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每天都有哪些突如其来的感悟?
查看话题 >“有时觉得自己很棒,有时觉得自己好糟糕”|如何客观、深入地认识自己?
如何认识自己?这个问题很有趣,有读者向我们提问,说:“对自己的认知,总是大起大落,有时觉得自己很棒,有时又觉得自己好糟糕,如何客观认识自己?”
确实,在生活中遇到不同的境况,会影响到我们对自己的感觉与认知。
有些时候,我们可能各方面自我感觉良好,而当遇到考试失利,工作困难,情感受挫,家庭矛盾.....等等这些事情,又会自我怀疑,甚至觉得自己糟透了。
察觉到自我认知的起伏,我们可能会觉得疑惑,“我”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了解“自我”这个概念。
我们在生活中做的一切选择,喜欢什么,能做什么,与什么人交往,过怎么样的生活,几乎都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有关,这就是我们的“自我体验”
当我们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就能够做出让生活感觉更愉快,满足,充实的选择,即使遇到困境阻碍,也能够维持住对自己的良好感觉,因此,“自我体验”对于维持整体的心理功能十分重要。
心理动力学派,常使用2个变量来衡量自我体验,即自我感知(self-perception)和自尊调节(self-esteem regulation)。以下就这两个概念详细展开叙述:
1· 自我感知
自我感知,即个人对自我的感觉,可以被细分为以下2个部分:
1)自我认同(identity):
自我认同的发展,贯穿了人的一生,在青少年时期发展尤其迅速,这就是为什么,心理学家鼓励孩子在青春期做多方面的探索,从兴趣爱好,人际关系到职业探索。
自我认同完成得比较好的个人,在今后的生活中,可以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局限,据此做出更合适自己的选择,而自我认同程度较低的人,面对人生的选择常常会感到犹豫不决。
你的自我认同水平如何?可以尝试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其他人是如何评价你的?有没有一些你认为超出自己能力,不能胜任,最后却完成的很好的经历?或者,有没有一些你认为自己很擅长,实际上做起来却不像自己想象中那么容易的事情?
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比较常见的一个情况是:
知道自己不喜欢、不擅长什么,却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或者直接说“我什么都不喜欢”或是“我什么都做不好”。这样的答案,或许更多在表达的不是字面的意思,而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缺乏充分体验”的状态。
这种状态的出现,可能是客观条件的不足,也有可能,是在早年的成长经历中,从未或很少(被允许)有自我探索的时间、空间,一直处于被动(被控制、被告知、被选择......)位置上的缘故。
处于这种状态中,常常会陷入迷茫,纠结于“应该”或“不应该”有什么样的感觉,生活在极端状态中起伏不定。
2)自我幻想(fantasies)
自我幻想,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理想中的自我形象。
我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自己进行幻想,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可能幻想的内容都不尽相同。
例如:青春期时,幻想自己是校园中的“风云人物”;工作后,幻想自己能够成为行业翘楚;在家庭生活中,幻想自己是可以让孩子引以为豪的父母;......
自我幻想能够促使我们不断前行,为个人的发展树立目标,为达成目标而努力;也能够提供一个避风港,在我们失意时,给自己的内心带来安慰。
自我的幻想,可以分为有意识与无意识两种,有意识的部分,可以被表达出来,而被压抑到无意识层面的部分,可以通过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发现,有时也可以通过与心理咨询师的谈话而得到察觉。
2. 自尊调节
自尊调节,是一种能力,能够使我们在经历失望或者挫折后还能逐渐找回对自己的信心,和良好的感觉。
我们可以用更细化的3个标准,来描述个人自尊调节的模式:
1)自尊威胁时的脆弱性
自尊威胁,指的是任何能够威胁到人对自我的良好感觉的事物。
有些人患上严重的疾病或是丢掉工作,仍能保持对自我的良好感觉,而另一些人,脸上长了一颗痘痘,就陷入强烈的焦虑情绪中,或者平时走在街上,被人看了一眼就感到崩溃。
有时我们在面对特定的威胁时,自尊会表现得尤其脆弱,例如,已经在外独立生活,能够坦然面对来自同事的批评,对父母的评价、指责却异常敏感。
我们通常可以从自己与他人比较的反应中了解个人面对自尊威胁时的重要性。
可以尝试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当你身处一群比你更富有、更成功、学历更高的人中,你的感觉怎么样?
当你很努力,还是没有得到一件想要的东西,你会有怎么样的感觉?
你的朋友帮你解决了你没有能够解决的事情,你有什么感受?
所有人都会对自己的某些方面感到不太满意,你对自己的哪些方面不满意呢?
尝试回答这些问题,可能会激起我们的防御机制,让我们感觉到焦虑,或者试图用一种“不会出错的答案”来避免让自己产生羞愧、嫉妒的情绪,感受对自己感受的感受,也是一种重要的自我认知过程。
2)面对自尊威胁时的内部反应
①缺乏适应性的反应:自我夸大或自我贬低
·自我夸大:巨大且不恰当的过度自信,可以使人免受直面自我缺陷的痛苦
采取这种方式的人倾向于把失败归为外因,面对自尊威胁时,对他人易怒且苛刻,瞧不起他人,或是将焦虑化作攻击性,通过攻击他人、贬低他人来缓解焦虑。他们通常意识不到,强烈的的自恋虽然可以保护自尊,却是以牺牲人际关系为代价的。
·自我贬低: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常常自我阻碍或否认自己的需要
当自尊受到威胁时,采取这种应对方式的人,会自虐似地贬低自己,感觉自己没有任何可取之处,即使得到别人的赞扬,也完全不相信,认为别人是在批评或攻击自己,有陷入抑郁或自杀的风险。
在面对自尊威胁时,最具适应性的反应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最合适的防御方式,例如幽默、升华、利他,等等。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问题中察觉到自己有缺乏适应性的内部反应:
你是否觉得周围的人很无能(平庸、俗气)?你是否觉得自己在一群人里,是最聪明或最不聪明的那一个?你认为在别人眼里你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吗?你通常会采取什么方式来得到想要的东西?
3) 利用他人促进自尊调节
我们都希望能够得到他人,尤其是我们看重的、亲密的人的认可和肯定,适当的赞赏对于我们的自尊的调节和发展是很有益的。
但是,一些人会通过不断向他人索求关注、表扬和认可来调节自己的自尊水平--
拐弯抹角地索取恭维、持续不断地陈述自己的某种成绩或成就,设法将话题引导自己的身上,要做大家关注的中心......
有时,过度的索求会使得他们惹人厌烦,众叛亲离,他们对于他人的需要,仅仅是为了获取自尊调节的能量,透露出一种对他人缺乏共情,对人性缺乏理解的特征。
我们可以尝试从以下2个问题中,察觉自己是否过度使用他人作为自尊调节的工具:
你能够不需要听到他人的称赞,就知道自己出色地完成了一项任务,并为此感到高兴吗?
没有他人的建议你能够自己做决定吗?
更具适应性的调节方式是:能够听取他人的意见,吸收消化建议,并最终做出适合自己的决定。就算没有别人的赞扬,也能够从自己的成绩中体验到愉悦与骄傲。
尝试认真回答以上这些问题,相信会对自己有一些新的认识,如果对自我探索感兴趣,也可以考虑与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

文/广州红树林心理咨询中心 罗琪