生活。
5年后,我相信绝大多数观众对智能手机和各种社交媒体平台都已经玩得很溜了。
反之网民接受网络信息冲击的时间和力度更多了。
电影宣传期,各家电影宣传往死里砸平台,微博微信豆瓣知乎虎扑小红书门户网站头条号百家号......
凡是网民留下身影的地方,电影推荐一定会见缝插针地出现。
举个例子。
《你好李焕英》映前做宣传,就是往死里整。
剧组全员不要命地整。
当时几乎全网每个角落都能出现贾玲和张小斐的声音、身影,以及有关李焕英的一切视频文字报道。
反而被寄予最高期望的《唐探3》——当时全网想看人数已经破千万,超《复联4》——几乎没有做太多的动作。
跟贾玲张小斐比,《唐探3》宣发的力度根本连《李焕英》剧组零头都算不上。
也是因为《唐探3》被疫情耽搁了一年,很多投放在2019和2020年都做了,全都打水飘了不说,隔一年再做重复宣传动作也要考虑性价比。
这不,上映之后的票房,高下立判。
口碑评分是一回事,宣发到位与否,几乎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陈思诚说每部电影都有他们的命。
是天地地利人和的命。
2021年端午档一片死寂的票房,跟一片死寂的宣发不无关系。
有答主提到,今年端午档所有影片,都被业内人士心照不宣地放弃掉了。
知情人士们不过是让“2021端午档”这个孩子胎死腹中而已。

只有让人极其匪夷所思的《超越》,极其匪夷所思地凭借5.5的豆瓣分,拿到了目前最高票房,且有望成为今年端午档,第一部破亿的电影。
按照电影票房累计规律,决定生死的是前三天,而上映首日票房决定前三天票房。
如果不是春节档、国庆档这种热门档期,而是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小长假,上映首日票房基本上就可以决定生死。
或许,《二哥来了怎么办》撤档端午,是一个机智的选择。
其次。受疫情冲击最大的行业,电影行业绝对名列前茅。
当我翻电影日历翻到2020年端午节无影片上映的时候,心里还是疼了一下。
已经过去那么久,电影市场停摆的178天想起来还是让人揪心。
作为电影行业从业者是这样,观众也是一样的。
但唯一的不同是,观众不会和电影从业者一样心痛、焦虑、彻夜难眠。
观众们只是被延迟满足了,精神有了饥饿感。
所以2020年的国庆档,观众们跟脱缰野马一样朝电影院涌去一点不奇怪。
接档国庆档的,是春节档。延迟满足带来的报复式消费心理还会持续。
接档春节档的,还有2021清明档、五一档。
清明档
《我的姐姐》8.60亿
《西游记之再世妖王》1.12亿
《明天会好的》0.31亿
《第十一回》0.74亿
五一档
《你的婚礼》7.89亿
《悬崖之上》11.67亿
《秘密访客》2.15亿
《追虎擒龙》2.44亿
《扫黑:决战》4.05亿
对标清明档来看,首先是清明档片子质量比起端午档是能打的。
端午档但凡国产片出个8分,炸一炸也不是不行。
第二就是,观众从去年国庆档开始补足的饥饿感,到了今年端午,差不多1年过去了。
再饿的人也该吃饱了吧。
经历了创造历史的2020国庆档和2021春节档。
其实观众们已经吃饱了甚至有点撑。
到了端午节,是真的烂片接受无能了。
端午档电影市场低迷,也是在情理之中,意料之中。
我们只希望,经过这一轮短暂的休息。
从国庆档开始,电影市场能够迎来真正的正常的繁盛。
当然了,我们都希望写剧本-拍电影-演电影的前期内容产出阶段。
以及中后期电影宣传和发行阶段。
都能够善待一部影视作品。
站在振兴中国影视市场的角度上看,只有先内容为王,才能真正打动观众。
才能带动市场的良性循环。
而不仅仅只是一部《你好李焕英》,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一部《我不是药神》。
中国电影人,任重而道远吧。
-
哈利波特慢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9-08 09:4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